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 鲁迅长孙周令飞:“鲁迅说”大多数都不是鲁迅说的。
但无论如何,周令飞还是希望能通过多种载体、方式,让更多人看到立体、3D的鲁迅。“也许鲁迅诞辰150年时,社会对他的看法,又不一样了。”(图一:鲁迅五十岁生辰照。鲁迅文化基金会供图)
家人眼中的鲁迅
无论社会给予鲁迅怎样的立体表达,在周家人眼中,生活中的鲁迅,是有七情六欲的,是鲜活的。获得这个认知,周令飞用了二十年。
二十年前,他对祖父的认识是一知半解,或者说是“一片空白”。之前在祖父的光环下,他甚至会回避甚至逃避有关鲁迅的一切。
二十年后,他开始做鲁迅工作,又是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接下了传播和普及鲁迅精神和文化的重任。“这些年来我进步了,可以说和祖父最亲近。”周令飞说,这是每天在一起的二十年。他了解到,鲁迅并不是世人眼中横眉冷对的样子。“他的笑容比严肃多。”
幽默、爱笑,喜欢喝酒、抽烟、聊天、美食、看电影。周令飞给鲁迅贴上这几个“标签”。(图二:1931年8月22日,鲁迅与木刻讲习会会员合影。鲁迅文化基金会供图)
他说,鲁迅是多面的。作家鲁迅和生活鲁迅、严肃的鲁迅和好玩的鲁迅、有钱的鲁迅和孺子牛鲁迅、精神鲁迅和物质鲁迅,都是不一样的。这个鲁迅,甚至喜欢恶作剧。
1926—1927年,鲁迅在厦门大学国文系担任教授。有天他去当地一个理发店理发,穿得不怎么讲究,甚至有点破烂。理发师怕他不付钱,就潦潦草草地给他剪了个头。剪完后,他从兜里抓了一把钱,塞到理发师手里就走了。
第二次,鲁迅又找这个理发师。理发师想好好招待鲁迅,刮脸刮得特别认真。结束后,鲁迅掏出一把钱,从中拿了两块给理发师。理发师懵了:“为什么上次我随随便便剃个头,你给我那么多钱,今天却只给两块?”鲁迅说,上次我是随随便便给的,今天我也认真了。
这是周令飞在鲁迅回忆录中看到的,如今仍令他印象深刻。他没想到,祖父这么“好玩”。他领悟到,教科书中的鲁迅,只是平面的,生活的鲁迅才是三维、立体的,他甚至比别人的祖父更有快乐细胞,更有生活气息。
比如鲁迅十分好客,经常邀请朋友到家做客。有次他打开门,看到围坐在一起的朋友,十分开心,跳着华尔兹,嘴上数着节拍就进来了;他喜欢美食,却不会做饭,经常下馆子;他十分文艺,在上海的十年间,看了100多部电影,在和许广平恋爱的两年时间里,写了160多封信;他喜欢坐汽车出去兜风,喜欢喝茶,喜欢喝酒,喜欢微醺的状态,喜欢金石篆刻,喜欢拓片,喜欢碑贴,喜欢木刻,他喜欢很多东西。
周令飞觉得祖父有一颗好奇心。这一点周令飞觉得自己也遗传了祖父的基因,喜欢接触未知的东西,经常找一些不知道的事情去了解,还要把它钻研透。
周令飞曾经庆幸,幸好自己没生活在祖父身边,不然每天都要被祖父“打屁股”。但父亲周海婴的回忆,颠覆了他的想象。
周海婴提到了鲁迅为数不多“管教”孩子时的场景:报纸卷成棍子状,抓起儿子就“啪啪啪”地朝着屁股打。“声响虽大,但一点也不疼。可你也能感受到他确实很生气。”周令飞说,鲁迅生气并不是一两天都闷闷不乐,可能过个5分钟、10分钟就好了。
他看到了这个“斗士”心底的柔软。这个柔软,不是像刺猬一样,把刺留给别人,而是一种敢为四万万民众鼓与呼的善良。
鲁迅到国民政府的教育部任职后,每个月的工资也有两三百块大洋。这是什么概念?周令飞作了个比较:那个时候,佣人的工资是一块大洋。他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栋房子。(图三:周令飞与版画鲁迅合影。鲁迅文化基金会供图)
