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书#

433.4万浏览 2532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6/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关注
#今日荐书# 前两天我的小书店上架了一本书《从容忆往—95岁抒怀》,是作者刘导生在其九十五岁高龄时记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回忆录。
刘导生(1913.02-2014.01.09),男,江苏省丰县人,北京市 政协原主席,国家语言文字工作 委员会原主任委员。1929年秋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华东局、团中央、中科院工作。“文化大革 命”期间受到迫害。1978年到北京 市工作后,先后任北京 市 委 常 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 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 书记)等职务,1983年当选北京市 政协主席。1986年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 员会主任 委 员。2014年1月9日,刘导生同志因病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在回顾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刘导生因为工作关系先后接触了彭真、罗荣桓、胡耀邦、刘少奇等党和国家的领导 人,参与和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其中关于“肃托”斗争的内容颇让我触目惊心。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我们在革命根据地,不仅要与日、伪、顽军进行“扫荡”反“扫荡”的生死战斗,有时有些同志在革命队伍内还要经受“左”倾错误路线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一些非常优秀的革命同志,没有被敌人的子弹射杀,却倒在了自己战友的枪下,说起来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为了让我们的后辈永远记取历史教训,我还是要忍着悲痛,把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山东湖西地区(即东平湖、黑山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以西地区,包括江苏丰县、沛县,河南民权、睢县、宁陵、商丘、虞城、夏邑和安徽砀山、萧县等地)一场“肃托”斗争记录下来。”

1937年春刘导生在郑州第二次被捕,十天后从开封侥幸逃脱的过程,还有在当天由两个人押解乘火车送往开封的途中遇到一个人的经历也值得一看。

“我被捕的这天正是3月31日,特务马上把我带到另一旅馆,当天下午由两个人押解我乘火车送往开封。车行不多时,忽然从对面走过一个青年人。当时我正由两解差一边坐着一个,把我夹在当中,来人对我忽然冒出一句:“喂,你又回开封?”我一看是河南大学学生、开封的“民先”队长。他的出现令我大吃一惊,我马上说:“对不起,你认错人了。”幸亏这两个解差大概没经过专业训练,未引起他们的注意,否则他必然被盯上无疑。”

“我在郑州被捕后押送开封时,火车上遇到的那个和我打招呼的人,是我在1978年调北 京 市 委 后看到邓拓(原中 共北京 市 委 书记处书记,“文 革”中被迫害致死的“三家村”成员之一)的简历后才恍然大悟的,原来当年开封的“民先”队长就是邓拓。”

我喜欢翻看这样的回忆录,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历史的不同面目。
...展开全文
2.1万人阅读
63人点赞
收藏 1 1 63
+关注
#今日荐书# 我胡乱翻书,这里分享一下作家南丁的《经七路34号》和《半凋零》两本书(小店均有售)中的提到三段文坛轶事。
诗人徐玉诺那里,发生了件事,他向开封市公安局报案,说他的住屋里常发出收发报机的"噗噗"声,怀疑为国民党特务所安装。 侦查员来破案,未发现那特务安装的收发报机,侦查员告诉徐玉诺他们的发现说:"是你老人家的热水瓶木塞没有塞好。"侦查员随即将那瓶
塞塞紧,那所谓的收发报机的"噗噗"声就也随即消失了。

李準在西华县农村插队落户时,村里死了人的人家,听说来了个大作家,就请他为逝世的亲人写悼词,写悼词就要了解死者生平历史,李準就借此了解人物,作家写的悼词生动感人,口碑甚好,于是,就继续有人请他为逝世的亲人写悼词或写碑文,先是本村,后来就是方圆的邻村。 其间,李準的妻子董冰因李準就是因文得祸因文挨斗,就含泪劝他别写了,李準也含泪说,咱就凭这一点能帮乡亲们一点忙,咱不能不帮。 就是这样,李準借给乡亲们的逝去亲人写悼词写碑文,而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西华县是黄泛区,这些素材都与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口后的农民命运相关,这为他日后的那部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做了扎扎实实的准备。

