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旧书店# 博平仰山书院漫谈(下)
五、书院的变迁(上)
明代成化、弘治后,全国各地的书院逐渐兴复。作为博平仰山书院前身的博陵书院具体始创于明代何时,目前尚无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明代博平文教之盛的确始于这个时期。
明永乐乙酉(1405)至宣德壬子(1432),博平县参加乡试中举的有七人。而后六十年间,竟无一人中举。成化十八年(1482),姑苏进士文林(1445—1499)上任博平知县。文知县博学多才,为官清正,在博平不仅勤恤民隐,关切民生,而且改建学宫,广招生徒,尽心竭力培育人才,奖掖学子。短短数年,作为文教“洼地”的博平县终于“振起六十年绝响之文风,烨然有声于东省,而科第从此奋兴矣。”
文林还在衙署西隅修建了衡山草堂,作为十三岁儿子文征明的读书居住之所,从而留下了一段流传数百年的教子佳话。嘉靖二年(1523年)春,文征明前往京师,沿运河行至魏家湾(原属博平)码头,回忆起少年时代的在博经历和去世多年的父亲,不禁感慨赋诗:“博平县里侍亲时,四十年来两鬓丝。竹马都非前日梦,枯鱼空负此生悲。已无父老谈遗事,独有声名系去思。憔悴平生尘上迹,魏湾流水会能知?”
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十七年(1538)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官学教育再次禁毁书院。到嘉靖末年,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书院得以恢复。也就是这个时期,乌从善在博陵书院讲学并撰写了《博陵书院条约》。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下令禁毁全国书院。其去世后,书院又开始盛行。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崇祯帝即位后书院陆续恢复。或许,由于明代书院兴毁无常的大形势的影响,致使博陵书院未能留下哪怕是一鳞半爪的官方文字记载。
然而,我们在清初的文字中发现了相关线索。博平顺治戊午举人周钦写过一首《吊黄门书院遗址》,康熙年间茌平训导、复州卫人李璿写过一首《访龙江先生讲堂》。“黄门”是对乌从善官职的雅称,而“龙江”则是乌从善先生的号,周、李二人通过书院遗址怀古和讲堂旧址访谒,赞颂了乌从善先生的人品气节和才学师德。
清初,政府禁止私创书院。雍正年间,各省城始设置官立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博平在乾隆二十年(1755)创建的仰山书院即是此种性质的官立书院。一般来讲,书院的创办人或负责人称“山长”,多为府、州、县等地方官员或在京任职的本籍著名人物充任。山长出面延请地方上学行有素的人士任教,每年由地方募款或捐资,并置有学田地,供学院开支。
道光十四年(1834),仰山书院圮废多年。知县杨祖宪倡捐银三百两购买中市衔房屋一区,历时七个月,改作建造文昌宫,计屋三十余间。遂后将文昌殿后及东西房舍,作书院之用,名之博陵书院,并撰写了《新建博陵书院条约》。杨祖宪命名为博陵书院,显然是受明代先贤乌从善的影响。杨祖宪任上还与乌竹芳、乌荷芳等人编修了道光《博平县志》。
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县胡学醇(字秋潮)与乡绅李玉相(字琢修)在院后添没考棚四十间,北厅三间,西房一间,东房一间,考棚前东西屋各三间。因书院由文昌宫扩建而来,又称仰山书院为文昌书院。咸丰年间,蒋庆第(字箸生)三次上任博平知县之职,在校士之余,数次捐俸金作为课奖之用,他重视文教的举动令邑人钦佩有加。
光绪十五年(1889),知县蒋式玗(字友山)见书院历经风雨摧残,鸟鼠丛穴,不少建筑残破损毁严重。为了振兴文教,他一上任就谋划重修书院,带头拿出俸钱,倡导捐资举事,不料款项还没有筹集到位,蒋公便解任离博。金熙郴(字季鹤)继任知县,克绍前徽,谆劝集款。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仰山书院重修工程得以启动,六月竣工,书院面貌焕然一新。此时,仰山书院有学田二顷九十八亩,岁纳地租钱二百五十余千。邑绅负责款项收支,政府派员稽核监督。由于经费不敷,所有官课奖资以及束脩津贴,扃试生童茶饭均由县捐给,院内设牛痘局、课桑所,亦皆捐廉办理,以时举行。
道光十一年(1831)《博平县志》有一则邑令延教的记载:“窦濬,字子哲……邑令延主仰山书院讲席,时父丧未阕,坚辞不赴。”知县请窦子哲先生主书院讲席,先生因故未就。窦濬是一位怎样的先生呢?县志称其“博学穷经……以岁贡授招远县训导,讲课不倦,受业者日众。任十年告归,门人挽送越境,不忍别。年八十二卒。所著有四书、尚书、左传等句解韵法合订问世。”李金枝在《寄谢窦子哲先生》诗中称:“城西二三里,窦村有老儒。涉世每苦拙,所工惟著书。著书几十载,充箱有盈厨。”
五、书院的变迁(上)
明代成化、弘治后,全国各地的书院逐渐兴复。作为博平仰山书院前身的博陵书院具体始创于明代何时,目前尚无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明代博平文教之盛的确始于这个时期。
明永乐乙酉(1405)至宣德壬子(1432),博平县参加乡试中举的有七人。而后六十年间,竟无一人中举。成化十八年(1482),姑苏进士文林(1445—1499)上任博平知县。文知县博学多才,为官清正,在博平不仅勤恤民隐,关切民生,而且改建学宫,广招生徒,尽心竭力培育人才,奖掖学子。短短数年,作为文教“洼地”的博平县终于“振起六十年绝响之文风,烨然有声于东省,而科第从此奋兴矣。”
文林还在衙署西隅修建了衡山草堂,作为十三岁儿子文征明的读书居住之所,从而留下了一段流传数百年的教子佳话。嘉靖二年(1523年)春,文征明前往京师,沿运河行至魏家湾(原属博平)码头,回忆起少年时代的在博经历和去世多年的父亲,不禁感慨赋诗:“博平县里侍亲时,四十年来两鬓丝。竹马都非前日梦,枯鱼空负此生悲。已无父老谈遗事,独有声名系去思。憔悴平生尘上迹,魏湾流水会能知?”
