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艺术#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6/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印度艺术# 塔博寺位于印度北部偏僻的斯皮蒂山谷中,曾经是古代西藏王国的一部分。作为印度和喜马拉雅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聚落,塔博在印度和西藏之间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并以其壁画的非凡美丽成为一个独特重要的地方。塔博的主要寺庙是印度和藏区艺术杰作之一。这座寺庙建于996年,1042年进行了翻修,其雕塑和覆盖每个表面的装饰性绘画的出色质量以及众多皇家赞助人、当地贵族和教 会人物的肖像画都被标明姓名,这些都使它变得异常引人注目。在第十和十一世纪,塔博在佛教历史上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当时藏族僧侣和印度学者一起学习并将梵文翻译成藏文。跨喜马拉雅文化的这个重要时刻,以及他们信众的虔诚信仰,在寺庙和周围修道院中广泛体现在壮丽的绘画和雕塑中。德博拉·克林 伯格-萨尔特qlt在超过200张照片、平面图和图表的帮助下,描述了塔博的艺术、像征和当代仪式。主要由雅罗斯拉夫·庞卡尔拍摄的彩色照片,展示了佛教历史上最重要的场所之一的隐藏壮丽之处。《塔博》还包括罗马大学荣誉教授卢西亚诺·佩泰奇(Luciano Petech)和求龙堂维也纳大学藏区和佛教研究所的克里斯蒂安·卢兹尼茨(Christian Luczanits)、恩斯特·施泰因克尔纳(Ernst Steinkellner)和埃尔娜·旺德尔(Erna Wandl)的贡献。

-+-------------------

塔波寺始建于公元10世纪末的996年古格-普兰王国期间,为位于阿里地区的皇家主寺托林寺在斯皮缇山谷的分支。塔波寺寺庙群在西藏学研究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目前西藏文化圈中现存仍然保持着始建初期原始样貌的最早期寺庙。寺院的建筑布局迥异于后期的宗教建筑多位于山丘或高台的形式,而仅以一抹围墙与周围的村落做区隔。而其与附近的隐修洞穴使我们可以得知早期西藏僧团的生活方式。在艺术史的意义上,塔波寺的壁画则为艺术史学家见证了西喜马拉雅地区艺术风格发展的几个最重要的阶段。
早期藏西的艺术风格乃承袭了以喀什米尔斯里纳加谷地为主要来源的喀什米尔风格。普兰古格僧王益西沃派遣仁钦桑布前往喀什米尔地区学法而开启了后弘期时期上路弘法,龙堂于此同时也将喀什米尔的艺术风格引入了藏西的古格-普兰王国。根据记载,仁钦桑布曾经带回了32个喀什米尔的艺术工匠随他回到阿里地区从而开启了藏西艺术的发展;随后,藏地自己的工匠在以喀什米尔艺术风格为基础上逐渐地发展出了喀什米尔风格在西藏本土的衍生样式。
...展开全文
3058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印度艺术# 本书是作者耗费了50多年时间最终完成的心血之作。由于接连不断有新书出版,因此我不得不不断修正我的观点。这需要反复添加和修改。

本书的范围是印度古代艺术史。考虑到留存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我们必须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在印度传播的时间大约到公元10世纪结束。大约从5世纪开始,印度教的纪念物也开始出现,神像也变得越来越多,但佛教一直流传到10世纪。

战后,印度的考古学家发掘了许多先史时代的遗迹,揭示了许多城镇的遗址。本书简要介绍了石器时代,并较详细地介绍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遗迹。在印度古代没有历史记录的情况下,历史可以追溯到毛利亚时代,毛利亚时代留下了阿育王的优秀纪念物,以及一些不太清楚的建筑和雕刻。

在现存的纪念物中,我们详细介绍了西印度的Sanchi第二塔、Bharhut保留的最古老的石窟寺庙、中印度最古老的Barhut的塔婆的玉垣,然后延伸到中印度的佛陀的成道地Gaya的玉垣。尽管古代印度各地建造的Chaitya寺庙都已经消失,但在西印度沿海的Ghat山脉的各地挖掘出的石窟寺庙仍然存在。我们将解释其中最古老的几个洞穴。印度本土的艺术在公元前1世纪以后逐渐发展起来。Sanchi大塔的四个石门的雕刻展示了印度古代美术的巅峰。在东印度的吉纳教石窟群中也可以看到与之类似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在西北印度犍陀罗地区进行的佛教艺术。这一地区相当广泛,概述了犍陀罗及其东部的Taxila、犍陀罗北部的山地和西部的山地的遗迹,并随后讨论了该派别制作的佛教传记浮雕。最大的问题是犍陀罗派制作的佛像和菩萨像。由于犍陀罗艺术带有一定的希腊化风格,因此很早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注意。许多西方学者主张它源自希腊艺术,并努力将其与希腊联系起来,甚至使用诸如希腊-佛教等形容词。法国考古学家Foucher的理论曾风靡一时。对他的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作者在广泛涉足印度学界,并通过检查博物馆的主要作品和文献调查,确定了年代。在拥有犍陀罗作品的主要博物馆中,测量了每个作品的各个部分,并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此外,作者还精细比较了除犍陀罗派外的马特拉派、古普塔派和波罗美术的佛像,以确认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中印度的马特拉派和犍陀罗的佛像,以及犍陀罗派美术的年代,我们得出了印度佛像起源的一般性解答,也能大致估算出犍陀罗派美术的年代。这是本书的一个成果。

