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动态
@普通神仙:
小话内地出版社
#我思故我在#
小话内地出版社

由于体制等多重因素,图书出版在中国有着严格的审批限制。作者是一书之魂,而出版社也是一书问世之根。内地图书产业发展七十多年来,出版社的变迁不难从侧面也折射出一部中国书籍业史。

百花齐放向垄断寡头集中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内地曾出现过一批开放言论出版社:远方、春秋、金盾等到新世纪均已破败。现在再翻起这些社出版的旧书,有种“正规盗版”之感。不过,这类百花齐放的局面却真的在内地一去不返了。

进入2010年后,随着理想国、世纪文景、文学纪念碑等品牌开始出现,群雄割据开始向着新星、中信等新锐畅销书营销商开始倾斜。内地“能火”的出版社开始被兼并、吸收、整合。出版社自己也应该转型。人文社科经典不再由百花齐放来出版,而被打上统一标签和视觉特质,豪华精装品牌化的由大经销商生产。这是时代的不同,也是时代的悲怆。

当曾经红极一时的作家、译林、上海译文等大社步履逐步沉重之时,上海的三联系、北京的人民系和社科系、商务印书馆等政策性出版商的生存不需要担心。他们也将在现在和未来占据社科人文类畅销书的主要份额。

地方包围中央终成烟云

幅员辽阔,各有特色。曾经地方出版社群雄并起的态势不无精彩:河北、山东、云南、甘肃、河南等省级大社也曾出过无数经典好书。但随着地方文化实力的“被吸走”,以北方为例,曾出过三毛全集经典版的哈尔滨、知识分子人文理论经典的长春、以及曾出版过重剑无锋等经管类书籍的沈阳三大地方社均已退出主流。以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集闻名的贵州社,以出版王朔完整版全集得到尊敬的云南社,也都已经被效益和体制问题所束缚。在地方有个奇特现象,“人民系”社像是党委,“地方系”社像是政府。那么很显然,现在前者生存的状态更好些。哈尔滨出版社、长春出版社以及沈阳出版社的情况,明显没有上海人民、广东人民、江苏人民的状况好。连曾经特色的辽宁教育、山东画报都就已经不再坚守。进入2015年以后,除了江浙系的人民和文艺两大社借助资本实力屹立不倒之外,地方社在与中央社的竞争中,已全面落于下风。

特色社体制内求生步履沉重

至少最近十五年来,广西师大、群言、东方等以“敢言”为特色出版社生存状态面临夹击:体制监管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冲击。这对于“有理想追求的人”,是件最不幸的事。不同于社科文献、上译、人大、中华书局等习惯性的“照搬照抄”,那几家有自己的“态度”,但也正因如此,也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包括早期的人民文学在内,广师、群言、东方的社长主编无不调整频繁,约谈是家常便饭。更不要说就已经原地不动的曾经的“JSK”汕头大学。也正因这样,这几个社,“被人民爱戴的好东西”,也显得越来越少了。

扣回原题。中国的公立出版社虽有严格监管,但书籍的品类内容等具体方面,出版社还是有一定权限。当私营出版机构在中国的起步还遥遥无期,内地的读者读书,只能仰仗于你们。希望垄断的品牌不要忘记初心,特色的坚守者不要完全放弃理想和追求。才是今天我所想要说的话。
...展开全文
2020-09-05
9 31 125
1197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