我只想讲讲浩然成为江青的"座上文人"后的一段真实的逸闻,是颇富"戏剧性"的。
却说1975年秋天,江青窜到大寨,带了一大帮子亲信及"座上文人",浩然和另一位作家也被邀请去了。
江青素来爱搞突然袭击。这天晚上,宴罢之后,大家济济一堂,围在"首长"身边。"首长"突然发问:"……你们这阵子,听见关于我的什么谣言没有?"喔哟,"伴君如伴虎",伴这位做着"红都女皇"梦的人更是如此!众人心里一齐打鼓,不知道咋样回答才能遂她的心、合她的意呢?就在这紧张的似乎要爆炸的时刻,突然,"首长"又发话了:
"浩然你说说看,你听见过关于我的什么谣言没有?"
这真是"大祸临头",该怎样处置?浩然从容地站起来回答
说:
"报告首长,我这阵子一直在山沟沟里跑,体验生活,准备写我的作品。我没有听见什么关于首长的谣言。"
"你坐下。"一场可能的大祸,被浩然巧妙地抵挡回去了。其实,1975年下半年,关于"红都女皇"的种种传言不径而走,老百姓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又岂有敏感的作家如浩然者不知道的?但是浩然在一瞬间设计了"上策"的回答,机灵地对付了江青。在这节骨眼儿上,浩然没被江青盛筵、美酒弄晕了头,他心里还是有数的:广大的干部、人民群众对江青之流的倒行逆施,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关于江青的传言,难道不是真实地表达了老百姓的爱憎吗?倘若讲了真话、实话,像江青这样歹毒的人,绝不会善罢甘休,那将殃及池鱼。当然,也不能在这种时候谄媚她,那不仅违背共产党人的良心,也违背做为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良心……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托词说不知道。这一切是浩然瞬间想的。粉碎"四人帮"后,浩然向人谈起这段真实的经历说:"事后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呢!"
也是在江青这次搞突然袭击的会上,另一位作家的回答可就很不"得体"了!实际上,他是想"拍马",却不幸拍到"马蹄儿"上去了,惹恼了江青。这位作家当晚就患了精神分裂症……
...展开全文
8259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6
#今日荐书# 《增图本草徔新》民国三十五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一套四册十八卷全,尺寸20.2/13.6厘米,品相如图所示!包老包真,图文并茂,收藏佳品!
为清代流传较广的临床实用本草,清代吴仪洛撰,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载药720余种,按《本草纲目》分类方法排列每药述性味、主治、功用、辨伪、修治等。多结合作者经验,并广泛总结历代医家的临床应用。
56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
#今日荐书# 老医书《珍珠囊药性赋医方捷径》民国上海弘文书局石印本,太医院原本校正,线装二册上下卷全,附《四言举要》《四百味药性歌括》,尺寸20.4/13.5厘米,品相如图所示,包老!本书首载《药性赋》,阐明药性理论及药物分类,并以歌括形式述其性味、功用、主治,同时根据不同功效汇集同类药物,附十八反、十九畏歌诀,以及用药法则、经验方等;次为《医方捷径》,分列内科病证和妇人、小儿病证,均采用歌括形式概述其病因、辨证、方药等,并附《诊脉至捷》,论述诊脉之要诀。
104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关注
#今日荐书# 我不爱八卦,但因为昨天古蔡书店上传了几本很便宜的书,其中有一本长篇小说《我们的三六巷》,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段与其有关的文字,所以今天就分享出来。

由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奥林匹克花园有限公司、海南骏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天涯社区联袂举办的“海南奥林匹克花园长篇小说百万元大奖赛”已经办好几届了,此前,虽然奖金丰厚,但这个亦官亦商的文学大奖赛的影响却并算大。但今年(2012年)3月25日,在海南省作协原副主席崽崽创作的《我们的三六巷》获得百万元“特别大奖”之后,却突然就“享誉”圈里圈外了。不过糟糕的是:有个化名小茜、在海南工作的重庆女子,向南海网爆料说,她为《我们的三六巷》反复修改,付出了两年多心血却分文未得。紧接着,小茜又自称是崽崽长达四年的地下情人。“《我们的三六巷》女主角卓金的原型就是我,创意来自于我的故事……”并因此将崽崽告上法 院,要求其停止侵犯她的个人隐私,当面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及精神损失共计50万元。9月27日,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 院对这起民事诉讼进行了不公开审理……
1.2万人阅读
6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62
#今日荐书# 一道美味的糖醋排骨,❤️亲手烹饪的最好
一日三餐,今年就吃糖醋排骨吧
对于美食我是认真的哦💓
348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今日荐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是一句富有深意的谚语,常用于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反复读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一本好书,我们应该反复阅读,不断品味其中的深意和智慧。

