hassel2001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479 关注
301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谈谈deepseek使用有感

这个东西,我使用了一个月,最大的感觉是,这不是开智的东西。

deepseek 有立场吗?有!它代表编辑它、生成它的人的立场,这些人又代表谁,我不说,大家也知道。

我用这款AI的感觉是,它总是把你往它预设立场的方案上引,而且总想着用它的立场来说服你,这是与ChatGPT最大的不同。

盲目相信这个东西会给自己带来很大麻烦,因为人类的认知,是为了行动而认知,知道的虽然不如AI多,但是却能切合实际,找到自己面临问题的具体对策,这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AI的方案是一堆一般性知识的集合,妄图一把钥匙开所有人的锁,因此用AI的一般性知识替代自己基于行动产生的特殊性,是非常荒谬和危险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AI给出的方案,其立场来自编辑AI的人,特别是AI极力推荐自己的方案,未必忠实于你的利益。再加上最近官方、学界的极力吹捧,鼓励大家使用,更引起我的警觉。

我始终坚持要用毛泽东的唯物辩证知行观来应对具体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立场,我们的利益决定我们的立场;然后基于我们的立场,在独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研基础上,找到服务于自身利益的方针、策略和办法,下定最后的决心;然后在实际行动中检验这些东西。总而言之,不要让任何人替我们思考,不能让任何人代表我们的利益。
...展开全文
193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当你心仪的书被别人订走后,你会怎么办?

一般而言,上架的书第一眼看到后,没有马上下单付款肯定有原因的。或者品相上有问题,或者价格不合适,或者个人需要没那么急迫。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要做的是继续保持每天浏览购物车的习惯,按照自己的读书需求,性价比,排列购买顺序,对于已被订走的商品,继续等待,切忌冲动消费。只要有耐心,并且平台不禁售,你相中的书会以合适的价格还会重现,一般不会超过一年。好东西都是等来的。
576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8
#小议读与藏# 谈谈旧书卖家的困境及非专业卖家如何应对

今天读了“书香濠河”的动态,他说自己遭遇山东烟台的无良客户,在缘由中填写“瑕疵,退货退款”,实际选择“仅退款” ,导致货值200元的书没了,自己还要承担交易佣金。另外,“齐鲁三泉书院”也提出在目前“无理由退货,补偿8%”的政策下,书店除了物流上的些许收益,品相损耗补偿扣除佣金后实际只有3%,而且还给了买家复印图书的可乘之机。我读后也是非常感慨,毕竟买卖一体,买家当久了最终也会变成卖家,自己迟早也会面对这一局面。

站在我的立场,我该如何应对呢?我的立场有两点:第一,我若作为卖家肯定不是职业卖书人。不会去搜出版社的库底,也不会去扒废品收购站的书堆。我只会出一些来自孔网、京东、当当、亚马逊等自用图书。第二,销售的总目标是不赔不赚,因为我所购图书不是每一本都升值的,并且有的书的确是无意流通的,那么向外出售的书的利润要尽可能把其他买亏的或不再流通的账尽可能平掉,最好略有小赚,也可以略有小亏。

在孔网交易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我会怎么样呢?

第一,回归买书为读不为藏的宗旨。“物尽其用”要远高于“待价而沽”。目前孔网的交易政策和客群环境,意味着品相好的书,一旦遇到不良买家白嫖、故意损坏、以坏书换好书等手段,不仅变现越来越困难,而且退回书的品相能否保全也是一个问题,在此情况下,这些品相好的书,还不如自己悉心批读,认真领会,把知识装到脑子里,等待时机在做事上变现。

第二,不参与炒书的潮流。有的书标高价,那么就让价高者得,我自己保持清醒,不要上当。现在的孔网不是十六年前的孔网,那时候上书管得不像现在这么严,而且电子书也远没那么发达。而现在我可以讲,目前在孔网售卖的中国大陆文革以后出版的书,只要不是新书,都能找到电子版。我花1块钱能读到的内容,在孔网需要花299元才能实现,孰轻孰重,自然是不言而喻。

第三,散书也要看书、看人。我曾经讲过,我若卖书,按照行情标价,想马上卖的就标低一些,不想快出就标高一点。发书要有打包视频,遇到退货要拍拆封视频。先在孔网卖价值低的书,好书留到后面卖。要确保每本书你都利用过,我买书前是深思熟虑,买到后用完达成什么效果,心里肯定有数。书用完了,就已经赚了,哪怕遇到烂人,遭遇各种下三滥手段,即使有点损失,也不会太在意。对于特别好的书,转让对象必须看人。在自己的圈层,遇到同好,给出的价格对得起这套书的价值,转也就转了,没有必要放到孔网上冒险。职业卖家的悲哀在于,圈子里都是卖书的,没几个读书的,收存货相互压价是必然的,找到愿意以市场价买入的终端消费者太难。

