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真宝斋

实名认证

欢迎关注店铺!传承文化艺术,共享财富!藏真迹,拒绝赝品。长期征集名人字画,非真迹勿扰!电话 :13104877838林凤娇

576 关注
228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国庆节# 国庆节日快乐 🎆🎈🎉🎉没有红军不畏艰难险阻,万里长征,勇敢牺牲的精神,没有伟人们的艰苦奋斗,就没有当今崭新崛起的中国!!!向伟人和烈士们致敬,㊗️祖国万岁 繁荣富强 国泰民安!!!🎉🎉🎉
1464人阅读
2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25
#且读且行# #层次越低,欲望越深#

据传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

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
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却不舍得放下食物。
所以,它们轻而易举就被抓住了。

人也是一样。
被欲望拿捏,只能失去自由,任人摆布。
欲望,是枷锁,是负累。

庄子说:你看痴迷财货的人,整天担惊受怕,生怕有一天自己的钱没了,整日贪婪无度,生怕自己的钱少了。

这样的日子,物质再富足,又有什么意思呢?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
欲望,是个无底洞,只能越陷越深。

层次低的人,为欲望所困,终生难以解脱。
直到树倒猢狲散,大地茫茫干净,才幡然醒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不要在物质上浪费太多时间,要学会丰盈自己的灵魂。

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会把人累死,该放下就得放下,人生才有安宁幸福可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也许会看得更远,格局更宽广。
...展开全文
632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0
#纪念鲁迅# 鲁迅长孙周令飞:“鲁迅说”大多数都不是鲁迅说的。

但无论如何,周令飞还是希望能通过多种载体、方式,让更多人看到立体、3D的鲁迅。“也许鲁迅诞辰150年时,社会对他的看法,又不一样了。”(图一:鲁迅五十岁生辰照。鲁迅文化基金会供图)

家人眼中的鲁迅

无论社会给予鲁迅怎样的立体表达,在周家人眼中,生活中的鲁迅,是有七情六欲的,是鲜活的。获得这个认知,周令飞用了二十年。

二十年前,他对祖父的认识是一知半解,或者说是“一片空白”。之前在祖父的光环下,他甚至会回避甚至逃避有关鲁迅的一切。

二十年后,他开始做鲁迅工作,又是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接下了传播和普及鲁迅精神和文化的重任。“这些年来我进步了,可以说和祖父最亲近。”周令飞说,这是每天在一起的二十年。他了解到,鲁迅并不是世人眼中横眉冷对的样子。“他的笑容比严肃多。”

幽默、爱笑,喜欢喝酒、抽烟、聊天、美食、看电影。周令飞给鲁迅贴上这几个“标签”。(图二:1931年8月22日,鲁迅与木刻讲习会会员合影。鲁迅文化基金会供图)

他说,鲁迅是多面的。作家鲁迅和生活鲁迅、严肃的鲁迅和好玩的鲁迅、有钱的鲁迅和孺子牛鲁迅、精神鲁迅和物质鲁迅,都是不一样的。这个鲁迅,甚至喜欢恶作剧。

1926—1927年,鲁迅在厦门大学国文系担任教授。有天他去当地一个理发店理发,穿得不怎么讲究,甚至有点破烂。理发师怕他不付钱,就潦潦草草地给他剪了个头。剪完后,他从兜里抓了一把钱,塞到理发师手里就走了。

第二次,鲁迅又找这个理发师。理发师想好好招待鲁迅,刮脸刮得特别认真。结束后,鲁迅掏出一把钱,从中拿了两块给理发师。理发师懵了:“为什么上次我随随便便剃个头,你给我那么多钱,今天却只给两块?”鲁迅说,上次我是随随便便给的,今天我也认真了。

这是周令飞在鲁迅回忆录中看到的,如今仍令他印象深刻。他没想到,祖父这么“好玩”。他领悟到,教科书中的鲁迅,只是平面的,生活的鲁迅才是三维、立体的,他甚至比别人的祖父更有快乐细胞,更有生活气息。

