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让你慢下来的角落#

716.7万浏览 1404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13/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城市里让你慢下来的角落# 上周末,儿子带我们去一座充满阿尔卑斯风情的德国小镇。为了让我找回早年在德国的记忆和感受,儿子选择了位于小镇主街最负盛名的“海德堡德国餐馆”用餐。
这家餐馆老板汉斯·米勒是一位德裔美国人,他的曾祖父来自德国南方盛产啤酒香肠和阿尔卑斯山脚下民谣的的巴伐利亚。餐馆墙上挂着米勒家族从巴伐利亚带来的黑白老照片,古色古香的喇叭持续播放旋律优美带有浓郁阿尔卑斯气息的经典乡村歌曲。
儿子费了一番心思,点了三份不同组合的德式套餐。每份都有德国人最喜欢的主食土豆,在德国一日三餐离不开土豆,土豆吃法有近百种,差不多等同于我们的米饭。
一份是土豆泥,把煮熟的土豆压成泥,加入牛奶黄油少量盐调味。一份是土豆沙拉,德国南方做法用醋和洋葱拌凉土豆片。还有烤薯条,世界通行的做法和吃法,蘸蛋黄酱和番茄酱‌。
香肠也是德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从慕尼黑白香肠到柏林咖喱香肠,德国近千种香肠,各自都有地域特色。
当年,在德国超市里看到的香肠都装在密封透明玻璃罐子里浸泡液体中,就像国内的水果罐头一样,感到很奇怪。后来知道,浸泡在盐水里的香肠既能抑制细菌保鲜和防止氧化变色,又能维持风味与湿润度,防止变干变硬。此外液体有利于热传导,买回来后直接把整个瓶子放入热水中温热几分钟即可打开食用。
套餐里还有发酵白菜酸菜和紫甘蓝酸菜,这也是德国传统餐食。酸菜的味道与我们东北老家的酸菜差不多。当年知识青年下乡时,整个漫长的冬季只有酸菜和土豆两种菜,没有油水酸菜很难吃。
品尝德国大餐没有啤酒是不行的。对面桌一对老夫妻,只点了两大盏啤酒和一碟香肠。儿子朝服务员要啤酒,服务员问儿子年龄。美国法定饮酒年龄是21岁,只有年满21岁的人才可以合法购买和饮用啤酒葡萄酒或烈酒等含酒精饮料。因此,在美国餐厅酒吧便利店等任何卖酒的地方,都会对年轻人核验年龄。
儿子二十七八岁了,应该肉眼可见超过21岁了。可能我们中国和亚洲人不那么显老他们看不出来,也可能服务员不放心为了保险起见和法律责任,要求查看身份证件(ID),主要是护照或驾照原件(实体纸质)。
儿子没带这些,给服务员出示了手机电子版证件和相关照片。服务员核对了照片,但还是不敢擅自做主便去请示经理,最后还是不能接受,必须出示原始实体证件。
虽然美国各州法定饮酒年龄都是21岁,不到这个年龄的人不得饮酒,但各州具体法律条文不尽相同。有的州更严格,未满21岁的人不仅不得购买也不得尝试购买或持有任何酒精饮料。
我问儿子:“咱们三个人,如果爸爸妈妈喝酒你不喝,他们卖不卖呢?爸爸妈妈一看就是老年人。”“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但要看餐馆酒店的具体规定,有些餐馆出于遵守法律和避免法律责任的考虑可能会拒绝出售,因为他们也无法保证未满21岁的人不喝。”儿子答道。
我们都是烟酒不沾的人,只是为了感受德国大餐助兴而已,啤酒没喝上也要为他们严格遵纪守法点赞。
“库夫施泰因,库夫施泰因,你是蒂罗尔的明珠,啊,你是我的家乡!”餐厅大喇叭里传来《库夫施泰因之歌》,这是一首我熟悉的阿尔卑斯民谣,也能跟着哼哼几句。餐馆老板也许就是那里的人。
(图片摄于美国)
...展开全文
2万人阅读
7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75
503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8
97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城市里让你慢下来的角落# 昨天前往澳门艺术博物馆参观由澳门文化局辖下澳门艺术博物館主办的“新像——艺博館藏現當代艺术展”。
澳门艺术博物馆位于澳门半岛东南角海岸线冼星海大马路,周边有著名的主题公园“澳门渔人码头”、“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澳门科学馆”。北面不远处就是金莲花广场,澳门回归时中央人民政府向澳门赠送了名为“盛世莲花”的大小各一件雕塑,那座大的就矗立在这个广场。
