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温病条陈》《温疫论》《血证论》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经典,必须熟读至深切领悟之后,方可再读明清中医著作。民国之后的个人中医专著,除倪海厦和李可的之外,没有多大价值,就不建议再读了。基础就是基础,前八书的地位难以动摇。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的一个高峰,个人素养和行医经验都十分丰富,但却缺乏理论创新。像张景岳,龚廷贤,陈修园,陈士铎,王孟英,黄元御,张锡纯筹人虽说是著作等身,但他们写的书也不是给中医小白看的,如果没有前八书作底或者是行医多年,那是很烧脑的。尤其是陈士铎,那是个道医,如果没有道家的一些理念在心中,估计也会难以卒读。之所以没提金元四大家,倒不是他们不重要,而是要你在你学有余力之后再去读,作为某一学说的创建者,其地位自然不容小觑!
他们的书读过之后你要深悟才能有所得,不悟出个道道来,你就是读再多的书都没用。有些东西你只要悟透了,明清时期的中医书你不读那都行。本草五味归经就是药物传输的路径,药性峻缓决定是否用引药,比如用药用白术和苍术,苍术肯定不要,白术则看情况。药性温平寒热,实际上就是药物与人体发生生化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或者是既不吸热也不放热。那你用药前舌诊是舌四周发红,那你再投热药那就肯定错了。八纲辩证说是阴阳最难辩,实则是不明个中要义。血气之说,血是物质,气为精神。精神抖擞是阳亢,萎糜不振是阴损,泻亢补损是原则。虚实,里表,寒热实际上也是阴阳的几个侧面。实际上这六个字都可以拆开重组,比如虚热和实热。许多人分不清啥是虚热和实热,中医书上以症寻状条分缕析难以弄全,大家若是硬记它也会有很多困难。其实用不着那么麻烦:用体温计测,凡是高于正常体温的都是实热,正常或稍低而又有热相的都是虚热。虚热可以是局部的,也许只比正常高个0.1-0.2度的,喝个水或吃个凉东西就能缓解。这是治标,治本就要用药,这若是功能性障碍不是器质性改变,两剂药就可解决。若是器质性改变,前堵后拉根据五行生克就要补。从这点上讲慢性病只要生命够长中医都能治愈,关键是八纲辩证得正确!
事实上八纲辩证你即便是不会玩,如果你有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那也行,比如下腹臌胀,显然是有水,有水即是湿,湿气滞流嘛,那你用五苓散,舟车丸就没大错,嫌它慢你就用黑丑加甘遂,一样来它10克以下。光去水湿行不行?肯定不行。你要想到本来五腑六脏之间肯定不是干的,一定有极少的水在滋润,为什么胀?也可能是受热水变成水蒸汽,一摩尔水变成水蒸气要成22.4升,不胀才怪呢,于是去热。有湿有热即为湿热,我不看舌诊也知道啊。重用栀子去三焦热,如果你分不清三焦经起止的话,分清了就用知母和黄柏。但万一不是水汽形成的胀而是人体代谢小产物CO2形成的呢?那就要破气,木香或青皮随便你用。根据《血证论》理论,气即血,血即水,那么就加活血化瘀的药桃仁,红花。于是药方就出来了。黑丑,甘遂各6克桃仁12克,红花6克,木香12克,车前子6克,栀子12克。黑丑白丑和甘遂药性峻猛上窜,用车前子引药下行,二者虽都猛但组合在一起就不猛,虽有小毒,12克以下都是安全用量,肯定没问题。其他都无毒安全故无须考虑。先写这些,有时间再说吧。
367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2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2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