比如鲁迅十分好客,经常邀请朋友到家做客。有次他打开门,看到围坐在一起的朋友,十分开心,跳着华尔兹,嘴上数着节拍就进来了;他喜欢美食,却不会做饭,经常下馆子;他十分文艺,在上海的十年间,看了100多部电影,在和许广平恋爱的两年时间里,写了160多封信;他喜欢坐汽车出去兜风,喜欢喝茶,喜欢喝酒,喜欢微醺的状态,喜欢金石篆刻,喜欢拓片,喜欢碑贴,喜欢木刻,他喜欢很多东西。
周令飞觉得祖父有一颗好奇心。这一点周令飞觉得自己也遗传了祖父的基因,喜欢接触未知的东西,经常找一些不知道的事情去了解,还要把它钻研透。

周令飞曾经庆幸,幸好自己没生活在祖父身边,不然每天都要被祖父“打屁股”。但父亲周海婴的回忆,颠覆了他的想象。

周海婴提到了鲁迅为数不多“管教”孩子时的场景:报纸卷成棍子状,抓起儿子就“啪啪啪”地朝着屁股打。“声响虽大,但一点也不疼。可你也能感受到他确实很生气。”周令飞说,鲁迅生气并不是一两天都闷闷不乐,可能过个5分钟、10分钟就好了。

他看到了这个“斗士”心底的柔软。这个柔软,不是像刺猬一样,把刺留给别人,而是一种敢为四万万民众鼓与呼的善良。

鲁迅到国民政府的教育部任职后,每个月的工资也有两三百块大洋。这是什么概念?周令飞作了个比较:那个时候,佣人的工资是一块大洋。他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栋房子。(图三:周令飞与版画鲁迅合影。鲁迅文化基金会供图)

虽然收入颇丰,但鲁迅手头并不宽裕。周令飞解释说,祖父曾拿出很多钱支持革命者和青年人,还帮助萧红、方志敏和一些共产党员、年轻作家出版文集。这些在鲁迅的日记里都有所记载。“这也是祖父为国为民的情怀,就像他弃医从文,也是为了劳苦大众。”

作为鲁迅的后代,周令飞有时候也会有困惑。前几年,周令飞曾经和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孙子对话。夏目漱石的孙子说,自己前半辈子一直生活在一种恐惧当中。作为夏目漱石的后代,每天就是被人家说,你应该会写作,你不会写作,就是数典忘祖。但夏目漱石的孙子后来学的是漫画,从事漫画评论工作,人家也说这是不对的。那一次对话让周令飞很有同感。

周令飞记得自己的父亲周海婴,在大学时候会打桥牌,也会跳交谊舞,但别人就会说,鲁迅的儿子怎么可以打牌跳舞,不好好读书。

周令飞本人,有一件事印象深刻。有一次有人给他递烟,他说不会抽烟,对方很诧异,鲁迅的孙子怎么可以不抽烟呢?鲁迅不是整天抽烟吗?这让周令飞哭笑不得。

不过,这些年鲁迅的“去脸谱化”,让公众对鲁迅的了解越来越丰富多元。这样哭笑不得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这也是周令飞和鲁迅文化基金会孜孜以求的目标,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丰富多彩的鲁迅和鲁迅精神。

在周令飞眼里,祖父依然鲜活、生动,很有生命力。

(图四 图五:著名人物画家周建设笔下的鲁迅)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展开全文
1799人阅读
26人点赞
收藏 1 5 26
著名人物画家周建设老师 辛丑年精品大作 《荷花仙子》 与友共赏,老师给到的价格十分令人心动~有缘者可得~~
753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大写意 毛主席越看越有味道~
1077人阅读
2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2
#祈平安# “9月26日全球疫情:全球日增确诊超34万例 累计逾2.3亿例。美国新增确诊病例超3.5万例 美国人滥用兽药治疗新冠致中毒人数翻倍。”

