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巴朔狐

实名认证

有限的生命,有限的行动,有限的体验,无限的觉察 成年人也有权利继续成长呀!

29 关注
228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心理学# “那些对逝者未尽的爱意与恨意,占据着生者的人格内存”

——摘自李仑团体辅导师「终极议题」

这爱可能是:“我们曾经那么亲密。”
​这恨可能是:“我想要和你进一步创造更多的甜蜜,而你的离去让我没有了这个机会,陷我于不孝不义。”

​当爱与恨都能被畅快地表达,这段关系就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和价值层面,在灵性层面得到了涤荡和升华。
...展开全文
341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心理学# 随笔|您好“新我”,闻名不如见面呀!

晚,难得的凉风习习,我和大钜在小区散步

我跟大钜说,最近总是感觉自己可能不了解自己,也许对自己的认知还停留在很久以前,停留在小时候父母,长辈,老师,老朋友对自己的认知中

我能意识到,有时回老家和亲友寒暄,或者偶尔跟老友聊天,甚至还会有意变回以前的自己,好似这样更方便他们“认得”我,更方便和旧的关系快速建立起短暂的连接。

我清楚地知道有一个“旧我”还有一个“新我”,但是“新我”的样子还没印到我心里,我的意识对这个“新我”还没熟悉到可以熟稔地用寥寥几句话来刻画提炼的程度。

似乎还是假扮“旧我”​容易,看见和描述“新我”难。

​我跟大钜说,我需要发展新的关系,让新的关系镜映这个我,这样我就可以认识这个“新我”了。

​大钜一向气定神闲,遇事不慌,慢悠悠告诉我,新的工作,新的同事,都属于新的关系,不用急!

​我想想也是这么回事,但凡带着点觉知活着,总能一点点“看见”~

散步结束,​回家补课团体辅导师第10课——人格发展

​李仑老师让大家在白纸中间写下“我”,白纸的四角则分别写下,“死亡”“孤独”“自由与责任”和“意义感”,​​然后分别针对这四个议题写下一些事件与感受。

​也许是清凉的晚风有宁心安神的功效,这一次我不排斥也不恐惧了,随着情绪流动自由联想,听着视频中李仑老师偶尔轻轻的咳嗽声和钢笔✒摩擦纸面的沙沙声,我的感受就流淌在笔记本📔上

​关于死亡:
我想起《马丁伊登》中的那首诗“幸喜生命终有尽期,死去的不复站起”,这是死亡之美。
我还想起去世的爷爷,“死”=“没了”=“再也没有了”,死亡会带走一些东西,再也不还给你。

关于孤独:
我是一个没有体验过孤独的成年人,我有非常爱我的父母,弟弟,一堆发小,还有关心我的大家族的长辈,还有我先生,所以我没有体味过孤独。

关于自由与责任:
一个纠结无法下笔的议题,好似我没承担什么责任,在这个背景之下,获得的那些自由似乎不值一提。

关于意义感:
我本来想说,我从不屑于追求什么意义感,我只要和家人朋友快快乐乐,同时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就满足了。
但似乎,这也是一种意义感,也许我只是“反抗”主流的意义感,反抗“你应该…”

李仑老师在课程前半部分说,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这个4个议题息息相关。

死亡指向一些关系,比如一段非常好的关系里边就有死亡的成分,在这段关系中“我”慢慢消失了。

孤独中有成熟,一个成熟的人必然会感受到一些深邃饱满的孤独。

自由与责任,则是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的角逐。

意义感是不存在,但让人的生活有滋味。

看着我面前的这张纸,突然间觉得这就是一面镜子。

有点像经济学家分析复杂的经济问题,总是需要一个框架一个视角去分析去判断。

了解自己,觉察自我,也许和经济学家分析经济问题没什么两样,都需要那么一个角度。

在这节课程之前,我对所谓的“我”的了解和判断,只能停留在偶尔的感悟中,管中窥豹~

这偶尔的感悟,让我感受到了有一个“旧我”,也有一个“新我”,却不能让我看见这个“新我”的样子。

李仑老师却通过一张白纸,一只铅笔✏,4个议题,让我一睹“新我”真容

所以说心理学很浪漫,它让大家和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自己”,越来越熟悉,越处越甜蜜!

