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吗# 在公众号上读到张丽钧老师的一篇柴静关于罗永浩和冯唐故事的文章,把文章转发如下并分享自己的小观点。
中学时,语文课本上有一道颇有意思的题目。题目源于鲁迅先生所写的 “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问题是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心情。
罗永浩当年读到此处毅然选择退学。他直言:“我又怎会知晓鲁迅先生写这句子时究竟作何想法,然而教委却知晓,而且还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无独有偶,柴静的另一位朋友冯唐,寻到一家卖教师参考用书的 “黑店”。这种黄皮儿的教师参考用书,本不应流入学生之手,可他却花钱买到了。书中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冯唐便将此答案原封不动地抄到卷子上。结果,老师对着全班同学说道:“看,只有冯唐同学一个人答对了。”
柴静针对此事评论道,老罗和冯唐把花费在背诵标准答案上的时间节省下来,早早地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
这看似平常的故事,实则反映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过于追求标准答案,或许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磨灭他们的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而老罗和冯唐,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挣脱了这种束缚。他们避开了机械背诵答案的 “套路”,勇敢地追寻自己热爱之事。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培养千篇一律、能准确默写标准答案的学生,还是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索,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兴趣?或许,我们应当从这样的事例中汲取教训,重新审视教育的方式与方向,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更自由、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里成长。 ...展开全文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吗# 我是鲁西北平原无棣县一个小村的土娃子,教育能改变阶级吗?我认为够呛,我努力读书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男),后来年事已高,去了小学任教至今。我是我爹的骄傲吗?够呛,勉强能让他在酒席桌前提提罢了,骄傲谈不上。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吗# 那时,学校就是学校,就是读书的地方、唱歌的地方、画画的地方、打球的地方……
那时,教师只管上课、备课、改作业,也有大把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些“无用”的事情。
那时,课程不多,无非就是语文数学音体美。哦,师资是个问题,有的老师一个人就得把全校的课给教了。但是,没有那么多考试啊,更没有那么多作业。
那时,老师不写论文不弄课题,很少参加比赛。
那时,生活即教育,老师会和孩子们撸起袖子学农学工,个个动手能力都很强。
历史,当然不会开倒车。
时光没法回到五十年前。
可是,教育到底进步没有?
我这样的感慨,也许偏激。
反正今天的教师、孩子和家长……
正在疲于奔命中……失去热爱。 ...展开全文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吗# 教育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还包括品格、情感等全面发展。在这个疯狂追求分数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记得这个朴实无华的真理?你发现没,我们的当下教育强调追求结果,却忽视了教孩子如何面对过程的智慧。然而,在这个疯狂的应试教育世界里,我们似乎忘了一件重要事:孩子不是考试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小人儿。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吗#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这两个名词经常交替使用,但通常从事理论工作及研究的人员较倾向称作教育心理学家,而在学校或学校相关场所从事实务工作的就被归类为学校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与发展,实务工作上特别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不论是资优儿童或有情绪、行为问题等学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理解教育心理学也有一定的帮助。首先,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就像医学与生物学、或工程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关系。然后,从教育心理学又可以发展出研究教育问题的众多特殊领域,包括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学、课程发展、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特殊教育和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从认知科学及学习科学中得到养分,也回馈到这些学科之内。在大学里,教育心理学专业通常设于教育系内,原因可能是在心理学导论教材中常缺少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吗# 教育的目标是做一个合格的普通人
最近有两件事比较引起我的注意,一个是邯郸的案件,警方还没定论,大家可以自行到网上搜索查阅。另一件事是同事发了家长聊天截图,本地又有高中生走极端方式(不能验证真假)。
接着上一篇文章(关于孩子成长的思考)继续说,首先说一个观点,我认为现行的基础教育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尤其是初中、高中三年问题最大。在人生最美好的六年里,被一把分数的尺子去反复衡量,这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很不公平的。据说人生7年左右可以被为一个阶段,7年左右你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去积累,都可以从量变到质变,足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了。初中、高中六年,任何人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努力、去打磨,都应该有所成就吧。但现实就是你不得已去接受统一的规范、尺度、教材去挤独木桥,而不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成长,去自我定义。
事实上,你这六年能学到什么,做一个普通人,你去菜场买菜不需要会解方程组,去向领导汇报工作不需要会文言文,出远门也没说要熟知目的地的气候、经纬度才能买车票吧。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把自己真正的比较优势都浪费完了,为了刷题荒废了6年,什么比较优势都没了。完全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基本原则。所以,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按照统一的既定规范,跟园林苗圃一样培育出整齐的苗子,而是应该根据种子的差异自由成长,让这个世界丰富多彩起来。教育的目标不是按照分数的高低来界定人才的优劣,而是激发每一个人的最大潜能,做一个合格的普通人。
再说说鸡娃的家长。见过不少疯狂鸡娃的家长,某家长一直打了鸡血一样很积极,说自己(包括她娃)时间总是不够用,平时朋友圈秀证书特别讲究,别人发一张,她是摆盘一样摆成一圈。这是整个家族三代人没拿过证书吗?自己家祖上五代没出过一个知县,就别指望着下一代就能中个秀才。鸡到最后,要么早早躺平,要么早早抑郁。还有一种家长情绪阀门阙值特别低的,无时无刻像特务一样盯着老师的一言一行,娃读高中都成人了也这样。生怕老师一个举动一个措施一句话影响她娃的前程,好像老师哪里一个不对劲就影响她娃上清华北大或者年薪百万了,也不知道自己先回头看看自己基因?是不是这块料。
