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偶得# 西川:海子简史——海子去世36周年祭 [阅读笔记]
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海子——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这意味着我们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了一个回声。
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至持续了7年。
在海子自杀的次日晚,我得到了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怎么可能这样暴力?他应该活着!因为就在两个星期前,海子、骆一禾、老木和我,曾在我的家中谈到歌德及其浮士德……
海子卧轨自杀的地点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自杀时他身边带有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他在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身后留有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他一生仅记的3篇日记。1986年11月18日他记道:“我差一点自杀了……但那是另一个我——另一具尸体……我曾以多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了下来……我又生活在圣洁之中。”
海子:单纯,敏锐,富于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迷恋荒凉的泥土;关心、坚信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的高度放射金辉的事物。
我走进海子在昌平的住所为他整理遗物: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凡•高油画《阿尔疗养院庭院》的印刷品,左边房间里一席地铺摆在窗下,靠南墙的桌子上放着他从西藏背回来的两块喇嘛教石头浮雕和一本16、17世纪之交的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画册;右边房间里沿西墙一排三个大书架——另一个书架靠在东墙——书架上放满了书,屋内有两张桌子,门边的那张桌子上摆着主人生前珍爱的七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很显然,在主人离去前这两间屋子被打扫过,干净得像一座坟墓。
从1983年秋到1989年春海子就住在这里,并写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阳》《弑》《太阳•弥赛亚》……
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却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
在他的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
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只看过一次电影——那是1986年夏天,我去昌平看他,我拉他去看了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的苏联电影《白痴》。
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
海子不是一个生性内向的人,他会兴高采烈地讲他小时候如何在雨天里光着屁股偷吃地里的茭白,他会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比如“从好到好”,他会告诉你老子是个瞎子、雷锋是个大好人……
海子的创作道路比如《圣 经》的从《新约》到《旧约》,新而旧、先而后:《新约》是思想而《旧约》是行动,《新约》是脑袋而《旧约》是无头英雄;《新约》是爱、是水,属母性,而《旧约》是暴力、是火,属父性。
海子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驱、先行者之一。
我和海子相识于1983年的春天。那是在北大团委的一间兼作宿舍的办公室里,海子来了,小个子,圆脸,大眼睛,完全是个孩子(留胡子是后来的事了),当时他只有19岁,即将毕业——他大概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诗歌创作的。
海子15岁从安徽安庆农村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初在校刊编辑部,后转至哲学教研室,先后给学生们开过控制论、系统论和美学的课程。
海子一生爱过4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那个女孩子,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海子为她们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诗篇……
海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15年,他自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15年。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
。。。。。
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海子——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这意味着我们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了一个回声。
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至持续了7年。
在海子自杀的次日晚,我得到了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怎么可能这样暴力?他应该活着!因为就在两个星期前,海子、骆一禾、老木和我,曾在我的家中谈到歌德及其浮士德……
海子卧轨自杀的地点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自杀时他身边带有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他在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身后留有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他一生仅记的3篇日记。1986年11月18日他记道:“我差一点自杀了……但那是另一个我——另一具尸体……我曾以多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了下来……我又生活在圣洁之中。”
海子:单纯,敏锐,富于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迷恋荒凉的泥土;关心、坚信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的高度放射金辉的事物。
我走进海子在昌平的住所为他整理遗物: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凡•高油画《阿尔疗养院庭院》的印刷品,左边房间里一席地铺摆在窗下,靠南墙的桌子上放着他从西藏背回来的两块喇嘛教石头浮雕和一本16、17世纪之交的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画册;右边房间里沿西墙一排三个大书架——另一个书架靠在东墙——书架上放满了书,屋内有两张桌子,门边的那张桌子上摆着主人生前珍爱的七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很显然,在主人离去前这两间屋子被打扫过,干净得像一座坟墓。
从1983年秋到1989年春海子就住在这里,并写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阳》《弑》《太阳•弥赛亚》……
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却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
在他的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
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只看过一次电影——那是1986年夏天,我去昌平看他,我拉他去看了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的苏联电影《白痴》。
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
海子不是一个生性内向的人,他会兴高采烈地讲他小时候如何在雨天里光着屁股偷吃地里的茭白,他会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比如“从好到好”,他会告诉你老子是个瞎子、雷锋是个大好人……
海子的创作道路比如《圣 经》的从《新约》到《旧约》,新而旧、先而后:《新约》是思想而《旧约》是行动,《新约》是脑袋而《旧约》是无头英雄;《新约》是爱、是水,属母性,而《旧约》是暴力、是火,属父性。
海子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驱、先行者之一。
我和海子相识于1983年的春天。那是在北大团委的一间兼作宿舍的办公室里,海子来了,小个子,圆脸,大眼睛,完全是个孩子(留胡子是后来的事了),当时他只有19岁,即将毕业——他大概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诗歌创作的。
海子15岁从安徽安庆农村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初在校刊编辑部,后转至哲学教研室,先后给学生们开过控制论、系统论和美学的课程。
海子一生爱过4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那个女孩子,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海子为她们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诗篇……
海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15年,他自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15年。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