看到消息报告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依然这么严峻,难免感到震惊,同时,也为我国疫情控制得力点赞。

致敬为疫情所付出心力的战士和天使,庆幸可以身在和平时代的中国,为中国加油!!!🇨🇳👍
1185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8
#且读且行# #续二#【中国画的“笔墨结构”】

中国画笔墨结构的基础元素是中国书画的“一笔”功夫。中国书画最基本的“一笔”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典型的“中国功夫”。中国书画的“一笔”,讲究要有笔法,有了笔法,意自法生,自然就有了“笔意”,中国画“千状万态,笔简而意足”(欧阳修)。中国画的一点一线、一笔一墨除了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外,还有很高的状物功能。笔法、笔意已为中国画的意象状物能力奠定了基础,足以神明地将法、意、形统一于“技”“道”合一的法则之中,成为独特的意象造型体系的构成因素。由于笔法、笔意通神、通道、通造化,物形、物态、物神必在其中。笔法的严正来自哲思、物理,用笔有神、妙、奇、巧之功技,意境深邃,气韵在胸,为意象立,“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这也是中国画“不似致似”(黄宾虹)的法理。中国画在一笔一墨中、一点一线的笔法笔意的基础上,要写出具体物象的本质结构、神情气度和形、质、动的必要因素,这就是中国画的艺术观及“造型”观。一笔一墨形态中的文化内涵,即为中国画的哲思文理之道。所以,中国画从境界到艺术语言的一笔一墨皆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特质和中国画的意象精神,一笔一墨皆是学问修养,此为中国画之独到,其他画种未涉足之领域。另外,从一笔一墨中可以看到画家的个性、胸襟。说起个性,人人都有,但将个性融入自己的艺术之中,在一笔一墨中表现出来是极难的事情,个性既要鲜明、本真,格调高雅,不要故作姿态,并能将它寓于民族性、现代性和本体艺术的特征之中,方可成功;获得个性与艺匠的融通,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什么是“笔墨结构”?有了最高质量和最大含量的“一笔”,以形态丰富各异的一笔一墨为因子,通过它在特定环境和画面的题材、主题、造境、章法、布局等中的衔接、对比、转换与渗透及笔墨的复加、冲、破与黑白的合成有机的排列组合,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构成完美的“意象造型”,包括空间在内的虚实境界,加上题跋钤印,从而表现出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生命运动与画家艺匠、气质鲜明个性及艺术品格的完整画“体”——即画面从局部到整体,从形象到空间的整体笔墨结构。对创作而言,是审美主题的物化,同时也成为欣赏者汲取中国画作品内在精神的物质媒介,亦为鉴定、批评作品真赝高低的首要因素。所谓“笔墨结构”,其内在结构的理法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表现物象结构,依据物理的形、质、动概括出来的点、线形态在自然生长规律的制约下进行的组合;二是笔法、笔意在运动间与表现画体意象统一中的衔接、对比、转换、渗透和行气的节奏韵律,并与主题精神结合形成的笔墨组合形式。以上两个方面的结构特征在形与神、理与法、技与道的高度结合完美统一下,形成了中国画极为丰富、极高表现力的艺术程式。

说起“程式”,中国艺术多具程式。中国画、戏曲、诗词包括许多民间技艺,中国人玩什么都玩得很精,均有高度程式。我认为凡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才形成程式,程式是法之根,代表着艺术体系、规律的成熟与完善,代表着高级性和经典性。我们从事中国画创作就必须通过程式寻找艺术规律,既由“度物得道”,再“度法思道”,由“道”进“技”,“技”“道”统一。