这句话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宋朝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一诗,其中有两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旧书不厌百回读”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敬畏之心,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其次,它鼓励我们要勤奋好学,不怕困难,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最后,它也提醒我们要学会珍惜每一本书,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和品味的宝贵财富。
253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关注
#今日荐书# 上上个月月末,我又又又在孔网购书一本,整个过程非常愉快,特意分享出来,得瑟得瑟。
我购的是一本《书人情结》,作者孙淑彦。该书由作者时任馆长的广东省揭阳市民俗博物馆2007年8月出版,并非正规出版物,故市面上流通的不多。综合比较在售的寥寥几本,我挑中一本扉页上几乎写满字的书。
扉页上是前主人的一段购书记录,有云:…手机网店…搜索次数不下五六十次,寻之(?)实体之新旧书店近十间…
售书的是家小书摊。摊主店铺公告中说明:非专业卖书,周末才能发货。
在该书的品相描述中写道:
注意:
品相以图与描述为准!!
全书受潮,书页略皱,不平,但拍照难拍出来!
封面与座封面有受潮的黄渍!
扉页有原写字!正文有一处错别字改正!
有多页书页有折角!
摊主很细心,上了直观的十二张图片。
我喜欢与这样的老板打交道,立即下单,付款。
两天后,摊主回复:
您好,不好意思,刚看到信息。
非专业卖书,没天天上来看。
明天给您发出去。
接着摊主发了一张重点标注了品相描述文字的图片,提醒我注意并发了一条这样的消息:
这书品相有几个问题,您确认一下哦。
紧接着摊主又发了一张特意标注的展示该书的瑕疵部位的图片。
过了十几分钟,我才翻手机,我立即回复:您好!
刚看到,感谢您认真负责的态度。没问题,还是正常发货吧。
谢谢!
摊主回复:
好的,客气了,应该的
非专业卖书,只是为了将书转给需要的人。
摊主随即又发了一张别的书的图片,问我:还有这本,不知您有兴趣没?
我回复:您好,这本不需要。
摊主回复:好的,明天给您发您订的那本。
我很快收到书。除了最外面一层黑色的快递包装袋,摊主用了三层包装。
我当然非常满意。
这本书收到后,我抽时间完整地翻看了一遍。依据书中提到的我感兴趣的书名,我按图索骥,又在孔网搜索下单两三单吧。其中一单中的一本书,我认为有溢价空间,没想到被精明的店主发现,以缺货为名赔付了我两元,退了书款,没有发货。其实不过只有三十元的利差,也许这家店主真的缺了这本书,我做为店主也碰到过这种情况。
手中的书太多太多,我是看一本上一本。《书人情结》上架有时,尚无人问津。入手时,加上运费,成本已达十六元,我标了十七元,完全没有利润,就这我还助力吆喝吆喝,希望“转给需要的人”。
...展开全文
1.7万人阅读
5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55
+关注
#今日荐书# 昨天下午我到澡堂泡澡,刚走进更衣区就听见有人在讲好多年前他认识的一个人卖血的事。
我磨蹭着脱衣服,故意多听了几句。他讲,…一伸(指伸出一只胳膊抽血)一拳(指收拢回去被抽血的胳膊),四十五元。…一个月最多时卖二十八袋血,一袋一斤…
我有心插嘴问是哪一年?那人说是九三、九四年。那人善谈,就着话题说那时候三千块钱管(方言,可以的意思)在城关买一处宅子(我们这里指盖三间房子的空地,具体多少平方我不得知)。
我没有继续听下去,多听心里会不得劲。我走进热气腾腾的澡堂里去泡澡,去缓解我不离不弃的病体之痛。
那几年,我们这里由于血站的违规操作,使许多卖血者被抽血时交叉感染,最终成了艾滋病的高发区。
国内民营出版界的巨头之一磨铁公司的掌门人,诗人沈浩波为之出版了一本著名的诗集《文楼村纪事》,文楼村就在我们县,离县城不远。
我想到我有一本据此创作的小说,书名叫《日落日出》。
我泡完澡回到家,一下子翻出四本《日落日出》。
小说作者贾同新,河南医学院毕业后曾当过医生,任过卫校教师,后调入驻马店地区卫生局任医政科科长职务,并担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河南省医院管理学会理事、驻马店市医院管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务。熟悉当年大办血站的全部过程,了解农民卖血的真实情况,亲眼目睹了当年农民卖血的场面。
2003年曾以“三 个代表”工作组成员的身份进驻上蔡县艾滋病高发村工作一年。有幸与众多善良、纯朴和憨厚的艾滋病人广泛接触,面对面的谈心,使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我简单翻了一下书的内容,看到:
村委会的后墙上贴着的两张大幅标语,一张写道:“想致富,靠卖血!”另一张写着:“卖血致富奔小康!”