您好“新我”,果然闻名不如见面呀!
...展开全文
4292人阅读
2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5
#生活与读书# 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人,总会感觉你们俩之间没有交流。

不论你说什么ta都能改造成自己原有认知体系内的东西,而ta的表达似乎也没有对象感,“自说自话”

​真实的沟通没有建立起来,那么就没有信息的交换,ta给不了世界什么,世界也给不了ta什么,内在世界就成了一潭死水。
180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生活与读书# ​在公司借了本曾奇峰老师的📕,昨天读到其中一段👇

“人生在世,世事的不如意倒也罢了,最难受的是发生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战争。”

今天翻开书,还是忍不住又翻回这一页,又品了品。短短二三十字,居然能那么精确地抓取一个人一辈子翻滚挣扎的心理状态。

就像水墨画,寥寥几笔就是一片天地~
...展开全文
226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生活实录# 生活实录|路过乌云

🌧​早上上班,一上高速远远看见一大朵带着雨帘的乌云飘在前方~

​不一会我就进入它的领地了,先是零零星星的雨点打在玻璃上,然后越来越密集,直到雨刷拼了老命也只能给我提供短暂的清晰视线

​在大雨滂沱中以40迈的速度缓慢前进,想到跟大钜在山区度过的Gap Year

那一年的雨季,切身体验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脚,站在顶楼露台上,看着黑云压城,携着气势磅礴的雨幕,扑面而来~

我们俩在露台吃火锅🍲,聊八卦(我负责输出八卦,钜哥负责笑)

生活好可爱,还有点浪漫~

白日梦完毕,车也开出了乌云的领地~生活不必时刻骄阳似火,偶尔可以去乌云里躲一躲🌷
...展开全文
152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心理学# 心理学的浪漫|知来路方明去处

刘丹老师在《你不知道的自己​​》这本书的总序中提到一个概念——“不经意的一瞥”

指咨询师用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与事,在不经意中帮助来访者领悟自我认识上的局限。

一张纸,一支笔,画出人生的螺旋,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过去,前半生就落在眼前纸上。

这时候,好像才第一次看清那实实在在雕刻了自己,时时刻刻影响着自己的过去。

知来路,方明去处
...展开全文
135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读与思# 防御

“人所有的防御,要么防御更成熟的东西,要么防御更原始的东西
也可以说要么防御长大,要么防御退行”
153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随感杂记# 参加了一个团体带领培训课程,课上老师讲到一对博士夫妻总是吵架,来做家庭咨询的事,听完了很受触动,分享给大家👇

父母吵架孩子哭,好像这个家庭的眼泪都只能通过小孩子的眼睛流出去

那么这个小孩子在生活中有可能总是尝试去对别人好,来换取爱与友谊,总是试图通过在关系中承担抑郁与悲伤的方式,来表达对家庭或者一段关系的爱

这种行为和角色,就是家庭赋予Ta的

当这些行为被命名,Ta就有了摆脱家族或者旧系统赋予的角色的机会,就能去发展新的功能

比如靠眼泪代谢家族悲伤的小孩子,当固有模式被点破之后,可能就有机会从“乖女孩”变成“捣蛋鬼”

一个默默流泪的孩子,也许有机会发展出“摔盘子摔碗”“吹胡子瞪眼”的功能

其实“乖孩子”或者“捣蛋鬼”没有哪一个是所谓“更好”的状态

状态本身的流动是我们要修行的目标🌞
...展开全文
137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读书随笔# 艺术与潜意识
为了与他人交流、协作,一个人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学习语言的运用,Ta熟知一个词一个句子一种表达方式在通常意义上代指什么,所以语言层面的表达更多来自意识,带有很多防御。

但是艺术则不同,一副简单的自画像,就轻而易举地绕过了层层加固的防御,让自己真实的状态得以展露在意识之中。
161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做自己的机缘
催眠大师吉利根说:大自然很有耐心,我们没有修复的创伤,一定会传递给孩子