【中国画的“黑白韬略”和“开合战略”】

在中国画的笔墨结构中,有完成意象形象的笔墨点线组合,更有表现整体布局的黑白、空间、虚实、呼应成章的集团式笔墨组合结构,运笔运墨时气、势、力的起、承、转、合,即可完成画面内外整体格局,使真体内充并溢于画外。这正是创作欣赏中国画的最终意旨。中国画的“黑白韬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阴阳、黑白观念,老子的“知白守黑”,成为画中布黑用白的法则,因此发生发展了中国绘画的多种对比关系。黑白就成了中国画审美主体之一。画画在画什么?可以说“画黑白”。在黑白对比、黑白塑形中,空白本身就有形,并分虚实,同时又决定着画体的捭阖造型,其中空白的实虚也是关键,实空白决定形体分割,虚空白决定形体的虚实、空灵、厚度和丰富性。同时,空白还关系到画内画外气量的吞吐,从而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

中国画的不写实,意象表现中往往“画意不画形”、“画气不画形”,“形神兼备”。画中形、神、意、气全在画“体”之中,“体”又重在气、势、力凝聚而成的气势线,在画内外跌宕、起伏的起、承、转、合的大小开合的关系之中。
...展开全文
名人真宝斋
423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且读且行# #续一#【中国画的“中国精神”和“写意精神”】

中国画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很崇高的地位,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不可能是纯技术的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民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是“儒、释、道”文化。这样的民族文化精神决定了中国画必然既不拘于客观物象,也不限于个体世界,而是在“技进乎道”“技道统一”中,以大道至简的表现形式完成主体精神的高扬和自由。因此,中国画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写意精神,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跟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形从意”、“法从意”艺术法则、尊重个体生命的哲学精神相统一。

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核心精神,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没骨、小写意、大写意等画法,其本质都是“写意”的,写的是具体物象的象内、象外之意和画家主体的心中之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之所以得到具体体现,主要来源之一是“书画同源”的艺术观念,是具有书写性的线条为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体现提供了表现手段。

近一百多年来,在西画改造中国画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受到很大的消蚀和破坏,当前的中国画表现出严重的制作化、工艺化、写实化倾向,长此以往,中国画的文化基因和艺术精神必然会变异,真正的中国画也可能会从地球上消失!(当然相信不会消失)所以我们要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守住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底线。

【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

在造型艺术中,全世界的绘画分两大类,一是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两类各异,潘天寿先生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因此,中西绘画的极则主要表现在造型观的绝然不同。科学思想决定了西画的写实造型观念,决定了它在断裂式变革中却始终不离其根——写实性;便决定了它对客体写实素描的造型手段,而且是在其艺术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具有独立训练的意义。中国画传统中从不使用“造型”和“素描”这两个词,因“造型”不能从意象的意匠中独立出来,它只能作为一个要素包涵在中国画体系“技”“道”合一的法则之中。因此,关于中国绘画“意象造型”的理论体系和画理、画技均在中国画学的道统之中。从《周易》的“象”、老子的“气”“道”“象”、孔子的“绘事后素”、淮南子“神贵于形”、谢赫的“六法论”、顾恺之“以形写神”的传神论、苏东坡“形神兼备”和“形”“理”论等等,绝妙地阐述了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深邃之理。中国绘画秉持这种“观念”和规律,实践了几千年,攀登到了世界“造型”艺术的审美最高峰。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教育“以西画改造中国画”之风盛行,以写实造型观代替中国画意象观,即以西方素描代替了中国画“技”“道”合一的基本功力训练;在写实状物能力上虽有裨益,但却丢失了独有的笔墨语言的审美含量和表现力,已有偏离中国意象艺术轨道的倾向。加上文化语境逐渐变迁等因素,造成了中国画传承的空前危机。其问题的要害在于:在几十年的教学中,造型观念、造型方法被西画代替的同时,将素描造型训练与中国画的笔墨表现之道严重分离,导致了不少人拿毛笔、水墨画素描的后果。

