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续)#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12/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活着》读后感(续)# 日子依然过得很艰难,村里的队长给女儿凤霞介绍了一门亲事,是一个叫二喜的好小伙儿。二喜不嫌弃凤霞是个聋哑人,或许是因为二喜本身也是一个残疾人吧!本以为日子会慢慢好起来,可是凤霞在生产的时候因为难产大出血,生下苦根后再也没能醒过来。
女儿凤霞死后的三个月,饱受命运摧残和病痛折磨的老婆家珍也死了,家珍临死的时候对福贵说:“有庆,凤霞是你送的葬,我一想到你能亲手埋了我,我就安心了。这辈子快过完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
从此,福贵、二喜和有庆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四年之后,女婿二喜干活时被水泥板砸死,似乎命运的巴掌只会对着苦命的人啪啪抽打,福贵只能独自带着外孙苦根生活,他常常说:“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劲头。”
小说的结尾,我本以为命运会垂青一次已经垂垂老矣的福贵,至少在他死的时候,有个给他料理后事的人,可我错了,生活给予他的磨难还未曾停止。有次苦根生病了,这个因为生活窘迫连豆子都没吃过的孩子,第一次对爷爷提出了一个想吃点豆子的要求,福贵给苦根煮好豆子以后就下田劳作了,当他结束了一天得辛苦回到家时,他唯一的亲人,也是他活着的劲头的苦根死了,因为吃多了豆子而被撑死了。
福贵很伤心,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自己到老却孤苦伶仃,可他又觉得很踏实,家里的所有人都是他送的葬,全是他亲手埋掉的。当然,他也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他给自己的枕头底下压了10块钱,最后谁给他收尸,钱就归谁。再后来,福贵攒了钱买了一头老牛,给它起名福贵。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读完这本书,很多人都觉得福贵太苦了,仿佛那一整个时代所有的苦难全部都堆砌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去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的苦难里充满了幸福和快乐,或许是父亲死之前的那一番用心良苦的对话,是母亲常说的那句“只要人活的高兴,就不怕穷”,是从娘家跑回来的妻子家珍一生的无怨无悔,是那年的学校运动会上,儿子有庆赛跑得了第一名,是全家宁可饿死也再不将女儿凤霞送人的坚定,是胸带红花的二喜迎娶凤霞那天的红红绿绿和锣鼓声声。
是啊,心里有许多苦的人,只需要一丝甜就能填满。而正是这一丝甜,便是足以让福贵活下去的意志,在这个残破不堪的生活里,破土而生,而恰恰是这种活下去的意志,也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
作者余华说:“《活着》里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为什么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读一读苦难文学,因为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生命最终会把我们拥有的一切,一件一件的收回,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苦难。
而余华说:“《活着》这本书就是写人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这就是活着该有的力量,也是这本书给我们的力量”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韩文自序里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阅读,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展开全文
635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