“血霸”有两种。一是把没出过三门四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把他们领到县城去卖血,等卖完血后,每人都得给组织者提取二至三块钱。二是倒卖“血号”的人,他们和血站的人勾结在一起,一个“血号”可获利四至五元钱。卖血号本来是不收费的,只因卖血的人太多了,致使很多人挂不上号,才出现了倒卖“血号”的现象。

村委会主任补充说:“村委会所辖五个自然村,十七个村民小组,一千零二十八户,总人口三千九百三十六人。卖过血的人估计有一千八百多人。”
领导说:“别估计,说实数。”
王德民插话说:“一半时还统计不出来。反正村里除了王五毛在卫校上学,王华山在省里当大厨,村里唯有他俩没卖过血,其他青壮年都卖过血。”

领导又问:“你们为什么要卖血呢?”
王大毛说:“我为了盖三间小青瓦房。”
王德民说:“我为了买头牲口。”
王小栓说:“我为了给老人看病。”
王二旦说:“我为了娶个媳妇。”
领导说:“你们一个一个的慢慢说,让我好记录下来。那你们卖了多少次血呢?”
王大毛说:“我卖了二百多次血。”
王二旦说:“我卖了三百多次血。”
王小栓说:“我卖了一百八十多次血。”

光知道县的两个血站每天卖血的人都是人山人海…
王杰说:“我一个同学在县血站工作,我听他说:外省有一家中外合资的血液制品公司每隔三天到我们县的两个血站运回六吨血浆。”
有个年轻领导吃惊得脱口而出:“咦!我的妈耶!真是血流成河呀,那不是能蓄一座小水库咧……”

截止到1993年3月份,落山地区就兴办了33家采血浆站。吸引了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卖血大军懵懵懂懂的源源不断的开进城市去卖血。这些不明真相的农民卖血大军并不知道卖血的常识,又加上血站的误导宣传,他们还误认为血站只要血浆,不要血细胞的做法是买椟还珠呢!所以,他们仍拖着有疲惫的身躯大量而又频繁的卖血,甚至一人一天竟卖三至四次血浆,竟使所抽血液失去了鲜红颜色。这无疑就等于厝火积薪啊!

整部小说前后衔接地较为生硬,甚至有几部分莫名其妙,另外前后的交待也有一点自相矛盾的地方。
但作者非专业创作人员,能写出来并出版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有人说小说就是历史,我觉得这一部更符合这一说法。
...展开全文
1.1万人阅读
62人点赞
收藏 1 2 62
+关注
#今日荐书# 作家苏灵是谁?
昨天我上架了两本小书,一本是《浮躁的烟尘-深圳的100个女人》,新华出版社1993年12月一版一印;另外一本是《深圳的100个股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1月一版一印。两本书都是描写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的人和事,作者是同一个人,苏灵。
第一本书还有特殊意义,是“93深圳(中国)首次优秀文稿竞价”活动中以11万元人民币被某公司拍得的一部优秀文稿,当时轰动一时。
一般情况下,出过两本书的苏灵应该有个人的信息,但两本书都没有作者简介,网上的信息也寥寥。在当时环境中,苏灵本该借势炒作,名利双收,但他(或她)没有这样,那么苏灵是谁?
有效信息再少,架不住我胡乱翻书多啊,从书中得知苏灵是诗人王小妮的化名。
王小妮大名鼎鼎。
王小妮,满族,1955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当代诗人、作家。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毕业后做电影文学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1年夏受德国幽堡基金会邀请赴德讲学。2005年至2010年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作品除诗歌外,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等。
1999年获安高诗歌奖。2003年获得由中国诗歌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2004年获茶花杯艾青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奖诗歌奖、新诗界诗歌国际奖、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大学汉语诗歌奖。2012年获第五届珠江诗歌大奖。2019年获第二届草堂诗歌奖年度诗人大奖。
王小妮的《人鸟低飞》在写萧红的传记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
王小妮的作品在豆瓣上显示多达三十本,但却没有她署名苏灵的这两本书。
我之所以这么肯定苏灵就是王小妮,理由有两条。一是作家、评论家李更的《绑赴文坛》(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一版一印),其中有一篇文章顺笔交代了一句:…诗人王小妮化名苏灵写了《深圳100个女人》拍卖了11万。
二是媒体人辜晓进,当年跟踪报道此次竞价活动的《深圳特区报》的记者,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如图)提到:深圳本土诗人、作家王小妮(用笔名苏灵)的纪实文学《深圳的100 个女人》起价6万元,成交价11万元。
题外话,咱不絮叨。回归正题,做为业余书贩,我还得吆喝着卖书不是?
欢迎下单👏,今天就为您发走👌。
...展开全文
2.2万人阅读
7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9 77
#今日荐书# ◎说伊索(8):伊索喜爱嘲笑人甚至嘲笑作家吗?