虽然收入颇丰,但鲁迅手头并不宽裕。周令飞解释说,祖父曾拿出很多钱支持革命者和青年人,还帮助萧红、方志敏和一些共产党员、年轻作家出版文集。这些在鲁迅的日记里都有所记载。“这也是祖父为国为民的情怀,就像他弃医从文,也是为了劳苦大众。”
作为鲁迅的后代,周令飞有时候也会有困惑。前几年,周令飞曾经和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孙子对话。夏目漱石的孙子说,自己前半辈子一直生活在一种恐惧当中。作为夏目漱石的后代,每天就是被人家说,你应该会写作,你不会写作,就是数典忘祖。但夏目漱石的孙子后来学的是漫画,从事漫画评论工作,人家也说这是不对的。那一次对话让周令飞很有同感。
周令飞记得自己的父亲周海婴,在大学时候会打桥牌,也会跳交谊舞,但别人就会说,鲁迅的儿子怎么可以打牌跳舞,不好好读书。
周令飞本人,有一件事印象深刻。有一次有人给他递烟,他说不会抽烟,对方很诧异,鲁迅的孙子怎么可以不抽烟呢?鲁迅不是整天抽烟吗?这让周令飞哭笑不得。
不过,这些年鲁迅的“去脸谱化”,让公众对鲁迅的了解越来越丰富多元。这样哭笑不得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这也是周令飞和鲁迅文化基金会孜孜以求的目标,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丰富多彩的鲁迅和鲁迅精神。
在周令飞眼里,祖父依然鲜活、生动,很有生命力。
(图四 图五:著名人物画家周建设笔下的鲁迅)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但无论如何,周令飞还是希望能通过多种载体、方式,让更多人看到立体、3D的鲁迅。“也许鲁迅诞辰150年时,社会对他的看法,又不一样了。”(图一:鲁迅五十岁生辰照。鲁迅文化基金会供图)
家人眼中的鲁迅
无论社会给予鲁迅怎样的立体表达,在周家人眼中,生活中的鲁迅,是有七情六欲的,是鲜活的。获得这个认知,周令飞用了二十年。
二十年前,他对祖父的认识是一知半解,或者说是“一片空白”。之前在祖父的光环下,他甚至会回避甚至逃避有关鲁迅的一切。
二十年后,他开始做鲁迅工作,又是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接下了传播和普及鲁迅精神和文化的重任。“这些年来我进步了,可以说和祖父最亲近。”周令飞说,这是每天在一起的二十年。他了解到,鲁迅并不是世人眼中横眉冷对的样子。“他的笑容比严肃多。”
幽默、爱笑,喜欢喝酒、抽烟、聊天、美食、看电影。周令飞给鲁迅贴上这几个“标签”。(图二:1931年8月22日,鲁迅与木刻讲习会会员合影。鲁迅文化基金会供图)
他说,鲁迅是多面的。作家鲁迅和生活鲁迅、严肃的鲁迅和好玩的鲁迅、有钱的鲁迅和孺子牛鲁迅、精神鲁迅和物质鲁迅,都是不一样的。这个鲁迅,甚至喜欢恶作剧。
1926—1927年,鲁迅在厦门大学国文系担任教授。有天他去当地一个理发店理发,穿得不怎么讲究,甚至有点破烂。理发师怕他不付钱,就潦潦草草地给他剪了个头。剪完后,他从兜里抓了一把钱,塞到理发师手里就走了。
第二次,鲁迅又找这个理发师。理发师想好好招待鲁迅,刮脸刮得特别认真。结束后,鲁迅掏出一把钱,从中拿了两块给理发师。理发师懵了:“为什么上次我随随便便剃个头,你给我那么多钱,今天却只给两块?”鲁迅说,上次我是随随便便给的,今天我也认真了。