所以啊,德尔菲神庙上的那句话说得好,人啊,还是要认清自己。说到最后,无他,现在通过教育突破阶层壁垒桎梏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了,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通过学历(包括海外学历)获得碾压式的起点优势已经不可能,在教育这一块,最现实目标就是做一个合格的普通人。 ...展开全文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吗# 今天没带大脑🧠干了一件儿傻事儿:大宝家长群里有人探讨这次考试生物分数普遍偏低,是不是老师的问题?因为在这之前孩子回来就说过老师是新分配的大学生,而且是非专业的,讲课声音很小,比较表面。所以家长群里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想问问是不是可以跟老师提提建议,我也跟着絮絮叨叨认真的不行。结果就在刚刚收到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大意就是换老师是不可能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让我在群里告诉家长们这个话题到此结束🔚
哎,都这么大人了,干啥不动脑子呢,本想着为了孩子说说而己,结果被当成了枪杆子,世界太可怕😱我太单纯😨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吗# 近日来,频繁被推送胡适致儿子的信的相关视频,今日读了纪伯伦的书,发现部分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此大的命题,寥寥数语,皆成良言。
你的子女,并不是你的子女。
他们降诞于生命对自身的渴求。
他们由你而来,却不是自你而生。
他们与你相伴,却并非属你所有。
你尽可给他们爱,却不可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想。
你尽可用屋宇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栖居在未来的屋宇,那是你做梦也无法造访的地方。
你尽可努力模仿他们,却万万不可尝试,将他们变得与你一样。
因为生命从不倒退,也不在昨日延宕。
你是弓,子女是鲜活的箭,由你的弓弦施放。 ...展开全文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吗# 稳定的人际关系是孩子今后的人脉来源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还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而个人的社交能力则对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几乎成为了一张通往成功的敲门砖。因此,以稳定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首先,稳定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孩子建立信任和互相支持的关系。在朋友圈子的帮助下,孩子可以更容易地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探究并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也可以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这样的互相支持和帮助不仅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还有助于为日后的学业、工作或者创业奠定基础。
其次,稳定的人际关系也是孩子自我认知和个性塑造的重要方面。在社交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也可以通过他人的反馈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优点。通过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孩子可以积极学习和吸收其他人的优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这种自我认知和个性塑造,可以让孩子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快地适应环境,从而更加轻松地应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最后,稳定的人际关系也是孩子今后人脉资源的重要来源。在社交过程中,孩子可以认识到众多志同道合的人,积累社交经验和技能,并逐渐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些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资源和信息,还能够成为孩子今后事业发展的坚实后盾。
综上所述,稳定的人际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应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稳定、健康、支持的人际关系,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全文
824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吗# 早上看到新闻说,9月秋季开学后,北京全市所有区都将开展教师交流轮岗,教师100%轮岗如果能切实落实,教育资源是不是就会均衡了呢?“名校”一旦消失,“学区房”一词会不会也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不过这样的话,老师就辛苦了,坐车去另一个区域上班,多不方便。而且就算老师能跨区轮岗教学,那那些硬件设施也动不了吧,比如实验器材体育器材,体育馆,体育场能轮吗?
书友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个新举措呢?这会不会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呢?是否可以打倒学区房呢?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吗# 晚饭时分,我与父亲坐在客厅吃饭,小净回来了。我前几天与她母亲达成意见,每天傍晚吃罢了饭,便回到家里来写作业,我对她的学习进行辅导。
小净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我知道这有遗传因素。不领会解题思路,不善于推理演算,小净一定是疙瘩百结。更重要的是,如果教师不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遇到多次挫折后,将会变得不自信,犹豫疑惑,容易否定自己,对学习产生恐惧,使学习变成一项苦痛的差事。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我已经忘记,但对解题的思路,我是有明确的方向。以彼推己,以甲代乙,以反方向思维去解决问题。
小净做完了数学作业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我送她回到了租住房——东方小区内。小陈不肯出来见我,我只能托小净把伍佰元的生活费转交给妈妈。
汉心说,我们这几代人都陷入了资本主义的陷阱之中,只是许多人不自觉罢了。从鼓励人们提前消费到使用信用卡、贷款买车买房,沉重的债务负担把人们牢牢钉在自我奴役的困境中,耗费了精力,磨灭了梦想。“垮掉的这几代人”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被生生地毁灭在了资本控制的社会生活当中。资本主义充分肯定了人的贪欲的本性,美其名曰“追求自我权利”,使消费主义空前高涨,这样的观念为许多人的人生开启了一条奴役之路。许多的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出现的问题,无不因为“经济”而深深打上了“金钱”的烙印。
台湾人张公正在当下的经济衰退潮中经历人生最残酷的时刻。年过六旬的他,在3月份被结婚八年的妻子起诉离婚,妻子离家后,他因无法承受独居的巨大孤独空虚搬出了家门,寄居在一个朋友的小屋里。没有了亲人,没有了工作,没有积蓄,也没有产业,更没有社保,身患病症的他整日靠向朋友借钱度日,这种情形,已经随着疫情时代的到来2年多了……
2022-05-24 ...展开全文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吗# 2004 年元旦,新年的大幕徐徐拉开。
孙正义比平时起得都晚。上午10点,他怀着舒畅的心情一跃而起,一如既往首先打开家中的电脑。
给数封邮件写回函,搜索网上信息,检查雅虎•BB的加入人数。
吃完妻子煮的年糕后,孙正义走向地下模拟高尔夫球室………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