马特拉是印度佛像制作的中心,许多其他地方的佛教寺庙都从马特拉获取佛像。因此,在佛教衰落后的现代,从各地的废弃寺庙遗址中陆续发现了佛像(红砂岩)。马特拉的像与犍陀罗无关,而是根据中印度早期的Yakshi像制作的。与此相关的是,法国考古学家在阿富汗的Begram发掘的物品中发现了数百件马特拉制的象牙雕刻。印度的象牙雕刻在印度本土由于气候的原因已经灭绝,但阿富汗是干旱地区,因此保存了下来。这些被认定为是马特拉时期的作品。这一点通过与红砂岩雕刻的细节比较得到了确认。许多学者对此尚未充分认识。

印度东南部的安得拉邦自古以来就传播着佛教,约有300个佛寺的废址

被发掘出来。其中最大的中心是古都Amaravati。直到1926年,另一个城镇的遗址才被发现。这就是Nagarjunakonda。作者在发掘后不久就访问了这个被老虎出没的遗址。后来,由于克里希纳河修建了灌溉水坝,这个遗址被淹没了。作者在40年后再次访问了这个地方。遗址的一部分被移至岩石山顶,并建造了博物馆。作者发现并且别人没有提到的是,这里的佛像是根据马特拉的佛像制作的。这一派别的佛像传到了斯里兰卡,并长期成为那里佛像的样本。同时,东南亚各地(如苏门答腊、爪哇、柬埔寨、越南等地)也发现了属于这一安得拉派的佛像。这些是公元3世纪通过海运送到那里的。

西北印度的犍陀罗派在2世纪和3世纪制作了大量的岩石雕刻。随后在4世纪和5世纪,他们通过石膏大量生产了佛像。后期的佛像延续了早期犍陀罗佛像的风格,但同时也吸收了同一时期在印度本土的古普塔系佛像的技术。这一点没有在其他任何书籍中提及。
4世纪,由古普塔王朝统治下的印度,纯粹的印度风格的艺术开始创作,同时古典的佛像模范被制作出来。这是因为在古普塔时代之前的克什米尔时期,马特拉制作的佛像稍微发展,真正典型的印度式佛像才得以完成。不久之后,这些佛像被传到了佛教初转 法轮的圣地萨尔纳特,那里出产了许多只用白色砂岩雕刻而成的杰作。因此,从马特拉到萨尔纳特的佛像流动是印度美术主流中最宝贵的动态。雕塑在5世纪是古普塔王朝的黄金时代,6世纪也差不多。到了7世纪,略有变化,被称为后古普塔风格。阿贾恩塔的石窟虽然很古老,但其中的佛像是在6世纪以古普塔后期的风格制作的。这里还保留着其他地方没有的绘画(壁画)作品。

直到古普塔时代,印度的艺术主要是佛教艺术,但从这个时代开始,印度教的庙宇和神像也开始出现。古老的遗迹留存在南印度的查尔库亚•帕拉瓦王朝的首都阿久里...
...展开全文
5222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印度艺术# 正如标题“飞鸟园”所示,这本摄影集记录了印度美丽的风景、建筑和艺术作品。天沼出色的摄影技术使得印度的文化和艺术魅力生动地传达出来。

此外,尽管这本摄影集于1926年出版,但被认为是当时印度景象的珍贵资料,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印度历史美术、建筑和日常风景。这些照片运用当时的摄影技术,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天沼俊一印度美术摄影集 飞鸟园」对于对印度美术和文化感兴趣的人们,以及探索历史摄影集的人们来说,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

-------------

天沼俊一(あまぬま しゅんいち,1876年8月31日 - 1947年9月1日)是日本的建筑史学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出生于东京。他致力于古建筑的调查工作。

他在奈良县担任技师期间开始了对装饰图案等古建筑细部的研究,这项工作为他撰写的首部日本建筑史概述书《日本建筑史要》奠定了基础,广泛宣传了古建筑的存在。

他出生于东京,是河东节名传人第六代十寸见兰洲(本名:天沼熊作)的长子。他的弟弟是慶應義塾大学教授天沼贵彦,妹妹是画家天沼青蒲。

1893年毕业于东京府普通中学(现为东京都立日比谷高等学校)。190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大学建筑学科,并继续攻读研究生。1905年成为陆军步兵少尉。1906年,成为奈良古社寺修理技师。1918年,成为京都府古社寺修理监督技师。