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十七年(1538)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官学教育再次禁毁书院。到嘉靖末年,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书院得以恢复。也就是这个时期,乌从善在博陵书院讲学并撰写了《博陵书院条约》。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下令禁毁全国书院。其去世后,书院又开始盛行。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崇祯帝即位后书院陆续恢复。或许,由于明代书院兴毁无常的大形势的影响,致使博陵书院未能留下哪怕是一鳞半爪的官方文字记载。
然而,我们在清初的文字中发现了相关线索。博平顺治戊午举人周钦写过一首《吊黄门书院遗址》,康熙年间茌平训导、复州卫人李璿写过一首《访龙江先生讲堂》。“黄门”是对乌从善官职的雅称,而“龙江”则是乌从善先生的号,周、李二人通过书院遗址怀古和讲堂旧址访谒,赞颂了乌从善先生的人品气节和才学师德。
清初,政府禁止私创书院。雍正年间,各省城始设置官立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博平在乾隆二十年(1755)创建的仰山书院即是此种性质的官立书院。一般来讲,书院的创办人或负责人称“山长”,多为府、州、县等地方官员或在京任职的本籍著名人物充任。山长出面延请地方上学行有素的人士任教,每年由地方募款或捐资,并置有学田地,供学院开支。
道光十四年(1834),仰山书院圮废多年。知县杨祖宪倡捐银三百两购买中市衔房屋一区,历时七个月,改作建造文昌宫,计屋三十余间。遂后将文昌殿后及东西房舍,作书院之用,名之博陵书院,并撰写了《新建博陵书院条约》。杨祖宪命名为博陵书院,显然是受明代先贤乌从善的影响。杨祖宪任上还与乌竹芳、乌荷芳等人编修了道光《博平县志》。
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县胡学醇(字秋潮)与乡绅李玉相(字琢修)在院后添没考棚四十间,北厅三间,西房一间,东房一间,考棚前东西屋各三间。因书院由文昌宫扩建而来,又称仰山书院为文昌书院。咸丰年间,蒋庆第(字箸生)三次上任博平知县之职,在校士之余,数次捐俸金作为课奖之用,他重视文教的举动令邑人钦佩有加。
光绪十五年(1889),知县蒋式玗(字友山)见书院历经风雨摧残,鸟鼠丛穴,不少建筑残破损毁严重。为了振兴文教,他一上任就谋划重修书院,带头拿出俸钱,倡导捐资举事,不料款项还没有筹集到位,蒋公便解任离博。金熙郴(字季鹤)继任知县,克绍前徽,谆劝集款。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仰山书院重修工程得以启动,六月竣工,书院面貌焕然一新。此时,仰山书院有学田二顷九十八亩,岁纳地租钱二百五十余千。邑绅负责款项收支,政府派员稽核监督。由于经费不敷,所有官课奖资以及束脩津贴,扃试生童茶饭均由县捐给,院内设牛痘局、课桑所,亦皆捐廉办理,以时举行。
道光十一年(1831)《博平县志》有一则邑令延教的记载:“窦濬,字子哲……邑令延主仰山书院讲席,时父丧未阕,坚辞不赴。”知县请窦子哲先生主书院讲席,先生因故未就。窦濬是一位怎样的先生呢?县志称其“博学穷经……以岁贡授招远县训导,讲课不倦,受业者日众。任十年告归,门人挽送越境,不忍别。年八十二卒。所著有四书、尚书、左传等句解韵法合订问世。”李金枝在《寄谢窦子哲先生》诗中称:“城西二三里,窦村有老儒。涉世每苦拙,所工惟著书。著书几十载,充箱有盈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