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卖不能读也#

176.4万浏览 309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9/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书非卖不能读也# 书卖掉之前,才会想翻一翻。书是好书,存量少,难再版,可也不能啥都自己留着。给需要的人吧。
一眼朱熹(也只记得这个)类似于”不学飞仙术,青山冢累累”的诗句,不免唏嘘。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随书附赠武夷山招商项目简介一册。
546人阅读
2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2
#书非卖不能读也# 光阴不知觉,转眼又十月,我们走过的奔途中,昨日的浮华,伴着岁月而远,今朝的清风,携着秋意而至,那匆匆的脚步,别去了往昔,也在时间的路口,静待一场相逢。
141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关注
#书非卖不能读也# (47)《少做一点不会死》
——简单高效的6大原则
如今,对于我们来说,时间远远不够用的:做不完的工作任务与生活琐事,刷不够的娱乐视频……恨不得一分钟分成120秒,一半工作,一半娱乐。可实际往往事与愿违!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啊!
怎么办?
简化生活,有所选择。每次只做一件事!
比如说:吃东西的时候专心吃。吃东西时,不要看书,不要想别的事,把注意力放在嘴里的食物上,慢慢咀嚼,认真品味,享受它的口感。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不要一次做很多事。
这个观点与曾国藩的“每次只读一本书”的思想是一致的!看来正确的做事方式,有识之士都会发现的!

自己现在把多余的书籍上架出售,其实就是在断舍离,在简化生活,在选择一种简单的“爱书节奏”!
本书的题目说的好,“少做一点不会死”,而想同时做很多事,多会手忙脚乱,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昏头昏脑,一塌糊涂,“慢慢焦虑而亡”。
...展开全文
4.4万人阅读
10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3 109
+关注
#书非卖不能读也# (46)《画出陌生人——中国神探赵成文》
这是在胶州本地旧书市场的刘老板的书摊上淘来的。
当时在书摊前打开书时,读到:我国著名刑事相貌学专家,被誉为神探画家、中国神探。
现在找出这本书,就想翻翻,赵成文,黑龙江佳木斯人,开始是美术教师,后来帮着破案,入警。他破过的案子非常神奇:一根细蛛丝敲定盗窃犯;四个小蛆壳锁定纵火犯。
……
读每一个故事,都是想象不到的精彩,禁不住拍案叫绝!
细节之缜密,看到了福尔摩斯那些案子的影子,胜过了现在网络上的很多推理探案小说。尤其更为神奇的是为马王堆古尸辛追复原容貌;为吴承恩复原画像。……

这本书,值得读完!
...展开全文
2.2万人阅读
7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75
+关注
#书非卖不能读也# (45)麦家的《人生中途》——翻书随记
昨天搜一个卖家的书摊,偶然看到一本标价6000的民国时的书:《外遇》。名字诱惑,内容没读。自然联想起自己最近翻书时的两次“外遇”。
其一,是前几天我上架的一本书中韩石山的一篇中篇小说《一夜春风到天明》,说的就是一件坐火车艳遇的故事:
每次出远门坐火车,上车前,我都要暗暗祈祷,让身旁坐一位可人的女孩或少妇,至少也得在不太远,目力所及,能看清五官的地方。去年冬天去南京,买的是下铺,祈祷得很虔诚,结果对面是位胖而黑的中年妇女。这回买的是中铺,也想祈祷一番。
一上车我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了。下铺是没指望了,一个男人正斜躺着翻看一本杂志。对面的下铺上,坐着一个半大老头子。中铺空着。完了,一点戏也没了。一个董超,一个薛霸,林教头发配沧州也不过是这样的境遇吧。
懒得打招呼,在下铺靠外的边沿上落了座。侧过身子,本想看看外边站台上的风光,眼前一亮,在对面靠窗口的活动座位上,竟赫然坐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一面抿着稍显散乱的头发,一面用红红的小手帕擦拭额头上的汗珠,随后又轻轻地扇着风。一件质地优良的短袖衫,淡黄色,薄如蝉翼,领口开的很大,露出一截不太深的乳沟。苹果绿的长裙,系着条宽宽的裙带。最为惹眼的是,粉颈上那串珍珠项链,垂到乳沟处,几乎是悬了空,轻轻地颤动着。
想来是我正跟封面女郎对视的那一刻,她才飘然降落在这车厢里的。几乎是本能地,我朝她点点头,她也点头作答。
哪个铺位?
那儿。她抬起下巴指指,正是我对面那个空着的中铺。
……