中国画自身的生命力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决定着它可持续自律发展的无限性和融纳百川的可能性。至于中西绘画之争,亦可休矣!如能遵照潘天寿先生的“拉开距离”论,明确文化立场,“两端深入”(潘公凯);不论是西画的民族化,还是中西融合、“以西润中”(薛永年)或传统出新,只要坚持本体艺术之道,并深明“技”必从“道”之理,做好互用因素的艺术语言转化。在这个前提下,不管是“中西融合”、“以西润中”、“以中国画改造西画”抑或是传统出新,都是可行的,合理的,也只这样才能出现中华艺术多元繁荣的新局面。
...展开全文
名人真宝斋
342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富养自己#
古语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人年轻时,习惯为生活的体面,奔忙在重复的日常中,却一直忘却,内心真实的自己。
南怀瑾先生在书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待到知天命时,读懂了人间冷暖,知道了取舍,慢慢意识到,最可贵的无非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平和的心态,和富足的思想。
人生在世,穷也好,富裕也罢,要想活得通透,先从富养自己开始。

-富养自己的身体-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除了健康,什么都不是你的”。的确,没有了健康,拥有了全世界又如何!
俗话说:“人的身子硬朗,才是人生的好本钱”。
是啊,无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生活在底层还是顶端,当重大疾病来临时,你都无力反抗。现如今的社会,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着所谓的“成功”:住大房子,开豪车,拥有花不完的财富。为了目标早点实现,拖着疲惫的身子,还在加班加点,快速的消耗着健康和生命,可还没等到梦想实现,身体已在医院。
佛经中说:“一切众生,以健康为乐。”
要知道,健康是1,其他都是0,若没有了前面的健康,哪怕你拥有再多的财富,权力,地位也都自动归零。

-富养自己的心态-
正如周国平所说:“人的身体是受心灵支配的,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是啊,如果你计较的多,在乎的多,就会被这些不顺心的人和事,所框住,不如放平心态,看淡一些。
在宋朝,有名的苏东坡和章惇,是一对好友,两人经常一起写诗作画,也一起入朝为官。
只不过在绍圣元年,宋哲宗要推行新法,章惇选择了支持,被宋帝重用,封为宰相。而苏东坡提了反对意见,于是章惇不顾昔日情谊,将他贬至黄州。
但苏东坡被贬后,并没有为此耿耿于怀,哪怕困顿无缘,他也能自己动手,没米自己种,没肉便去江边打渔,闲暇时吟诗作画,生活的悠然自得。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没有谁能折磨一个人,除了他自己。”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何其多,可日子是自己过的,开心也是一天,难过也是一天,不如学会放下,用平和的心态去生活,你就能够掌控心情,驾驭生命。
如果你事事计较,把曾经的过节和嫌隙,总挂心上,让其生根发芽,就会生出怨恨,日夜受到煎熬。
心态,心态,我们把态字拆开来看,就是心大一点,心大了,人和事自然就可以容纳了。
就像把一勺盐放在一杯水里,整杯水都变咸了,但如果放在海里,则不会有丝毫的影响。
而富养自己的心态,就是用平和的心看世界,那怕遇到再大的困境,也能把生活过得处处是风景。

-富养自己的思想-
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深以为然。吃只能增加我们身体的营养,而读书就能丰富我们大脑的思想。
正如佛家所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人的身体和心灵,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
是啊,漫漫人生路,唯有读书和脚步不可停,要知道,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脚步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之大。年少时多读书,不仅能增长我们的见识,还可以探寻书中的世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虽然一时无法深刻理解,但你读过的书,会融入到血肉中,丰富自己的思想。
读书就是富养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人生,有多种不同的活法。

愿你能富养自己,在打理好柴米油盐的同时,心中仍不忘诗和远方。
...展开全文
2110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2 1 13
#巨匠黑白黄宾虹#
黄宾虹(1865年—1955年),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山水画一代宗师。也是书法家,与白蕉、高二适、李志敏合称“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