天道轮回,人世变迁。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有一个名叫费德鲁斯的人,出生于希腊北部的皮埃里亚,在罗马长大,并且受到较好的教育。他曾在罗马宫廷当奴隶,后来,被奥古斯都皇帝释放,成为自由民。再后来,成长为寓言家。

从奴隶到自由民再到寓言家,晚于伊索500多年的费德鲁斯,和伊索的经历简直如出一辙。

费德鲁斯是伊索的忠实拥趸,著有《罗马人的伊索寓言》5卷,另有佩罗蒂补遗一卷,现存 127首,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寓言故事直接或间接取材于伊索寓言。对于伊索的借鉴,费德鲁斯毫不讳言,在其寓言集第1卷开篇时,他就坦诚地说:

“寓言创造者伊索发现了这些材料,
我用六音步格律把它们琢磨润色。”

除了大胆传承伊索式的寓言,并将其由散文体改为诗歌体之外,我们已经无从知道费德鲁斯的其它寓言的材料来源。

在《佩罗蒂补遗》第九篇,费德鲁斯写下《伊索和作家》这则寓言故事:

“有位作家给伊索读完自己的劣作,
不吝赞语地极力推崇自己的作品。
他很想知道老人持什么看法,说道:
‘难道有什么令你觉得我言过其实?
我并非徒然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
那作品拙劣至极,伊索受尽了折磨,
说道:‘我完全同意你进行自我称赞,
因为你永远不可能从其他人那里听到它。’”

这里的“老人”指的是伊索。看来,这时的伊索早已看惯世事风云,他过的桥肯定比前来向他讨教的“作家”走的路要多。

但是,作家的自我欣赏并不能掩饰作品本身的低劣。伊索一眼就看穿了,但是,他没有立马揭穿,而是耐着头皮和性子,听完作家的一番玩世不恭的陈述或者辩解,然后,才带着嘲笑的口吻先是表示同意作家的自我评价,最后才使出杀手锏,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永远不可能从其他人那里听到”赞美之词!

俗话说,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家的亲。至于作品嘛,那些虚伪的作家,当然还是觉得自己写得好。人必须有自知之明,作家更是如此。

伊索对作家的嘲笑和讽刺,势必让作家无地自容。

2024.10.28偃师。
...展开全文
200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今日荐书# 《天大的小事: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首部科学解析“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城官如何让居民更幸福”的通俗理论读物,书中增加了城市生活中大量中外对比的细节,并针对国内城市管理方面的缺陷提出了100个“城事图谏”,类似看展览,类似听讲座,既有一言以蔽之,也有无声胜有声,书中分为居以“安”为先、宜以“适”为度两篇内容,旨在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城市管理之间的差距。
114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关注
#今日荐书# 北岛的小说《波动》首次公开发表背后的故事

有关内容均摘录整理自李建纲的作品《文坛奇遇记-李建纲自述》。
李建纲,历任武钢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长江》文学丛刊副主编、省作协文学院院长。