其二,是我刚刚翻到的麦家的文集《人生中途》中的一篇短文:《玉式艳遇》。
读洁尘的一段话:玉是那种闲来无事的东西,有那种私底下的感觉。
物以稀为贵。艳遇不能多,更不能刻意去求多。我个人认为艳遇这东西确实像块玉,是闲来无事的东西,是独自品尝的东西,不能爱不释手,更不能招摇过市。事实上,严格意义上的艳遇不是求来的,而是从天而降的,是沙滩上的一粒沙子和另一粒沙子的一次默契,是必然中的一个偶然。所谓必然是指你本人必须有这样的心智和愿望,而偶然则全靠上天安排了,千万不要私自编织罗网去捕捉。坦率地说,我最崇尚的艳遇是在异地他乡和一个陌路人萍水相逢,彼此一见钟情,留下一个美好夜晚后,彼此又各奔东西。以后你们可能再见面,也可能永远见不了面,但不管怎样你们心里有了秘密,有了期待,有了美好的回忆。我在小说里已经让好几个人纷纷得到了这样的艳遇,但就我自己而言,要拥有这样的艳遇,似乎是一件困难又困难的事。
……
“其一”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相互靠近相互吸引,最后却胆怯的不敢下手;“其二”所说艳遇的美好,自己最后却道出:可望而难可即。
艳遇不是《廊桥遗梦》,默默的相爱,永存心间。

还是周国平在《内在的从容》里说的好:人世间最让我留恋的,便是好书和好女人。
...展开全文
2.7万人阅读
9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1 95
+关注
#书非卖不能读也# (44)《匠人精神》(日)秋山利辉
为了将自己的书“断舍离”到底,把一多半的书过手了一遍。这段时间,已经上书500多本。现在手中的这本《匠人精神》,是“秋山木工”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就是培养一流家具木匠的一本书。

30条法则:
学徒八年;
无论男女一律留光头;
禁止使用手机,只许书信联系;
每年只有10天可以见到家人;
早晨从跑步开始;
大家一起做饭;
……
翻翻,很是为其苛刻的培训法则惊叹!自然想起了自己很喜欢读的一本类似的书:《德胜员工守则》,一样的培养木匠,一样的精益求精!
为什么自己会对木工之类的书籍感兴趣呢?翻书过程中,竟然又翻出一本《梓人遗制》,介绍古代车子和纺织机的书。想想真可怕,自己要干啥?难道将来有闲了,真要去当一个木匠吗?!
...展开全文
3.3万人阅读
83人点赞
收藏 1 10 83
+关注
#书非卖不能读也# (43)
一床书
读书话作品,经常读到满满一床都是书,心里暗暗的羡慕。今儿自己也实现了。
把床下的几箱子藏书全部倒出来,也是满满一床啦!

三伏天要贴贴晒晒吗?是想翻翻,全部上架!
想与同好的书友分享呢。
...展开全文
5.2万人阅读
1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9 112
+关注
#书非卖不能读也# (42)《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今天已经把这本与其余两本书放一起,上架出售了,又难舍最后一翻,这本书,以前翻过一次,感觉不错,所以一直放在箱子里。现在再翻,还是相信自己当初的眼光——此书不可不读!
书里一个观点深以为然:大量输入才能大量输出!作者一年要写三本书。如何才能做到呢?原来他每月要读20~30本书。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
翻开几十页,果断把这书下架!等我读完,读透再说吧。要不被书友淘走了,难舍好书、不可不读的我,说不定哪天深夜不眠又会把它淘回来的!
1.4万人阅读
6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8 68
+关注
#书非卖不能读也# (41)《人物》杂志里的“滴水集”:
“四当斋”与“三当头”
近代学人章钰曾自署斋名为“四当斋”,它的出典见于宋代诗人尤袤的话。
尤袤说自己的藏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反思自己,藏在书架上与箱子里的书也有一些了,自己把书当什么呢?
“清晨读之当珍惜一日之计,闲暇之余读之当调节工作,晚上读之当放下手机,沉静思绪。”脑袋不小的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名之“三当头”?
7755人阅读
4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42
+关注
#书非卖不能读也# (40)《一个台湾医生的丝路假期》作者 欧阳林
一个台湾的年轻医生,带着萦怀多年的梦,寻访丝绸之路,开始了一段百味杂糅的丝路假期。因为他酷爱旅行,乐于交友,幽默自然,文字鲜活,跃然纸上。
很久以前在哪儿看到这个书名,读了书的简介,一直惦记着,后来从孔网淘了回来,书不厚,178页,却一直置之不理。近日收拾书箱,打算上架,才读完。