黄宾虹在世的时候,一直以卖不出画闻名。因为他的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漂亮,甚至谈不上优雅和工整。一个有名的段子是,黄宾虹曾将自己的画拿出来送给来访的人,却被拒绝,因为嫌弃他的画作黑乎乎,看不懂。但黄宾虹又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五十年以后你把我的画拿出来裱一下,那个时候,人们有可能看得懂我的画了。

黄宾虹研究专家王中秀先生对黄宾虹的笔墨“内美”进行了深度解析,而在这些道理的背后,还隐藏了诸多辨识“真假黄宾虹”的要诀所在。

鉴画如看美人,不看外表看风骨
王中秀说,黄宾虹属于学者型的画家,以保存古代书画、阐发传统国画理论为职志,他挥毫作画,不过是作为人生寄托和画学研究的补充和印证,并不以卖画为糊口手段,再加上他对中国理论有独到而不随人俯仰的见解,始终坚持“粗服乱头”的画风,所以他的画不易为世俗理解,很长时间内只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

即便是这次在拍卖市场上拍出了天价,但是在一片惊诧叫好声中,依然有不少人说,真的欣赏不来黄宾虹的画,黑乎乎一片,究竟好在哪里?

黄宾虹的画,应该如何欣赏?王中秀说,黄宾虹曾经引用过元人汤垕的一段话:看画好像看美人,不能看外表的漂亮,要看它外表之外的风骨。而他的知音傅雷,也曾经引用这段话,认为这是理解黄宾虹艺术的关键所在。看画和看美人一样,一见即佳,渐看渐倦的,可称之为能品;一见平平,渐看渐佳者,可以是妙品;初看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的那是神品了。而黄宾虹的画就是这最后者。

画为内美者,外表不一定漂亮,甚至可能是“丑”的。
黄宾虹在他的《写作大纲》里,就曾列了一条提纲“内美外美,美既不齐。丑中有美,尤当类别”。这期间,黄宾虹白内障恶化,眼睛几近失明。他力克病魔,借助老天留下的一线幽冥之光,一鼓作气创作了数百件作品。当这些作品集中问世时,引起惊诧一片。眼疾的无妄之灾,与世隔离不受干扰,仿佛给了老人实验“丑之极处即美之极处”的良机,应了“祸兮福所倚”那句老话。
美是多元的,也许只有当我们的审美不断进阶,终于可以体会那种“画到无人爱处工”的至高境界时,才会赫然发现,黄宾虹早已在那“不胜寒”的审美最高处,等候良久。

气韵看“点”、黑中有白功力深厚
有人说黄宾虹的画黑乎乎,但懂得黄宾虹的人如王中秀,却能从这一团黑乎乎当中领略到气韵之所在。王中秀说了这样一则逸闻:李可染一直把黄宾虹当自己的老师,有一次他向黄宾虹讨教,怎么才能解决积墨积多了画面黏滞而起‘闷’的问题,老人指着眼睛说,你看我的眼睛!看着老人眼里散发出的瞳光,李可染大彻大悟。
王中秀说,我们看李可染的画,会发现无论画面是什么,都有光的存在;而在黄宾虹的画里,这个黑色瞳孔里的“光”,是以“气”的形式运行的。
而这股“气”,又是以最简单的“点”作为载体。黄宾虹的点,有锋,有腰,有笔根。它实际上不是一点,放大点儿看,是一条小线。这个点中,有起笔,有收笔,有黑也有白。那白的部分,就是气之所在。若没有这个“气”,就仿佛是没有瞳光的眼睛,黄宾虹管那种点叫“瞎眼点”,了无生趣。
不只是点,黄宾虹画的线,线和线之间也是脱离开的,它们互相分离,但又离得不太远。所以黄宾虹的画,你会觉得看不清楚,有抽象的意味,这对欣赏力较强的人就会产生一种魅力。是黄宾虹艺术的气韵所在,也是他“内美”的载体所在。
王中秀表示,黄宾虹的这种“点”,其实从宋代就出现了,巨然、王蒙、沈周、渐江、文征明,莫不如是。但是现在画画的人,可以说95%都不知道。
黄宾虹讲过,中国文人画兴盛年代,看画的好坏,甚至从“点苔”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和有无法度。过去的鉴定家鉴定古画,首先要看的就是这个“点”,而不是题跋。鉴定黄宾虹的画作真伪,也可以从这个“点”中看出大概。“如果不是这样有黑有白的点,可以直接枪毙掉,是假画,这个判断基本不会出错。”王中秀表示。“现在就算是专业的老师知道要在这个‘点’上下功夫的也不多,做假画的更是远远理解不了这背后的门道。黄宾虹20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作品,都非常讲究这个‘点’的形态。”