创伤成了代代传承的传家宝,与其一代人又一代人在无觉知中挣扎,苦苦等待生活恩赐一个“机缘”去修复,不如做自己的“机缘”吧
567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有处安放的灵魂
#心理学#
493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6
#关于父亲的记忆# 【我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轻松感】

心理大咖(团体咨询师)李仑在一节课上讲到,每一个人都是被关系以及关系带给他的感受塑造的。

所以我们回忆过去,罗列出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人,他们与自己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在关系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把这些写下来之后,去综合一下就得到了自己。

我觉得这个游戏非常有趣,我看见了过去的我,也看清了我如何被塑造成今天这个模样。

我与我爸的关系,就在我人格形成过程中,给我注入了很多独属于我爸的特质与能量,又或者说这段关系让我继承了一些东西过来。

我爸是一个轻松幽默,有爱,且厨艺高超的人

我继承了他的幽默(120%),我继承了他的有爱(emmm…80%),我继承了他与食材的连接感(100%),至于厨艺这一块(emmmm…勉强50%)

​他的爱比天高比海深,他的能量似乎无穷无尽~

因为他是一个童年饱受滋养的人,往俗了说是个被惯坏的孩子,全家人都宠着,吃香的喝辣的供着。

在学校里就是大哥大,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据说还把一个男孩子的脑壳给打坏了。

但是我爷爷奶奶从没有打过他,甚至很少责骂他。我爸就这样在爱,涵容,和抱持中近乎野蛮的生长。

也许是他的成长环境让他得到很多满足,我几乎没有在他身上感受到过匮乏感。

◻️他非常乐意辛苦一天了,下班回家还给我们做美食,道地食材地道菜(这是我体重下不来的原因)

◻️他做家务(5星级家政级别),经常嫌弃我们做的不好,安排我和我妈去一边看电视。

◻️非常能涵容我妈的暴脾气(诸位真的是非常爆哦~)

◻️也能涵容被我妈揍了一顿找他“撒邪乎火🔥”的我(灰常可怜~)

​◾️我到现在还记得,被“揍”了一顿的我,在屋里抽抽搭搭的写作业,我爸下班回家鸟悄悄进来,“贼兮兮”对我说:“儿子,别写作业了,爸带你吃好吃的去~”

◾️也记得他经常趁我妈不注意,一脸坏笑给我塞零花钱。这个习惯他保留到现在,即便我已经成家,有工作,能自力更生,但他还是会经常给我转一笔钱之后,跟我说“赶紧领,不用回复,我把聊天记录删了你妈看不见”

◾️有时候我伸手跟他要钱,他一边翻钱包一边问,要钱干啥。我如果说买书,他就说买那玩意干啥,爸领你出去玩。

所以我妈经常说,要是让我爸单独带孩子,准给一个个带成废物~

但是“有用”和“成才”有时候会压垮一个人,当一个能吃会玩的“废物”天也塌不下来~

​也许就是诸如此类的成长经历,使我成为了一个轻松幽默的人。

我体验到,生活犯不着整日苦大仇深,闷头学习或者工作。生活是有趣的,我们就是亲手创造有趣的人。

​这部分轻松和幽默像是刻在了我的DNA里,我带着这股子特质去构建了我的家庭,我的友谊,收益良多~

🔘比如在生活中,我从来不计较谁做家务多和少,即便我的朋友觉得我要在家里煮饭很不公平。

现在想来这种对“公平”的渴求,背后的动力也许是一股子匮乏感。

🔘再比如,在面对事业时,我想也是这份轻松的特质,让我能轻松的放下薪资不错的工作去考研,而后又放弃前几年积累的专业知识转行去另外一个领域。

因为有一个有爱且轻松的人,在我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这个种子告诉我生活不是固定的轨迹,生活是场游戏

All in all,​我崇拜这个男人也感谢这个男人那么积极地参与我的生命
...展开全文
174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自我觉察# #觉察对电子产品的恨与爱

我6岁的老盆友退休了,我其实并没有让她退休的打算

她慢,她卡,她时不时充不进去电,她下载不了太多软件——但是讲到底她还是能用呀

而且朋友聚会大家还会争着“参观”她,也许再熬两年我可以搞付费展览捏~

再说,作为一个不上班完全不用电子产品的“野人”,我为何需要新的手机捏~

即便如此balabala,我居然不小心把她摔坏了……

我严重怀疑我在潜意识里是故意的!