我觉得,这一带是澳门最有文化的地方,特别适合孔网书友,为此强烈建议来澳门旅游时一定要到这里来转一转看一看。
澳门艺术博物馆为官方机构,隶属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澳门艺术博物馆经费主要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拨款,有些展览的开销则由不同机构、基金会及商业单位赞助。
这次“新像——艺博馆藏现当代艺术展”是澳门、葡萄牙和旅居澳门中外艺术家最新创作的作品。这群不同年龄层艺术家采用不同视角和多样性创意语言,极力展现澳门现代艺术创作生态。
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澳门现代艺术从萌芽状态发展成具有多样的艺术生态。看得出来这群充满创意的新晋艺术家用崭新视角和多元艺术观念审视及展现这座城市历史与风貌,也蕴含了对过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展望。
这次展览可划分为三大部分“景色景像”“墨色意像”和“物色新像”,作品采用水彩、油画、水墨、版画、摄影、装置及混合媒材等形式,彰显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
这里有几个文创产品和礼品商店,其中“艺博馆礼品店"专门售卖澳门艺术博物馆的出版物,还有“上海博物馆礼品专柜”和“故宫文创馆”后者则是故宫博物院境外首间专门店,在此可买到各种各样故宫文创产品。
(图片摄于昨天)
...展开全文
1.3万人阅读
6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66
#城市里让你慢下来的角落# 图为早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地图导游图城市介绍画册等。
在去过的城市里,我最喜欢巴塞罗那,但是说不清楚为什么喜欢,只是一种发自内心感觉。或许因为是海滨城市?位于西班牙东北部的巴塞罗那濒临地中海,我特别喜欢大海。
小时候,生活在东北大平原上的长春市,没山没水没风景。那时,我就想如果能让自己选择安家落户的地方一定选择大海做邻居。
巴塞罗那与蓝色地中海为邻,透过清澈见底的海水可以清晰看见游动的鱼和黄色碛沙彩色砾石。港湾一处停泊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私人船只的港口,看上去就像万国船舶展览会。
无论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作为西班牙第二大城市的巴塞罗那相当于我国上海‌。三十多年前,对比上海和巴塞罗那,巴塞罗那更胜一筹,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色和魅力。
巴塞罗那市区不允许建筑超过六楼以上的建筑,整个城市没有任何立交桥和双层马路,目的是为了保持古城传统和本色。不知现在怎么样?现代化的热潮是否改变这座城市?
我在巴塞罗那住的酒店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家隔街而望,每天晚上透过窗户看到他家灯火和窗台摆满鲜花和吊篮。我还去了离酒店不远的伊伦大街28号——萨翁出生地。萨翁与家乡感情很深,一生同巴塞罗那水乳交融,在他的努力和影响力下成功地巴塞罗那举办了第25届奥运会。
巴塞罗那市中心有一条著名街道——兰布拉大道,这条大路是步行街,道路两旁布满艺术家的摊位,漫画家工作室、文创产品店、书报小摊、美术作品店、古籍文玩。来到这里犹如进入一个五花八门的艺术世界,各种西方艺术作品一览无余‌。
在巴塞罗那哥伦布广场,我第一次看到叠罗汉塔表演,几十人架起七八层楼那么高的罗汉塔。这是加泰罗尼亚人延续六百多年传统游戏。从最底层开始到最顶层搭好,前后不到不到十分钟,一座罗汉塔便搭好。我看那次,上层人下来时发生坍塌事故,人们纷纷滑落摔下,有五六个人受伤。
欧洲最大足球场诺坎普球场是西甲豪门巴塞罗那队主场,1998年被欧足联授予五星级球场。这座近百年历史的球场,看台能容纳十万人,说它是全世界人们最熟悉足球场不为过。1992年夏天,巴塞罗那举办奥运会,这里是足球比赛主会场。我虽然没看到球赛,但专程去这个球场参观一番。