黄宾虹的独特风格,是如何画画的呢?
王中秀说,现在留下来的黄宾虹作画的照片有三张,照片上可以看到,黄宾虹作画时笔杆和笔锋的运动方向都是相反的。这是碑学用笔,是把笔当刀一样在用,如同“逆水行舟”。所以黄宾虹的书画当中逆锋非常多,现在这样画画的人几乎没有。因为现在作画一般都是帖学用笔,主要是顺锋。帖学用笔宜于描绘,性“甜”;碑学用笔宜于书写,性“辣”。前者倾向“外美”,后者侧重“内美”,产生万毫齐力、八面出锋的逆笔生辣效果。
...展开全文
405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收书人的苦与乐# #容言#修炼自我#
寓言《鸟的评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幅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每一个人的心里,对一个人的认知都不同。
但切记,他人眼里的你,都不是真实的你。

何必计较?
容纳他人的不平之声,容纳他人的议论之语。我们该看重的,并不是他人说了什么,而是自己做了什么。

心胸宽的人,心知肚明,不争对错,因为对错上天看得见;
够智慧的人,看穿之后,不去揭穿,因为此后不是同路人。

不要浪费时间,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有的时候,我们选择不与人争,不是理亏,不是怯懦,而是为人睿智的表现。

不争,做好自己;不辩,一笑而过。因为不值得。
不解释,我走我的路,你过你的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容言,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修炼。
...展开全文
557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孩子应该知道现实的世界#

最近网络上还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读书,就带他去四个地方看看:客运站、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

去看看这4个地方的人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抽什么烟、是什么样的素质。

没错,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但大家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真的会有不同。问问孩子,他未来想成为哪一类人。

让孩子去看众生百态,然后选择他想过的人生,这样才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才会发自内心地付诸实践。

之前一位河南的农民工在河南省实验中学暑期施工时,写在黑板上的一番寄语:

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得上你的任性;

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

这就是现实,这里面饱含着一个过来人“我本可以”的酸楚。

我们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家长总把自己的苦和痛藏起来,只给孩子看最好的一面,给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东西。

其实,我们应该把残酷的现实和成年人惨痛的教训告诉给孩子,如果可以,让他们亲眼去看一看,切身体会一下,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这世界本不公平,这世界又异常公平,你得到的,其实都是应得的,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

尽早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去努力和追求,才能让他们真正明白,当下的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
...展开全文
650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21
感恩,就像心中一盏明灯。

做人,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感恩。
不懂感恩,是人性最大的恶。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世上从来没有别人理所当然的帮忙。
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有人帮你,你要感恩;没人帮你,也别介意。
毕竟人生路上,我们注定要独行,何必依附他人。

做人,无论大恩小恩,都要感恩。
别管大忙小忙,都不要忘。
千万别把恩情当成仇,翻脸无情去伤人。

愿我们都能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温柔对待世界,真诚对待他人。
...展开全文
1118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6
#夏日絮语# 善良,
是一个人身上最好的风水
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也是最好的投资

你给出了善良
一定会收获温暖
一个人的善良里
藏着她的运气

在不可预知的未来
你所积攒的福报
往往会给你带来意外之喜

善良的人总是快乐
感恩的人总是富有
做一个善良的人
让善良成为开在心中不败的花
...展开全文
921人阅读
3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