《长江》发表北岛的唯一的一篇小说,的确有点传奇性惊险性。
有一年李更(评论家,李建纲的儿子)到北京去,住在一位叫沈睿的姑娘的家里。沈睿是诗人王家新的女朋友,王家新当时正在《诗刊》社干活,把李更当小兄弟,亲切友善。就在沈睿家里,李更看到了一份油印的杂志《今天》,拿起来翻,有篇小说题目叫《波动》,作者艾珊。他看了几段,就被吸引住了,想起了他曾经看过的苏联小说《绝对辨音力》,爱不释手,要求让他带回去看看,并且问这作者艾珊是谁?王家新就告诉他是北岛。一听这个名字,这个诗歌小门徒立刻精神振奋,他早已想结识这位诗界青年泰斗,便请王带他去拜访,但是没有见到。王就说:这是北岛的第一篇小说,我们一致看好,但是投了几家刊物都不能发表。北京的编辑顾虑多。你父亲主持《长江》,太好了,他的《打倒贾威》很能见出他的性情,是个正义感很强没有顾忌的人。我早就想到把这篇小说交给他,正好请你带给他,就说我拜托他!李更连连点头,高高兴兴地带回来,交给我时,十分神秘地告诉我,这是诗人北岛的处女作小说,太好看了,与浩然的小说大大不同,催我赶快看。
我看了,大感震撼!他写几个沦落底层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有点放荡不羁的带有我们反复批判的所谓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日常生活,我想其中的人物,一定有北岛自己,有点自传性的。它没有完整的故事,它以情感和人物古怪出格的思想和言论感人。它的叙述语言富有诗意,就像诗一样句子短小,简洁明快,简直可以朗诵。每一段一个人,都是第一人称。对于国内年轻读者来说,何尝见过这样的东西?一切都是新鲜的,抓人的,从内容到形式。但是问题恰恰也就在这个新,稍微一上纲,得,就是离经叛道,就是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尽管粉碎了“四人帮”,这个大框框还是摆在那里看谁敢动!再说北岛这个名字,在那时候,也是让人爱让人怕的患了过敏症的。总之,这个名字和这篇小说,都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四人帮”刚刚被粉碎,政治气候还是时阴时雨,我们过来人都是钟鼓楼的麻雀,惊吓怕了,这种对于政治的莫名的恐惧,是你们没有经过文 革的人不能体会的。接触这样离经叛道的东西,说获罪就获罪,不是玩儿的。难怪他投了几家刊物不能发表,主要当然也就是这个问题。怎么办?我再看一遍小说,越看越爱。越看越怕。越看越舍不得放弃!我这个人骨子里是个傻大胆,直话直说,口无遮拦。虽经文 革反复批斗,八年改造,收效甚微,依然故我!
对于《波动》,我想来想去看来看去,舍不得放弃!最后的决心是发表!我想,别的刊物不发表,主要也是顾虑政治气候的问题,否则哪里轮得到我们?如果我们也畏首畏尾,那就别想出人头地。对于刊物来说,要一炮打响,这正是送来的一颗炮弹。我想,这篇小说如果发表了,对于我们刊物有两种可能,一是读者欢迎,评论称赞;一是被抓住辫子,大加批判。而两者都可以使刊物大出风头。但是我个人就不同了,发表了没事便好,有事我就不知道是怎样的命运了。
我的傻大胆怂恿我,能为文学做点贡献,也就不愧来到作协一趟了。我于是写了详细的意见,向骆文同志汇报,极力推荐。骆文同志为了慎重起见,提出可以开个会,大家讨论一下。
有人反对,讨论会不热烈,只有两三个人表示同意。
骆文同志最后又单独跟我谈了一次,决定发表。
在这整个过程中我没有说出北岛的名字,对骆文同志也没有说。没有必要让大家格外担心。当然发表时也不能用北岛的名字了,我就通知李更,李更就提出用他的本名发表,就是赵振开。
《波动》发表在《长江》丛刊1981年第1期。万幸的是并没有出现我预料的情况,就是说既没有好评如潮,也没有大加鞑伐。文学的黎明静悄悄。这对我可有好处,也静悄悄混过来了。后来才私底下传来北京、上海包括湖北的文学界,也许主要是勇于改革的年轻的作家和评论家们的一致赞扬,认为《长江》丛刊表现了一种文学的勇气和新的编辑风格。
三十多年后,《波动》被方方主编的《长江文艺》副刊《长江文艺.好小说》2013年第12期转载。转载时附有作家李陀的一篇介绍文章,文章最后说:1981年,《波动》发表于《长江文学丛刊》第一期,署名赵振开。1985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波动》繁体中文版及英文版,署名仍是赵振开。

题外话,李建纲的自述里面有些话真敢说出来,损文人(主要是某省某届某位作协主席)简直等同泼妇骂街,粗俗不堪。作者说是文坛奇遇,于我也算文坛奇观。
由澳门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年6月出版的《文坛奇遇记》一书,我有意转手,有意者请在孔网古蔡书店下单。
...展开全文
4.3万人阅读
9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93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