在西安火车站遇见回新疆的三个大学生,尤其是侠义的“娟”。一直坐到库尔勒,几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作者的行为颇有几分神秘与幻想的离奇。夜里车到嘉峪关站,想一定要去看看天下第一雄关,火车有一分钟的停靠时间,他下车了,又想回来,奔跑着追赶上开动的火车……一到库尔勒,却忽然恐慌:必须离开这儿。等到了乌鲁木齐,4:45分去参观博物馆,只有15分钟的时间了,看到了想看却不敢看的“楼兰女尸”。
5年之后,终于到了郑州,看望当初的火车上的朋友“娟”;当《大明宫词》在台上演时,又到长安,寻找《大明宫词》的剧本,想送给自己心中的姑娘。

文短情长,不知不觉的读完了这本书,可以安心的上架了。
...展开全文
2.2万人阅读
5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57
+关注
#书非卖不能读也# (39)
《古典小说笔记论丛》刘叶秋
这书几年前在青岛的文化市场淘回来的。淘的理由,这是青岛的一位老藏书家的旧藏。有他淘书的记录与藏书章:一九九九年淘于浮山。那次淘回来的他的藏书,已经被书友陆续的捡走了。
现在这本被太原的书友下单了,打包之前我再翻翻。内容极其广博且自有自己的观点。研究古今的笔记小说,浏览采录十几年的所得,翻翻就被吸引住了。

分享两段。
1.自序:我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喜欢看笔记小说,对于志怪搜神一类尤感兴趣。旧居北京虎坊桥,庭院幽敞,有一棵小梧桐树,枝叶茂密,满地浓阴,到了夏天,我常常拿一本笔记小说坐在树下,展卷纵观,至忘寝馈。
2. 在“由《帝京岁时纪胜》等谈厂甸”一文中谈到:
一九二七到一九三六这九年中,过春节时,几乎天天逛厂甸。至于书摊,则从南新华街的大沙土园往北,大街小巷,到处皆是。
刻本、铅印、影钞的各种古旧书以及过期的报刊杂志,无所不有,可以慢慢挑选,仔细翻阅,价钱也能商量。即使你看了半天,一本都没买,那位看摊的“掌柜”,也不会有何怨言,有时顾客把书弄乱,他也只是默默地照旧整理好,放回原处,不说什么。
我有一部吴大徽的《说文古箱补》,失去上册,无意中从厂甸书摊上找到缺下卷的残书。以很低的价钱买来,补足我那部书,甚为高兴。我还购得一套清初刻本的苏东坡诗集,上面有清咸丰年间署名信翁的跋语和诗句墨迹;也是逛厂甸的收获。

这样的琉璃厂淘书记,是多么的“活色生香”啊!可惜,众多名家的淘书佳作中却遗漏此篇,真乃大遗憾也!
...展开全文
5.2万人阅读
9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6 90
#书非卖不能读也# 等我有钱了,我也买几颗白菜,看着也养眼!
150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关注
#书非卖不能读也# (38)章诒和与贺卫方的《四手联弹》
说实话,淘回这本书之前,在豆瓣上的评论并不高。但我对这种方式感兴趣,就淘下了。书到手,翻了一下便束之高阁。最近,想舍离一些书,便把它又翻了一遍。看出了一些喜欢的文章!
一、《黑夹白》,贺拍的天山的一张照片,让章联想起了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活着时受尽攻击,等他撒手而去时,舆论却推崇备至,而他备受羞辱的娈童案也真相大白,但他死了。在迈克尔.杰克逊红火之时,有多少年轻人是深深被他迷惑而共鸣。
二、《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张岱》,文意在题目中便说明了。张岱说自己: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却成了明清第一散文大家。一个多么美好、丰富的男人,所以,章说: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张岱。
三、《很后悔,没为他写一个字》
2006年宝岛的朋友带来一本书《宫前町九十番地》,作者叫张超英,很生疏,章问朋友:好看吗?
答:非常好看。
章放了一段时间,等取出想翻翻,不想拿起就看了个通宵。
这样的书,我是一定先在孔网搜索看看的,在售没有,已售有一本,2020年已经售出了。
四、《沙》,去各地,就从海滩带回一瓶子沙。记得我去敦煌,骆驼骑不回来,我就带回了一矿泉水瓶子鸣沙山的沙子!还特意贴了一个标签:月牙泉的近邻。……
这样有共鸣、或者喜欢的点太多了,感觉这本书是我喜欢的,尤其是这样的一篇《陈姑娘,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写的是与歌手陈琳相识相知的过程,两人互赠礼物,彼此珍惜,很多感动的情节。
章把丁香色的围巾绕在她的脖子上,她说礼物太贵重了,章让她去照镜子:不好看,管保退货。
她乖乖的去了,笑嘻嘻的回来,红着脸说:真好看呢。