这是今天看到卖家动态后的三条感想,立此为记!
...展开全文
730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6 19
#老后藏书归何处# #老后藏书归何处# #老后藏书归何处# 谈谈藏书归何处的话题

最近孔网编辑推出《人老藏书归何处》的讨论,引起广大藏书者的共鸣,大家各抒己见,有说捐图书馆的,有说孔网卖掉散给同好的,也有泡水后回归垃圾站的,我认为都对。最不靠谱的是传诸子孙的。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第一,家学可以遗传,爱好不能。你家要是医学世家,工匠世家,有独门的配方或者不为外人知晓的技术,像制做故宫金砖那种,后代肯定会认真传承,因为这是祖宗赏饭,饭碗不能丢。但祖宗的爱好呢?那就不一定了,因为不能变现。一代人总有有一代人的活法。

第二,纸张是有寿命的。线装书我不了解,但是这种大工业生产的横排印刷书,寿命也就七八十年。2008年前后的胶装书,胶体变硬,现在开胶脱页不是少数。我见过的上世纪30-40年代外文技术专著,内页焦黄,掉渣掉粉,我都不敢翻阅,唯恐书页干裂猝断。这说明纸寿到了,不管愿意不愿意,这书都已失去继续使用的可能。

第三,绝大部分的印刷品都是急功近利的产物,仅仅为了应付眼下一时之需,满足当时某群人的需求,根本没有想过传诸后世。什么工宣队的小册子,毛伟人去世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告别仪式的fu告和告全党全国人民书,当时是铺天盖地,事过之后保存下来有多少?不都化为纸浆或者挪作他用,不知所踪嘛。

所以,我要说一切印刷品,包括书籍都是为了满足当时人的使用,用后即弃,化为纸浆,这是绝大多数印刷品的宿命。能从废品站里捡回来,开发其剩余的使用价值并用于变现,已经是额外的收获,就不要有太大的奢求了。另外毁书也是常态,写《国富论》的亚当斯密在死前,逐篇烧掉了所有未发表的手稿。在孔网能卖大钱的名人日记和信札涉及个人隐私,本就不该流出,你不能以保护文化传承为名不让家属去烧吧?我也不止一次看到,一些老将军家里流出来的书,盖有藏书章的地方已经被撕掉了,这还是能卖的书,不能卖的书呢,最后也难逃被销毁的命运吧。所以,我希望孔网的职业淘客,尊重图书拥有者和手稿、信札创作者的所有权和隐私权,人家对自己的东西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要打着保护文化的名义,把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强加于人。
...展开全文
6.6万人阅读
101人点赞
收藏 1 17 101
#藏书观念的变化# 读向子光的《贩书忧患录》的个人意见

我个人认为,旧书业正在回归历史上的本来面目,即围绕在文人墨客身边的服务业。包括店主向子光在内的书友,撰文怀念这二十年来旧书遍地是黄金,本质上是这个时期没有入行门槛。但是事实上,旧书业有门槛才是历史常态。

首先,读书是有钱有闲阶级的娱乐,不是普罗大众的爱好。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以及现在,读书始终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是想吃点好的,享受片刻的欢愉,有几个会捧起书本呢? 那个好书遍地的时代,恰恰是1980-2000年代全民读书的时代,这在历史中是罕见的。现在仅仅是恢复历史旧颜,全民读书的时代不会重来。

第二,旧书业的成本从来不是几毛钱的一斤的。就像民国旧书店一样,收书不可能按照废纸价格,因为他们货源来自熟识的文人墨客,客户也是来自同一个圈层。他们担负为客户找书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为客户将图书变现的任务。在买卖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剩下的利润才是他们的。他们在历史上为文人圈层服务的功能,只不过由孔网买卖中介、京东淘宝代购寻书,再加上孔网成千上万的职业卖家分了而已。

那么真要干这一行,应该怎么办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应该忘记这三十年的大众读书的历史,忘记这段几毛钱一斤收,几百元上千元来卖的历史,回归旧书业的本源--为文人小圈层服务。要兼具买卖中介,代购和收购的三种职能。这个行业的第一道门槛,不是人脉,而是本金。没有一定的自有资金,这三个职能是玩不转的。收书给钱要公道,找书,什么书都能找到,名声也就起来了。名声的背后是什么?是所有人都得利呀。
...展开全文
1083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36
#淘书小记# 现在经济下行,老百姓口袋变浅,二手产品交易将会迎来大发展。旧书,也属于二手物品,理应也会有光辉的未来。一般来说,经济向好,大家都有钱时,孔网与京东图书交易,特别是新书,应该不分伯仲。但是大家收入减少,孔网平台的图书交易应好于京东。因为一手买不起,就买二手嘛。此时,孔网的“花少钱,买好书”是相当有号召力的口号。具体到个人,个人的藏书,都当古玩、文玩出售不现实,都当二手物品流通也不现实。每个人对书的分类与判断,到底是归于二手物品,还是文玩收藏,决定了利润和变现的速度。所以,旧书店、旧书摊生意好坏,还真的是因人而异。与时俱进,贴着时代的脉搏,决定自己的角色,总是没错的。
1363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3
#说说捡漏# 前天偶遇一件标注“钱学森信札”的商品,我一眼就识别出这是伪造的。店主处于消遣客户的心态挂出这件商品,我也怀着娱人娱己的心态与店主沟通,询问最低售价多少钱?店方没有回,显然也是心知肚明。