‌位于巴塞罗那郊区的蒂比达博山是西班牙最神圣的山脉,山顶教堂几百枚粗大红色蜡烛燃起的圣火常年不断。山顶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巴塞罗那美景和无边无际的地中海。
我曾巴塞罗那拉布兰玛街排着大队喝过几口巴塞罗那圣水,据说喝了圣水还会再去巴塞罗那。
(图片摄于珠海)
...展开全文
7476人阅读
6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65
#城市里让你慢下来的角落# 图为2015年2月17日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朱艳增华——故宫珍藏清乾隆漆器精品展”门票和同年3月15日展出的陈嘉强集体行动作品卡片。
澳门艺术博物馆经常举办国内外古代现代高端艺术品和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国内重量级博物馆艺术馆的镇馆之宝等顶端展品常在澳门展出。
临近澳门的珠海居民具有天然有利条件就近前去参观。每次去澳门看完展览,还可以上上外网,浏览一下平时见不到新闻信息或看看各种影像资料。
澳门既有异域风情又有深深的中华民族印记。走到哪里耳边都是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的粤语,听起来柔软悦耳动听,对我来说有种不是乡音胜似乡音的亲切感。
走在澳门大街小巷,脚下罅隙较大的原色碎石路面,还是回归前澳葡政府花费重金从葡萄牙请来技师设计铺就。这些铺砌黑白或蓝白相间的葡式碎石路成为行人专用区。
澳门人不仅习惯了也喜欢碎石路,走路不滑摩擦力大步子迈得开,路面中心略有凸起雨天不存水。可是我还是喜欢石板路,既平坦好走又漂亮美观。对同一件事,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产生不同见解。
在葡萄牙文化影响下,澳门街牌全部由葡萄牙瓷砖画技术制成。通常街牌由八块彩釉面瓷砖拼接而成,白色为底蓝色为框和文字,中文在上葡文在下,色调干净明亮显眼。
在澳门老城区一些街道,还能看到一些早年街道名牌。一块名牌葡文占据四分之三,中文仅占四分之一,左为葡文右为中文,中文为直书。澳门特区成立后,中葡文街名各占一半,中文在上葡文在下,中文也由直书改为横书。
在澳门大街行走,看到“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或“爹美刁斯拿地大马路”不要感到奇怪,这是由葡文翻译成粤语的结果。当然也有我们读着顺嘴或熟悉的“贾梅士大马路”或“冼星海大马路”。这也是一种中外文化的交融,让人走在路上就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脉动和生活气息。
中西文化融合一体的澳门,在衣食住行上都有显现。尤其独特的美食文化,从经典葡国菜肴到地道澳门小吃,每一样都让人回味无穷。
被澳门人接受且热爱的葡国菜肴有‌葡国鸡‌、‌非洲鸡‌、马介休、葡式煮蚬、猪脚姜等,还有中西合体的‌葡式蛋挞‌、猪扒包、‌‌水蟹粥等等‌。
最近央视一套播出描写澳门年轻人的电视剧《灿烂的风和海》,我统计了一下电视剧中出现了分布在澳门半岛氹仔、路环二岛和路氹城70余处景点。
剧中主人公旅居澳门数年的陈嘉慧,是一名自由神秘个性张扬的艺术策展人。在文化传承与融汇的澳门,她如鱼得水艺术生命得以辉煌。
这部剧拍得不错。每次在澳门参观艺术展览,我似乎都能看到陈嘉慧的影子,展览主题规划、内容、空间布局、视觉效果等都有她的风格和情调。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在澳门《七子之歌》的旋律常在耳畔环绕,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图2、4、6、8摄于今天,图1、3、5、7、9摄于2024年)
...展开全文
1.9万人阅读
7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72
#城市里让你慢下来的角落# 2018年10月份,我专程去宁波探访令人梦绕魂牵心驰神往的古书圣地天一阁。想着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拜谒那些著书与藏书的诸位古圣先贤。
