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观念的变化# 读向子光的《贩书忧患录》的个人意见
我个人认为,旧书业正在回归历史上的本来面目,即围绕在文人墨客身边的服务业。包括店主向子光在内的书友,撰文怀念这二十年来旧书遍地是黄金,本质上是这个时期没有入行门槛。但是事实上,旧书业有门槛才是历史常态。
首先,读书是有钱有闲阶级的娱乐,不是普罗大众的爱好。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以及现在,读书始终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是想吃点好的,享受片刻的欢愉,有几个会捧起书本呢? 那个好书遍地的时代,恰恰是1980-2000年代全民读书的时代,这在历史中是罕见的。现在仅仅是恢复历史旧颜,全民读书的时代不会重来。
第二,旧书业的成本从来不是几毛钱的一斤的。就像民国旧书店一样,收书不可能按照废纸价格,因为他们货源来自熟识的文人墨客,客户也是来自同一个圈层。他们担负为客户找书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为客户将图书变现的任务。在买卖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剩下的利润才是他们的。他们在历史上为文人圈层服务的功能,只不过由孔网买卖中介、京东淘宝代购寻书,再加上孔网成千上万的职业卖家分了而已。
那么真要干这一行,应该怎么办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应该忘记这三十年的大众读书的历史,忘记这段几毛钱一斤收,几百元上千元来卖的历史,回归旧书业的本源--为文人小圈层服务。要兼具买卖中介,代购和收购的三种职能。这个行业的第一道门槛,不是人脉,而是本金。没有一定的自有资金,这三个职能是玩不转的。收书给钱要公道,找书,什么书都能找到,名声也就起来了。名声的背后是什么?是所有人都得利呀。
我个人认为,旧书业正在回归历史上的本来面目,即围绕在文人墨客身边的服务业。包括店主向子光在内的书友,撰文怀念这二十年来旧书遍地是黄金,本质上是这个时期没有入行门槛。但是事实上,旧书业有门槛才是历史常态。
首先,读书是有钱有闲阶级的娱乐,不是普罗大众的爱好。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以及现在,读书始终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是想吃点好的,享受片刻的欢愉,有几个会捧起书本呢? 那个好书遍地的时代,恰恰是1980-2000年代全民读书的时代,这在历史中是罕见的。现在仅仅是恢复历史旧颜,全民读书的时代不会重来。
第二,旧书业的成本从来不是几毛钱的一斤的。就像民国旧书店一样,收书不可能按照废纸价格,因为他们货源来自熟识的文人墨客,客户也是来自同一个圈层。他们担负为客户找书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为客户将图书变现的任务。在买卖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剩下的利润才是他们的。他们在历史上为文人圈层服务的功能,只不过由孔网买卖中介、京东淘宝代购寻书,再加上孔网成千上万的职业卖家分了而已。
那么真要干这一行,应该怎么办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应该忘记这三十年的大众读书的历史,忘记这段几毛钱一斤收,几百元上千元来卖的历史,回归旧书业的本源--为文人小圈层服务。要兼具买卖中介,代购和收购的三种职能。这个行业的第一道门槛,不是人脉,而是本金。没有一定的自有资金,这三个职能是玩不转的。收书给钱要公道,找书,什么书都能找到,名声也就起来了。名声的背后是什么?是所有人都得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