因为我对她积攒了很多怨气,不能用视频软件,写文章要用大钜的手机发,排队结账时我和后边十几个兄弟一起等她。

也许讲到底,我是“生气”的,即使我口口声声说我不需要新手机,但我却没有好好爱她呀…

退休快乐,抱歉让你满脸发紫地安享晚年💋
...展开全文
175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心理学# 【“撕B”其实是边界感的树立】

今天领导A给同事B安排活,一个2分钟就可以处理的小事。领导A走后,同事B转手就怼给我。

此情况多次上演,我很不舒服,但是总觉得是公司的新人,所以还是臭着脸干了。

然后不到半小时,领导A又给同事B一个小活,同样2分钟处理绰绰有余,她又如此。

我思考了一下,我觉得的这涉及到了基本的礼貌和尊重的问题。

我就面向她,调整了一下语气,柔和的向对方表示,希望两个人之间可以留有一些基本的尊重,建议她下次先问我有没有时间,是否能协助她完成xx,而不是直接像任务指派一样,指使我做什么。

其实“事发”之后,我的一个想法是倾诉,其实是找我先生吐槽啦。

就在这个惯性的行为即将发生之前,我突然意识到吐槽也不会改变我的情况,只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已。

而且我对这件事的情绪还会污染我的生活。浪费我大钜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来倾听安抚我。

于是乎,我决定做一个成年人,去解决我的问题。

几乎就是我开口的同时,她的脸色就变了。我觉得她已经预感到我想要说什么,又没料到我有胆子说。

之后就是她的愤怒与羞耻来了小爆发。

愤怒这个情绪在我预料之中,羞耻其实是我没料到的。

事后我复盘思考一下,我感受到,也许这个同事并不是真的“倚老卖老”。

当然了这肯定是她行为背后动力之一,论资排辈总是能给一些人快感。

但是她这个行为背后也许更多的是她的人格与个性。一个大大咧咧的生活状态,以及偏弱的换位思考能力。

比如还会叫错老同事名字,出通告有错误信息和错别字等

这也许是她无意识的一个强迫性重复,也许她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糙”也不是很满意,只是没有足够的觉察跳出这个怪圈圈

不过考虑到公司不是疗愈之地,我也不是心理咨询师,我只是希望守护好自己的边界,经营健康关系。

至于“摊牌”之后会不会不好相处,我的考虑是,也许结果不是最重要的。

都是第一次做人,我也只不过才做了二十多年而已,不算很有经验。

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多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人生哪有那么多胸有成竹和一马平川。

就算我的表达让她愤怒了,她牟足了劲想要搞我,那我就汲取经验呗,或者见招拆招,人总不能一辈子小心翼翼,活在已知中~

心理大咖张沛超说过:“这个世界上最值得花的钱是个人体验,没有之一。”

我这个个人体验居然不用花钱,我感觉我好像既树立了边界,又捡了钱一般。

分享给大家,让大家也免费体验一下~
...展开全文
2097人阅读
2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22
#心理学# 心理随感|关系之于人

创伤是在关系中形成的,也需要回归到创伤中修复。

曾奇峰老师说:“要多跟人玩!”

在不停构建新关系的过程中,人会发展出来很多新的功能以此适应新的关系,于是他的人格也就成长了。

其次,在关系中我们得以展现自己的情绪模式,认知模式,展现之后得以有机会改变自己固有的模式。

你变了世界也跟着变了。

但是改变的发生并不是最重要的,变成什么样子也不是重要的,这个过程中的觉察,看见是最重要的。

因为没有一个所谓的“最好的样子”,不同模式的人,需要去了解,看见,自己生命中没有体验过的那一部分。

一个刻薄的人可以变得温暖,一个温暖的人也可以学着支愣起来。

我们可以学会守护边界,也可以体验打开心房破除边界享受融合。

希望我们都能有很多张可以自由穿戴的面具,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不枉来这世界一遭
...展开全文
147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