伪造名人墨迹,这属于古玩行的高端,没有见过真东西的情况下,造出来的只能是贻笑大方。这封信的字体、笔顺因因有水印遮盖,我没法判断,但是这张纸我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第一,钱老没有在南开大学担任过任何职务,请问拿南开大学抬头的信纸写信谈公事于常理不符,这从何说起呢?

第二,南开大学抬头的信纸显然是2015年以后才出品的。南开大学泰达校区成立于1999年,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则更晚,是在2015年才正式启用,所谓的“同砚路”在2015年之前还是一片农田沼泽。但这封信的落款是1995.2.24,这就有意思了,信件落笔时间与信纸印制时间明显对不上。

请问店主这张纸是怎么穿越回1995年并且落到钱老手里的,您能讲一讲吗?或者说钱老于2009年去世,难道是专门为了你从骨灰盒里爬出来写下这封信方便你在孔网挂售吗?

挂出这个东西,纯属博大家一笑。但我还是要劝这个卖家,挂羊头卖狗肉的事,以后最好别干啦。
...展开全文
1473人阅读
4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40
谈谈买书、藏书与卖书的心理

最近看孔网的动态,我能理解书友那种看到好书后忍不住下单,买到之后欣喜不已,新鲜劲过后打入冷宫,堆书如山不得不卖的犹豫,但这不是健康的精神状态。

原因如下:

第一,生活的标准没有考虑清楚。与别人相比,我的生活标准是为了高效和舒适,这是考虑所有“衣食住行”问题的出发点。我认为,哪怕一个人住着三百平的别墅,由着自己喜好盲目消费,买书速度远远超过阅读速度,最终也会有填满的别墅空间的一天。藏书藏到最后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侵占生活空间,这是没活明白的行为。

第二,买书不读是种病。书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与视频传播内容相比,优点在于逻辑性和系统性。看一个视频,往往需要很多你已知或未知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如何获取,出处在哪里,视频是不会告诉你的。但是书有明确的论点、论据,并且标明参考文献。书正是因为提供系统、完整的信息,才有可参考的价值,认真花时间拼精力占有这些知识,才有可能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买回来不看,意味这本书承载的信息没有在解决自己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检验,你也就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该不该卖,直接影响后续图书处理进程。书挂售时总想挽留,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读过!

第三,买书速度超过阅读速度,是一种精神错乱的表现。首先,钱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是抓取人生机遇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盲目买书,在书的方面投入多了,意味着在其他方面投入就少了,就可能失去你本可以抓住的利益、机会和资源。所以仅凭冲动花钱是人生大忌。其次,买书的目的在于优化、修正、细化,直至升级你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为解决眼下问题提供基本的背景素材。买书速读超过阅读速读,甚至是书买了几年都不去读,既可说明信息处理系统效率低下,大脑软件并没有升级; 信息堆积意味着问题的堆积,眼下的问题并没有研究处理,自身行动力出现严重问题。第三,持续盲目买书,过度消耗自身资源,影响自己的生活品质,不断做危害自己利益的事而不自知,说明已经丧失对现实不利情况的感知能力和个人机遇的洞察力!这其实就是自身混乱的表现,这个人其实就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危险的状态,这是对自己比较危险,对别人构不成危险。如果买书是为了投资升值,这里不做讨论,这时书就转为待售的存货,与我刚才谈的是两码事。

综上所述,以升级认知系统和解决当下问题为目标,买书要有计划性,读书要有针对性,藏书要有流动性,紧扣时间和金钱两大成本约束,在买书、用书、藏书、卖书,时刻保持一种高度清醒的状态,我们才能成为书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展开全文
6.4万人阅读
103人点赞
收藏 2 45 103
谈一谈读书的“失”与“得”

现在想来,别看闲暇时光几乎都用来看书,但我真的不喜欢读书。一坐不动就是几个小时,看到颈椎僵痛,两眼流泪,这种滋味好受吗? 哪有喝酒撸串看电影舒服?

但是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呢? 因为谎言太多,逼着你不得不读。再聪慧的大脑,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来源,特别是多角度,关键细节的提供,是不可能戳破别人为你定制的“楚门世界”。

在认知领域是没有疆界的。任何人为设定的认知禁区,特别是针对你而设定的,往往是关系到你的命运转折和核心利益所在。
...展开全文
1704人阅读
29人点赞
收藏 1 2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