提前做好了攻略,天一阁与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同属宁波市海曙区,位于机场西南方向十五公里处。那天恰好晴空万里,地面山山水水清晰可见。飞机即将抵达宁波时,我把手机靠近舷窗,打开指南针功能,获取精确的飞行高度和方向。我急切地透过舷窗从空中定位天一阁,明显感觉自己心跳加快。“看到了!看到了!”我竟然情不自禁地喊起来,飞机从散发着书香的天一阁上空掠过。
来到了天一阁,我的心情倒平静了很多,这座四百多年的建筑物让我倍感亲切。真正的神圣之地一定是接地气充满人间烟火并引发心灵共鸣,彼此间产生交互感应的地方。
原来,天一阁不像我此前想象的那样,一座板着严肃面孔与世隔绝的孤楼。它不仅是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和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藏书楼,还是富含江南水乡韵味的一座古朴典雅园林。大院套小院层层叠叠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天一阁、明州碑林和南园,院子里随处可见楼阁庭院小桥水池假山绿植一步一景,各种元素相互碰撞融合。
说到天一阁不能不说阁楼主人明朝中期兵部右侍郎范钦。范钦是浙江鄞县人,明代官员官至高位相当于今日国/防部副部长。与此同时,他爱书如命又是著名藏书家。他曾在中国若干省份为官多年,公事也好私事也罢,每到一地广搜书籍,时间空间权力钱财都给他藏书创造了绝好条件。
卸任官职后,他回家养老。他的故居就在天一阁院子里,或者说大院里“司马第”是他的生活住处,“东明草堂”是他的书房,“天一阁”是他的专门储藏书籍的“图书馆”。“天一阁”紧挨着“东明草堂”,当时范钦收集的书籍太多“东明草堂”根本放不下,于是他专门修建了“天一阁”。这些房屋都是他故居一部分,各个院堂之间都由窄巷相隔。
“天一阁”整座建筑物为木质结构二层硬山顶建筑,一楼分成六间,二楼为一大通间。这种设计依据阁名“天一”,源于《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据说,阁主主要考虑书籍怕火而水则克火。我觉得书也怕水,尤其南方靠海地区台风雨水和潮湿都对书籍构成威胁。当然,对书籍而言火是毁灭性的灾难。
范钦藏书多以地方志、正书、原著手稿、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还有一些外人不易得到的官署内部文件资料。此外有些书籍特别是孤本无法用钱购置,于是他雇人抄录。他的藏书约有七万余册,不仅数量大而且版本精善文献翔实。
不仅在藏书界范钦称得上是老祖宗级别先贤,在修整保护书籍方面也是首屈一指。他规定书籍多长时间必须晾晒一次,怎样搬书翻书放置书以及怎样修补书籍都有明文规定。为了更好保护书籍,他规定不能在藏书房吃东西吸烟喝酒,潮湿天气不得开窗开门。不允许子孙入阁玩耍,不允许擅自带领亲友进入,甚至严禁任何外姓人和家族中女性进入。
书籍本是用来阅读传播知识,应该在传阅和流动中增值,如果仅是收藏则失去书籍一大半意义。看来,晚年的范钦要么对保护书籍走火入魔进入极端状态,要么就是想让他倾尽一生所有的书籍长久更长久地流传千古使得更远的后来人受益。
不过范家子孙虽然遵守祖训,但识时达务灵活应变。继清初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姓人后,又有万斯同、全祖望、袁枚等十数人有幸进入“天一阁”。
乾隆皇帝决定编修《四库全书》后,范家子孙捐助六百多本书籍。后来“天一阁”接连遭遇不测,盗贼频繁光顾,损失书籍不计其数。民国政府和新中国都为保护“天一阁”建筑物和藏书做出了贡献。从三十年代起,每过二三十年都会投入重金修缮“天一阁”。后来又重新修建了现代化的藏书楼,书籍终于得以妥善保护。
“天一阁”是中国古人知识智慧的归宿,也是中国人聪慧才智的象征。一代一代大师圣贤把他们头脑中终生储存的精神财富融入纸张装订成书留给后人。他们期待着后人用知识武装自己,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在“天一阁”,我轻声问自己,是否好好读书了,书中自有千钟粟,我的口粮有多少;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的房屋有几间;书中还有什么,我有没有。用这种价值观去衡量读书人是否有失偏颇?
