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独特禀赋,在于有感知感官之外的存在及存在本质的能力。那些伟大的先知将他们的发现符号化为概念,注入到文化的宝库中,拓展着人类的存在方式。
“心流”就是这样的概念。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把它接生到人间,标志着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到了一个新阶段。
生命体以能否征召自己的意识,去追逐实现一个特定目标作为评估自身、获取生存体验的依据。所以,生命的最优体验,来自于全身心地投入某项事情当中。这种奔腾在生命体中,犹如一股洪流般的生存体验,就是“心流”。
“心流”的提出,提供了这样一种理论维度:
生命的终极诉求不是其生存与繁衍,而是让大脑中的意识摆脱混沌,生成秩序(心灵秩序即心流)。混沌状态,让人产生混合着焦虑与渴望的不满情愫。只有紧紧抓住某个特定目标,把混乱的意识转化成注意力,去选取、评估那些与实现目标相关的信息,采取恰当的行为,才能把心灵秩序化(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把意识定义为刻意排列组合的信息),才能摆脱自然所害怕的“空无”而获得“存在”——对,是“存在”。萨特用他哲学家特有的深邃,将这一现象上升到“存在”的高度:“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连理性的王国里也没有他。一个人只有企图成为什么时,才获得他的存在。”
就是说,那些我们生发出来,貌似孜孜以求的“目标”,只是幕后主人——心灵——实现自身目的(秩序化)的手段,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没有“目标”,心灵是被自然讨厌的“空无”。“心灵”虽然是主人,在很多方面却是盲目的。为了自身目的,往往恣意滥情,不顾及生命体也即其自身载体的最终结局。生活中之所以有大量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活动让人乐此不疲(如很多游戏、贪官的巨额财富),是因为它们虽非来自于现实需要,却是心灵为了内在秩序而被“意图”操纵的结果。
正是这样的机制——“意图”是一个开放性的多选项,使得“自我”可以成为被塑造的。每个人点滴积累起来的“意图”的先后次序的不同,就型塑了形形色色的“自我”。如何利用心灵秩序化的机制加工“自我”,对“意图”的评估与选取就成了应该思索的大问题。
评估意图,塑造自我,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摆脱基因与社会的不合时宜、不合情理的控制。今天的人类,已经不是苦苦挣扎在生存边缘的物种,而是“地球这个宇宙飞船的驾驶员”。但基因与社会所设定的目标,基本上是围绕生存与繁衍来安排的。如果不对这一现象保持警醒,人很容易在丰衣足食→荣华富贵→骄奢淫逸的路上竭足狂奔,直至毁灭。二是不要沉沦于低端的感官快乐,不能任由所有能引起快乐的行为将自己的人生扯得七零八落而碎片化。葆有一个恒定的大目标会让“自我”更丰盈、更挺拔。
记住这一点很重要——你的人生需要经历一场哥白尼革命:将目标围绕快乐转,跃迁到快乐围绕目标转。
什么样的恒定的“大”目标,能将自我导向实在而不是虚无、长存而不是毁灭呢?那个遥远的、貌似可望不可及的概念——使命,也许正在新千年里觉醒了的普通人心中,悄悄地生根发芽: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斯蒂芬·茨威格
1053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