但是,2009年,她失败的婚姻,让她无法自拔,从九层高楼纵身跳下。“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我等待着那最后孤独。”成为绝唱!
...展开全文
6万人阅读
6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8 69
+关注
#书非卖不能读也# (37《鲁迅书信选》
这本从旧书摊上淘来的书,当时淘的理由是:有几封写给台静农的信,而自己对他俩的交往,很感兴趣,于是淘了回来。
信里说到的几件事儿,很有意思。
1927.9.25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瑞典人斯文赫定与刘半农商定,由刘托台静农写信给鲁迅,请鲁迅接受“诺贝尔奖金”,鲁迅坚决拒绝。

1932.6.18
“小说两种,各两本,已于下午托内山书店挂号寄奉。两书皆自校自印。……其他每一本可随便送人,因寄四本与两本邮资相差无几耳。”
读到这儿,不禁笑了出来。孔网无论买家还是卖家,都对邮费“恭恭于怀”。想不到先生也会“看重”邮费,合理利用。

1932.8.15
“凡所泛览,皆通行之本,易得之书。《中国小说史略》……”
看到《中国小说史略》一书名,想起少年时读先生的书时,特意把这部分资料看了两遍。但那时年少,读完也一知半解,早已忘掉了。
现在想来,鲁迅先生博览全书,自己动手编辑中国古代的小说历史,应用于教学,对那时文化的传承,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啊!
...展开全文
3.9万人阅读
8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1 87
+关注
#书非卖不能读也# (36)《阅读的至乐》、《热血东流》、《求索时空》
前两本书,是从旧书摊上淘回来的。《阅读的至乐》,是英国作家约翰.凯里为普通人开出的一份推荐书单,他挑选的二十世纪五十部作品,都是好看又看读的。每篇千余字,概述故事入手,引发读者阅读兴趣,随后围绕某一方面深入的讨论,穿插作家的生平掌故,娓娓道来,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作品的喜爱溢于言表,忍不住要赶快去读他推荐的书。一位读者给他的来信:您的书评重新点燃了阅读好书的快乐。“那一整天我都觉得自己高了一截。”
数了一下,自己读过的不过四五本而已,但是读读那些经典的作品书评,自己也会有所感知。
《热血东流》是舒乙编的老舍与胡絜青的文章。我感兴趣他写张恨水的文章《一点点认识》,抗战时期,两人有段时间都住在四川,我一直好奇两人见面的情景,在这儿读到了。
“有一次,我到南温泉看他,他告诉我:我每天必须写出三千到四千的字来!恨水兄是个没有习气的文人,不赌钱,不喝酒。闲着的时候,他只坐坐茶馆,或画山水与花卉。”
记得自己读过张恨水的散文集子《山窗小品》,特别的喜爱,感觉胜过他的小说。

《求索时空》是从孔网淘来的。缘起于张伟然的《学问的敬意与温情》,书里写他的博士导师谭其骧教授,他著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那时自己就想淘回这两本书读读。价格不菲,就没有下手,但自己一直念念不忘,最后淘了这本《求索时空》,读完了,心才安静下来。不愧是中国地理历史的研究专家。他的学问,他的为人,都是我辈仰望的。
...展开全文
6.2万人阅读
7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1 73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