(图1、3、4、5、6、7、9摄于2018年)
...展开全文
2.3万人阅读
9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8 98
#城市里让你慢下来的角落# 图为2014年年底去泰国旅游的地图、导游图、购物和入住酒店等各类票据。这些保留下来的纸质印刷品把我带入时空隧道,回到十年前在泰国旅游跨年的虚幻世界里。
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听说中国人可以自费出国旅游的线路就是“新马泰”。那时中国人只要有钱就可以出国旅游那可是破天荒的举措。
泰国成了中国游客的天下。在泰国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人妖表演泰式按摩和芭提雅红灯区,而是到处都是中国人,所有的地方都讲中国话。
泰国地接导游是中国人,1989年大学没毕业就离家出走来到泰国,如今已经在泰国安家落户娶妻生子。
他跟我说了初学泰语的尴尬和困境,泰语虽然属于汉藏语系但受到东南亚多国语言和各地方言影响非常复杂,听说读写都很困难。
泰语词汇贫乏形容词很少,使用泰语几乎无法从事文学创作。那些语言大国既是实力托举的结果,也是语言作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必然。
我这才明白,法语俄语英语造就的文学辉煌也会促进经济发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也决定这个国家文明和富裕程度。
在曼谷登上泰国最高建筑物,顶层旋转餐厅如同国宴般丰盛的午餐,展示了“天使之城”的豪爽大度。大皇宫玉佛寺和四面佛都给这个独特民族点缀了特殊色彩,强化加持了他们由心而生的信仰。
东方夏威夷芭提雅通宵跨年狂欢夜尤其令人难忘。那天夜里聚集到芭提雅大街小巷和海岸的人绝大多数是怀揣对2015年更好更富期盼的游客。人们虽然素不相识,在姹紫嫣红满天礼花下却像老朋友那样互喷彩条互相击掌欢庆。
芭提雅这个70年代当地人靠种地打鱼谋生的默默无闻小渔村到90年代进入世界500强城市圈,美国大兵立下了汗马功劳。
越战期间至今,芭提雅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重要驻扎基地。孤独寂寞的美国大兵硬是把这里变成知名的色情城市和泰国经济特区,如今这里居住了大量美国人。
芭提雅是一个不夜城。每当夜晚,商店酒店歌舞厅夜总会灯火闪烁通宵达旦,流行音曲充斥着大街小巷,到处一派莺歌燕舞。只要有钱,在这里要啥有啥,几乎可以满足人的一切欲望。
(图片摄于今天)
...展开全文
5119人阅读
5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2
#城市里让你慢下来的角落# 图为介绍香港西港城老式建筑的小册子,记录了百年商场的历史。
香港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玻璃幕墙高楼大厦,尤其是香港岛维多利亚港湾沿岸。这些现代化未来化高楼大厦大多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时建筑的。
去过一些世界各地大城市,我都愿意去那些最新最高的建筑物里走一走看一看,有可能都会登上最高层凭栏眺望。我感觉,世界各国现代化建筑物无论外观还是内部日渐趋同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追求现代化未来化的潮流中失去了以自我和特色。
日前去香港,我穿梭于中环上环街头巷尾,寻找那些有些年代感有些独特有些历史印记的建筑物。感受和体验一下古老香港的魅力以及现代与传统的交融。
坐落在中区德辅道中及干诺道西之间背靠摩利臣街的西港城便是具有118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物,香港最古老的商场。香港的中文地名都有些古怪别扭与内地不同,这也不奇怪毕竟香港被英国租借一百年,地名都是英语语音再翻译成粤语。
西港城采用一百年前英国最盛行的爱德华式建筑风格,红砖外墙花岗石地基。从干诺道走进西港城大型圆拱门,一座古老的商场映入眼帘。
部分商铺是附近一带当年老字号,卖布匹的摊床卖手工艺品的柜台和卖古董古玩店铺还有餐厅茶坊都保持香港古老特色。售货员衣着长袍马褂戴着眼镜手拿算盘,在此人们好像瞬间从现代社会返回一百年前。
楼上一家卖字画的店铺,挂在四周墙上的书法作品和印章显得幼稚笨拙。老板说,这些都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的作品,有的学习中国书法还不到一年时间。原来这家老板的父亲是书法老师,学生中有不少外国人,这些作品是一次书法竞赛的获奖作品。
一百年的老建筑,见证了四五代香港人从商经历和时代变迁。如今物是人非,留下无限想象空间。我从楼下走到楼上,再从楼上走到楼下,踩着磨得锃亮花岗岩楼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数着行走。