1919年,凭借《日本古建筑及佛教艺术的历史研究》,获得东京帝国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20年成为京都帝国大学工学部助教授。1923年升任教授。

1921年进行了欧美、埃及和印度的考察(1923年返回日本)。1935年进行了欧洲和亚洲各国的考察。1936年退休,离开了京都帝国大学。
...展开全文
3867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8
#印度艺术# 佐藤宇太郎先生是一位无视烈日炙烤、滞留在偏远瘴气地区的人,他心灵坚硬如石头!他关于石窟寺庙的大部著作就是在这个隐蔽的寺庙中完成的。

他以前出版过令人赞叹的摄影集,获得了广泛赞誉,而这次的书是他长达十五年努力的成果的全面体现。

佐藤宇太郎为什么会被印度巨大、壮丽而又幽深的石窟群所吸引呢?其中的感动和魅力只有他自己才能体验,并且连他自己也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这本书中也讲述了关于马哈巴利普拉姆石窟寺庙的开凿的一个故事。那里的一位国王想要制作一件与天地同在且永恒存在的纪念物。万物无常,最终都会消失。在其中,是否有可能制造一样能永久存在的东西呢?国王思考着。他打算雕刻岩山的壁面来建造寺庙,认为这样可以与天地同存于永恒之中。

这样形成的石窟寺庙是地球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从各处搜集石材匆忙建造而成的。其他石窟寺庙可能也是出于类似的意图而建造的。

石窟寺庙是由石头构成的,但它们并非死物,它们是有生命的,焕发着活力。即使经过了两千年、三千年,它们的精神仍然向我们诉说并吸引着我们。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啊。

作为石窟寺庙的摄影集,这本书可谓完美无缺。我从来没有见过涵盖这么多石窟寺庙的精彩摄影集。其中收录了我尚未亲自访问过的许多石窟寺庙的照片,因此更显珍贵。当我想到我已经老去,脚也疼痛,无法在山林中进行探索时,这本摄影集将把我引入未知的世界。

为了了解古代印度的精神,这些石窟寺庙直接地向我们走来。过去复活,失去的东西呼唤着我们。根据读者的感受,它们将呈现不同的形式。

为了与石窟寺庙更深入地对话,我建议读者研究那些刻在那里的碑文、铭文和题记等内容。

作为线索,卢德斯编纂的碑文目录《A List of Brahmi Inscription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About A. D. 400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ose of Asoka》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在几乎同一时期发现的喀洛什蒂文字的碑文和铭文,与本摄影集无关,所以略去。

至于之后的时代,有约翰·费思弗尔·弗利特撰写的《Inscriptions of the Early Gupta Kings, and their Successors, Corpus Inscriptionum Indicarum, vol.III》。

该书出版已经过去一百年了,早期斯图帕王朝的铭文得到了进一步详尽的研究并出版。

《Corpus Inscriptionum Indicarum, vol. Ill, Inscriptions of Early Gupta Kings》由德瓦达塔·拉马克里希纳·班德卡尔修订,巴哈杜尔钱德·切哈布拉和戈文德·瓦米编辑。德里:印度考古调查部,1981年。

这本书只涉及佛教铭文,没有包括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内容,但在我国已经出版了一本精彩的著作。

静谷正雄《インド仏教碑銘図録》(平楽寺書店,1979 年 4 月)。

它只有238页,但内容非常丰富。

此外,对于解释碑文和铭文中特定术语的著作,有D.C. Sircar的《Indian Epigraphical Glossary, Delhi etc.: Motilal Banarsidass, 1966》;对于铭文的一般解释,有D.C. Sircar的《 Indian Epigraphy. Delhi etc.: Motilal Banarsidass, 1965》对于这些书籍进行进一步研究石窟寺庙中的碑文和铭文将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许多石窟寺庙的历史和宗教意义。

我希望那些热爱印度文明的人们能够通过本书更好地理解许多事物。

中村元

-----------------

自序

印度石窟在宗教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以及造型艺术的丰富性,不仅在印度国内,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引起了百年的关注和评价。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本书对整个印度石窟寺庙进行了系统的摄影图集编辑。与其评价和认识相比,石窟寺庙的摄影图集作为资料和信息,可以说是相当片面或零散的。本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填补这个空白。然而,要用一卷书来展示66座大型印度石窟寺庙的全部面貌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认为可以意识到并接近印度石窟寺庙的整体形象。本书是第一本编辑的印度石窟寺庙摄影集,旨在实现这一意图。

图版部分选择了印度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石窟寺庙群中的23处主要遗址,并从中进一步选择了被认为更为重要的石窟寺庙,包括它们的景观、内外空间和建筑结构的各种形态,供奉的佛塔、佛像、神像和壁画等装饰物,侧重于每个宗教和时代的特点进行组织。可以说,每个图版所涵盖的是印度石窟寺庙世界在各个方面的代表性作品。然而,在选择的标准上,我的审美意识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不一定都是
...展开全文
699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