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新读的感悟# 民国小学生笔下的寒山寺

简庐 分湖书社

 2025年03月27日 10:55 江苏



书房找书,忽然,看到这本《民国小学生作文》。

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买的?从哪里买来的?没有任何印象。以我的能力,无法搞收藏,从未有过这方面的奢望。只能买一点便宜的旧书过把瘾。

据说,有一段时间,民国作文曾出现过网络热议,各地出版社争相出版民国作文书。手中这本《民国小学生作文》是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应该出了几辑,我买的是第二辑中的一本。封面上,醒目地印着:“新概念之父”、《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作序力荐。书中选了267篇民国小学生作文,还配了木刻、石印插图。

编者将作文分为抒情、游记、议论、说明、应用、书信、诗歌、日记等几类。可惜的是没有作文的出处,以及日期。有一篇《在寒山寺》,作者佚名。作者说,学校在深秋时节组织一次野外活动。文中写道:

早晨七时,我们排队出发,只见沿途的风景,带着秋天的气象,树木也有不少凋零了。走不多时,在不知不觉中便出现了那个久负盛名的古寺。但是,在我的理想中,一定是古木参天,遮掩着一带红墙的大寺,不料事实却与我理想相反,这古寺并无红墙,而且破碎零落,毫没有雄伟美丽的地方,所有的不过数块碑碣,一口巨钟而已。然而,仅仅这些古迹,已引起外人的注意。据寺中的人说,那口数千年的古钟,已被日本鬼子偷去了。我一时想得难过,心头实在凄悲极了。我再联想到我们沦陷区的同胞所受的屠杀,也是那倭鬼作崇,更是万分的伤心。近午时回校。

去年9月,吴文化博物馆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恍如昨日见:1937年,最后的夏日苏州行》,写的是四川人黄沐衡1937年的苏州之行,黄写了《游吴日记》,后来还刊印成书。可惜没见过这个日记,只能从公众号中摘一点文字:

从灵岩山而下行七八里又上相邻的天平山,沿途又是各番美景,不在话下,至一线天白云泉附近时,还发生了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舆足七名,皆此间村女,少者才十六,貌亦不恶,由灵岩来此,或拾舆徙步,则牵衣扶杖,服侍殷勤,惟满口吴音,钩辀格傑而不可悉解,正向余絮絮,余不知所对,泽儿笑曰:‘渠等索点心钱也’”,听不懂苏州话的黄沐衡若没有女儿的提示,或许也免不花费些许时间去理解。缓缓下山后,黄沐衡还顺道去了一趟寒山寺,不过屡毁屡建的寒山寺已无“伟大壮丽之观”,黄沐衡也只能仓促而去。当晚,兴致颇高的黄沐衡在外甥的提议下,还畅饮了不少绍兴佳酿,酒酣耳热时分才沉沉睡去。

熟知苏州掌故的黄恽老师写过一篇《高冠吾与寒山寺》,文中说:

1941年5月,高冠吾就拨款兴工,经四个多月的努力,到当年10月26日,整修全部落成。特别是还增建了保护大钟的霜钟阁,并且把陈玄珠宝藏的南宋张樗寮先生手书《金刚经》石刻,施与了寺中,嵌于霜钟阁壁间。久未履斯寺,未知石刻尚存否,知者请有以告我。

高冠吾是汪伪时期的江苏省主席、安徽省主席、江西省长,有汉奸之嫌,黄恽老师认为:高在苏州人的心目中自然不会有好名声,众恶所归,众善也难免被故意忘却,或归到他人身上去,悲剧的命运带来悲剧的评价,原是这个时代当然的事,不过,如果真做到历史的唯物和辨证的话,我们原不必这样,可以实事求是地论。那么,我要说,不管高冠吾的动机怎样,沧浪亭的整修和寒山寺的修复,高冠吾是不应该忘记的人物。

我觉得,这种就事论事的态度是对的。
130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