商场里怀旧英式电话亭里的挂壁式拨号电话机还能使用,我尝试着给一位香港朋友拨通电话。通话声音清晰,就好像两个人面对面说话。当我告诉他使用西港城电话亭电话时,这位朋友很惊讶。
西港城最初是香港船政署总部大楼,后来改建为商用。九十年代初,港英政府的古物古迹署将其列入香港法定古迹。如今这里更是一座香港商业博物馆,商用价值让位于旅游,人们到这里游览怀旧。由于这里夏日开放冷气冬季开放暖风,许多附近老年人到这里消闲度日。
(图片摄于今天)
...展开全文
2118人阅读
6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66
#城市里让你慢下来的角落# 图为香港中文大学2024至2025学年最新奖学金信息小册子。
书中详细介绍了在此学年间香港中文大学各种奖学金名目、获取奖学金的条件要求和申请奖学金步骤。为优秀学生提供解决经济困难的方式,奖学金确保新生能够顺利入学,确保在校本科硕士博士生完成学业。
今年,小外甥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国际金融专业,他本科毕业于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入学时获得部分奖学金,可以维持在校两年的学费。
香港的大学奖学金种类繁多,如‌入学奖学金‌、‌优秀学术奖学金‌、科研奖学金、创新奖学金、‌政府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各种各样个人捐赠奖学金和‌研究生助学金‌等等。
香港的大学奖学金很大部分是个人捐助,个人捐助中以校友为主。如果校友捐赠一笔钱,现任校长和老师要感谢这位校友在校读书时的校长和老师们。那时一定是学校对学生特别关怀爱护,让学生孕育滋长了感恩之心,日后有钱回报学校。所以大学要好好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未来能创造出无限可能。
很多香港的大学教学楼、礼堂、图书馆、宿舍楼等建筑物是校友们捐助的。这样的建筑物盖好后会在显著位置写上捐助人姓名,如某某某教学楼、某某某图书馆。也有很多校友捐钱用来作为奖学金,帮助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完成学业。
不同奖学金申请条件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在校奖学金基于学生学术成绩、专业表现、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方面。一般来说,学术成绩优异、具备领导力、参与过重要研究项目或获得过重要奖项的学生在申请奖学金时更具竞争力‌。入学奖学金则基于考大学成绩和高中学业成绩以及表现,相对来说入学奖学金难度大些。
香港中文大学建校61年。最初学校设在香港岛一座教堂里,后来搬到沙田马料水一带,成为香港距离内地最近的一所大学。从深圳罗湖或福田口岸出境乘坐港铁五站就到达,地铁站名“大学站”下车即进入校园。
今年,香港中文大学首次超越香港大学排名香港第一。2022年世界排名22,近年来大致排名世界前50。该校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拉斯克奖及香农奖得主任教的大学。钱穆、林语堂、高锟、饶宗颐、杨振宁、余光中、姚期智等曾在此任教。学生中的佼佼者有丘成桐、余英时、徐立之和十多位罗德学者。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开创全港大学录取内地本科生之先河。使得内地学生有机会来香港读书,接触不同的教育体制与国际接轨。但是香港中文大学(后来所有香港高校)掐尖录取,能去香港读大学的人寥寥无几。特别优秀的学生囿于家庭经济状况无法入读,有钱人家孩子成绩不够同样无法入读。学校则拿出高额奖学金招揽优秀学生。
再回到奖学金话题。我的大外甥2006年被清华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同时录取,获香港科技大学40万全额奖学金。正是这笔奖学金实现了他去香港读书的心愿,在校期间他写了一本书《我在香港读大学》。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解和关注香港的高等教育。
大外甥获得的全额入学奖学金包括生活费用和学费以及在校四年的一切费用。使用哪一部分奖学金和奖学金颁发给谁由学校决定。大外甥拿到这笔奖学金但并不知道这笔钱的来源。为此香港科技大学为高额奖学金获得者举行了一个仪式,作为中间人学校把奖学金获奖者和捐献者都请来,当着捐献人的面颁奖,让获奖者和捐献人心里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很多方面,香港的大学与国外大学极其相似或者说借鉴沿袭了国外大学制度体系办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去香港或国外大学读书,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目标院校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能争取的尽量争取。
