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博平仰山书院漫谈(中)

四、名士李金枝(一)

李金枝(1710-1783)字宫李,号山亭,清代博平西街人。济南任弘远(字仔肩)在《趵突泉志》中称赞他“工诗能文,屡试优等,为东郡名士。”李金枝墓碑如今保存于仰山书院西侧碑廊内,在中间稍偏南的位置。

墓碑阴阳两面均有文字。碑阳篆额“清故李君墓表”,墓表由其生前好友、临汾进士徐昆(字后山)所撰,博平训导、乐安举人宋其端(字伯庄)书丹;碑阴跋文由博平举人张建桢所撰,博平教谕、邱县拔贡高中诚(字敬斋)书丹。墓碑保存整体尚可,遗憾的是有几处人为破坏和磨损严重的地方,致使不少文字缺失。

2021年前后,我编印《东郡名士李金枝》期间,曾多次来此墓碑处反复考校,在原有整理碑文的基础上,对墓表和跋文作了进一步的补订完善,一并收录书中。此书还收录近年来我搜集的李金枝诗作25首,文4篇。后来,我又搜寻到李金枝诗作1首,文1篇,蒋官屯张文兴先生又协助发现其文2篇。截止目前,被发现的李金枝留世诗作26首,文7篇。

李金枝幼受庭训,咀茹经史,纵横百家,壮年又与滕州王特选(字策轩)交游,见闻益加广博,诗文渐臻精绝,以至“胸罗地轴,手抉天章,诗古文词,色色入化”。茌平杨维询(号笠泉山人)与其酬唱最多,有奉和诗云:“君身仙君李姓家,法旧称作青莲子。天才纵逸飘渺间,骚坛久闻大名耳。”夏津知县、宛江人方学成(字武工)曾作梅花诗云:“春树已传梅信早,应知仙李秀盘根。”二人都将他比作诗仙李白,可见对其评价之高。李金枝作《衡山草堂诗》,东昌知府胡徳琳(字书巢)见而奇之,命人刻之于石。乾隆二十一年(1756),东昌知府蔡学颐重修光岳楼工竣,李金枝作《光岳楼成恭赋志喜》一诗,大气磅礴,奇伟瑰丽,尤有太白之风,诗碑一直镶嵌在光岳楼一楼南墙壁间。诗云:
东郡何年州名博,平畴弥望远漠漠。
城中有楼势绝奇,突兀嵬㠑名光岳。
南临濠濮观鱼乐,北指鳌头响喷薄。
马陵古道在其西,东列岱宗揖城郭。
有时朝旭晃晴岚,有时夕翠相闪烁。
八柱承天天可接,又闻夜吼如雷海为脚。
我昔登楼楼依然,目周八极穷寥廓。
日观峰上挹灵霞,不亚仙人乘黄鹤。
……

李金枝工诗文,又善绘事。他七八岁时即喜绘画,有许姓先生见而奇其笔力,以为孺子可教,便悉心予以指授。晚年,他的绘画品格在摩诘、大痴之间。作画之时,他襭襟露肘,气象磅礴,神情遐举,挥洒自若,每日可达百余幅。徐昆曾经戏言道:“先生百岁后当代纯阳祖吕洞宾作乩画。”后世文人学士得其片书尺画,爱逾珊瑚、拱璧。至今,数则关于他的作画故事仍在博平一带广为流传,且神乎其神,故事中的李金枝已是仙家般的存在。不过,历经二百余年的沧桑岁月,李金枝所作诗古文稿和画作几近散失无存。茌平县政协编印的《茌平文物》收录其一幅“携杖郊游”画作图片;光岳楼上《恭赋志喜》诗碑及清晋祁书业堂版《柳崖外编·李序》可见其书作风格。

乾隆三年(1738),文登毕宿焘(字溥幼)任博平教谕,与李金枝唱酬之际,毕宿焘常叹道:“惜汝未见培南也!”刘储鲲字培南,文登诗人,乾隆辛酉(1741)拔贡,有诗入《山左诗钞》。一日,毕夫子招饮之时,李金枝偶遇来博的刘储鲲。名士惺惺相惜,两人一见如故,各喜不自胜,于是快谈整日,彼此视若知己。乾隆十八年(1753),文登拔贡赛枝芳(字历亭)出任博平训导,李金枝初次拜访,询问刘储鲲时,赛枝芳说刘储鲲早致问候,并将捎来的刘子诗槁交于李金枝。李金枝读罢赞曰“真山海之灵也”。不久后,刘储鲲去世,李金枝闻讯愕然,感慨刘储鲲甫得谒选而卒,家境贫寒,其子不能传承父业。于是便将刘储鲲的诗槁认真誊写,汇编成卷,名曰《铁槎山房遗诗》并为之序,以慰故友于九泉,使知千里外犹有知己不相负。李序最后写道:“钞既成,则登吾博奎文阁上,时时东望,海云惨淡,山影迷离,犹想见吾培南云。”我每读至此,常不禁为之动容。

(未完待续)
305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