这是周令飞在鲁迅回忆录中看到的,如今仍令他印象深刻。他没想到,祖父这么“好玩”。他领悟到,教科书中的鲁迅,只是平面的,生活的鲁迅才是三维、立体的,他甚至比别人的祖父更有快乐细胞,更有生活气息。
比如鲁迅十分好客,经常邀请朋友到家做客。有次他打开门,看到围坐在一起的朋友,十分开心,跳着华尔兹,嘴上数着节拍就进来了;他喜欢美食,却不会做饭,经常下馆子;他十分文艺,在上海的十年间,看了100多部电影,在和许广平恋爱的两年时间里,写了160多封信;他喜欢坐汽车出去兜风,喜欢喝茶,喜欢喝酒,喜欢微醺的状态,喜欢金石篆刻,喜欢拓片,喜欢碑贴,喜欢木刻,他喜欢很多东西。
周令飞觉得祖父有一颗好奇心。这一点周令飞觉得自己也遗传了祖父的基因,喜欢接触未知的东西,经常找一些不知道的事情去了解,还要把它钻研透。
周令飞曾经庆幸,幸好自己没生活在祖父身边,不然每天都要被祖父“打屁股”。但父亲周海婴的回忆,颠覆了他的想象。
周海婴提到了鲁迅为数不多“管教”孩子时的场景:报纸卷成棍子状,抓起儿子就“啪啪啪”地朝着屁股打。“声响虽大,但一点也不疼。可你也能感受到他确实很生气。”周令飞说,鲁迅生气并不是一两天都闷闷不乐,可能过个5分钟、10分钟就好了。
他看到了这个“斗士”心底的柔软。这个柔软,不是像刺猬一样,把刺留给别人,而是一种敢为四万万民众鼓与呼的善良。
鲁迅到国民政府的教育部任职后,每个月的工资也有两三百块大洋。这是什么概念?周令飞作了个比较:那个时候,佣人的工资是一块大洋。他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栋房子。(图三:周令飞与版画鲁迅合影。鲁迅文化基金会供图)
虽然收入颇丰,但鲁迅手头并不宽裕。周令飞解释说,祖父曾拿出很多钱支持革命者和青年人,还帮助萧红、方志敏和一些共产党员、年轻作家出版文集。这些在鲁迅的日记里都有所记载。“这也是祖父为国为民的情怀,就像他弃医从文,也是为了劳苦大众。”
作为鲁迅的后代,周令飞有时候也会有困惑。前几年,周令飞曾经和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孙子对话。夏目漱石的孙子说,自己前半辈子一直生活在一种恐惧当中。作为夏目漱石的后代,每天就是被人家说,你应该会写作,你不会写作,就是数典忘祖。但夏目漱石的孙子后来学的是漫画,从事漫画评论工作,人家也说这是不对的。那一次对话让周令飞很有同感。
周令飞记得自己的父亲周海婴,在大学时候会打桥牌,也会跳交谊舞,但别人就会说,鲁迅的儿子怎么可以打牌跳舞,不好好读书。
周令飞本人,有一件事印象深刻。有一次有人给他递烟,他说不会抽烟,对方很诧异,鲁迅的孙子怎么可以不抽烟呢?鲁迅不是整天抽烟吗?这让周令飞哭笑不得。
不过,这些年鲁迅的“去脸谱化”,让公众对鲁迅的了解越来越丰富多元。这样哭笑不得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这也是周令飞和鲁迅文化基金会孜孜以求的目标,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丰富多彩的鲁迅和鲁迅精神。
在周令飞眼里,祖父依然鲜活、生动,很有生命力。
(图四 图五:著名人物画家周建设笔下的鲁迅)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