(图片摄于今天)
...展开全文
1.3万人阅读
7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75
#城市里让你慢下来的角落# 感恩节孩子再去教授家聚餐,实验室博士生博士后和前来做研究的访问学者以及研究员悉数到齐。
师生一堂无拘无束一起吃喝玩乐,庆祝一下热闹一番。教授和太太戴上围裙亲自下厨,做饭菜切火鸡摆拼盘洗水果。
感恩节这种特定场合离不开火鸡,教授烹饪方式是外皮涂上酱料整只烤制,熟了以后再切成肉片。孩子不太喜欢火鸡,觉得火鸡肉硬和柴不够细嫩味道不够鲜美。
孩子拍摄了教授家的琴房(图7)和书房(图9)。餐后聊天时,教授说起他的书籍。他的书籍都是八十年代读大学时购买的,已经处理掉很多了,书柜空间逐渐让给艺术品,目前剩下的书大都是他老师和同行以及自己的著作,都是专业精华。可能由于理工科发展更新速度太快,纸质书基本转向电子书。
读博时期,教授就是顶头上司和差不多最大的领导,也是能决定学生半个命运的人。读博重在选择教授,教授不仅是学术导师更是人生导师,对学生价值观宇宙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人格人品塑造及未来发展走向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跟随一位好教授
相当于中了人生六合彩。
这位教授各方面都很好,孩子与他相处极好,以至于我常对孩子说:“你就别毕业了,只要教授不撵你就在这吧,学习工作自由度很大,工资给的不少最初承诺的都实现了还年年涨。”
社会由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构成,人际关系和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能力很重要。学术界也存在人际关系,中国这样外国也如此,只有有人的地方都一样。
不论上下级年龄肤色国别种族,与周边人和谐相处等于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打开了一个向上走的通道,开辟了一个转得开的空间。出门在外,必须自己打造自己和自己周边的世界,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
我觉得,人生初级阶段与爸妈和老师接触最多,从他们身上看到接受的正负面因素最多,对未来成长发展影响最大。这种作用和影响他人无法取代和复制。
一个人出生在有爱与温暖的家庭便是很幸运,如果再遇到好老师更是一世难求的缘份和运气。人生若此夫复何求,须努力奋斗感恩回报。
(图片摄于美国)
...展开全文
1.4万人阅读
9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2 93
#城市里让你慢下来的角落# 这是香港科技大学2024——2025年度最新研究生报考指南书籍。
前两天,世界最新首富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先生到香港参加香港科技大学学位颁授典礼,他获颁荣誉博士学位。与他一起获得荣誉博士学位的还有香港演员梁朝伟。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女士在致辞中对黄仁勋多次提及人工智能,她说香港科技大学不仅是香港首间于校内广泛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大学,还是香港首间创办人工智能延伸主修课程的大学。
但是我的体验却不尽相同。在香港科技大学餐厅用餐时,发现食堂电子点餐和收费系统却是很落后,既笨重又麻烦速度又慢,感觉还不如人工服务来得痛快。
黄仁勋接受荣誉博士学位授予过程中,一再称赞香港科技大学为“中国的MIT”,中国理工科大学之最。他特别提到,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的领先研究机构,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于此同时,香港科技大学在创新和创业领域表现出色,为粤港澳大湾区培育了丰厚的创业土壤。
随后,在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和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如玉院士以及校董会主席沈向洋和红杉资本沈南鹏陪同下,前往香港深水埗大排档喝啤酒吃午餐。黄仁勋自称是“街边美食爱好者”,不论走到哪里都是吃小饭馆大排档。
席间,人们对黄仁勋改口称“黄博士”,祝贺他荣获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展开全文
1.4万人阅读
8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89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