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旧书,书中竟夹带有一张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照片,如获至宝!
前天,去孔夫子买了本旧书,是周海婴先生所著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书到货后,拆开快递翻书,里面竟夹带有一张照片。
隐隐约约,我感觉,照片上这三人应该不是凡人,尤其是中间那位西装革履气度非凡的老者,总感觉应是在哪里见到过,但又记不确切,便发在网上问询,学养深厚的粉丝网友江城子当即肯定地说,这个是当年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去美国对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专访,我百度一搜索,果然是,如获至宝,大喜过望!据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制片人吴玉伦回忆,1998年底,《读书时间》节目组借去美国参加书展的机会,拍摄制作了两个电视专题,一个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专辑,另一项目是采访《学习的革命》作者之一,珍妮特·沃斯。
吴玉伦一行在和黄仁宇先生沟通采访事宜的时候,方得知黄先生的夫人患有癌症,马上要去纽约治疗,等节目组采访完后,他们老两口就要动身就医,所以时间不能后延。
汽车出了纽约市,沿着高速公路开了100多英里,穿过了那条著名的赫逊河,来到了纽帕尔茨小镇,那是1998年11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这个十分安静的小镇上,使这个远离喧嚣的地方更增加了一抹宜人的色彩。山清水秀,恬淡安逸,真是个养老的好地方。
黄先生家的客厅不太大,屋子四处都摆放着书。一侧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的手书条幅“乐天长寿”。居中一组沙发,墙壁上方悬一镜框,内镶横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书法遒劲有力。百度查此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大意是说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法。
黄先生个子不高,短短的一头白发,深色的眼镜衬着白皙的皮肤,一看就是个做学问的模样。整个采访历经两个多小时,主持人刘为提问,同事熊文平负责摄像,吴玉伦则拿一个反光板在需要的地方补一点光,这样就能够比较清晰的观察到整个场景黄先生坐在沙发上,但他不是后仰着将身体陷在沙发里,而是自始至终地将身体前倾,保持着仔细聆听的态度,用一种很尊敬对方的身体语言,同节目组一行交谈。
看得出来,他这样长时间坐在沙发上,将身体前倾是很吃力的,以至于他不得不用右手支撑在身体右后方。
采访结束时,黄先生说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前景渺茫,能不能请她也讲几句,让她开开心。这又使节目组一行人感动了一次,真乃谦谦君子之风度。黄先生对夫人评价很高,因为夫人是他每一部著作的第一读者,节目组当然会满足他的心愿,请他夫人也讲了一段话。
黄夫人大概不知道,她的先生黄仁宇在中国学界有多大的知名度。临告别时,黄先生将节目组带去的书和他赠给节目组的新出版的书《新时代的历史观》,认真地签上名送给他们。
节目在央视《读书时间》播出后,观众反应非常强列,不久节目组接到了黄仁宇先生从美国寄来的信,字迹工整娟秀,配以黄先生专用的私人信笺,风格清新,看得出很认真写就。
黄仁宇先生在信中,很高兴地说,看了节目以后,他非常高兴,很多在国内多年不见的朋友,也是通过这个节目看到了他,并跟他取得了联系。
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就是他的一个朋友,上次见面还是在六十年前,还是在西安事变时。这次也是通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见到了他,非常的激动,也非常的高兴遗憾的是,才过了一年多,2000年的时候,节目组就收到了黄先生去世的消息, 真让人吃惊不小。黄夫人的癌症治疗得怎么样,也不得而知。但黄先生这么快就去世了,节目组一行人还真是觉得心里有点堵得慌。
下面贴几张吴玉伦一行在黄仁宇先生家里拍摄的照片,和我上面淘到的这张照片比对一下,就可知晓。
对于大名鼎鼎的黄仁宇先生,十余年前我在昆明读研时,就听导师宋家宏先生提及,对其所著的《万历十五年》赞不绝口。
云大师兄谢轶群当年读研期间,曾在九州出版社出版著作《民国多少事》,家宏师曾在《云南日报》发表文学评论《民国风云的感性书写》予以推介。
黄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我五年前就买了,可惜生性疏懒,五年过去,这本名著还在我书架上放着,塑封还未打开,念及此事,暗自羞愧。
前天,去孔夫子买了本旧书,是周海婴先生所著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书到货后,拆开快递翻书,里面竟夹带有一张照片。
隐隐约约,我感觉,照片上这三人应该不是凡人,尤其是中间那位西装革履气度非凡的老者,总感觉应是在哪里见到过,但又记不确切,便发在网上问询,学养深厚的粉丝网友江城子当即肯定地说,这个是当年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去美国对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专访,我百度一搜索,果然是,如获至宝,大喜过望!据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制片人吴玉伦回忆,1998年底,《读书时间》节目组借去美国参加书展的机会,拍摄制作了两个电视专题,一个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专辑,另一项目是采访《学习的革命》作者之一,珍妮特·沃斯。
吴玉伦一行在和黄仁宇先生沟通采访事宜的时候,方得知黄先生的夫人患有癌症,马上要去纽约治疗,等节目组采访完后,他们老两口就要动身就医,所以时间不能后延。
汽车出了纽约市,沿着高速公路开了100多英里,穿过了那条著名的赫逊河,来到了纽帕尔茨小镇,那是1998年11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这个十分安静的小镇上,使这个远离喧嚣的地方更增加了一抹宜人的色彩。山清水秀,恬淡安逸,真是个养老的好地方。
黄先生家的客厅不太大,屋子四处都摆放着书。一侧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的手书条幅“乐天长寿”。居中一组沙发,墙壁上方悬一镜框,内镶横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书法遒劲有力。百度查此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大意是说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法。
黄先生个子不高,短短的一头白发,深色的眼镜衬着白皙的皮肤,一看就是个做学问的模样。整个采访历经两个多小时,主持人刘为提问,同事熊文平负责摄像,吴玉伦则拿一个反光板在需要的地方补一点光,这样就能够比较清晰的观察到整个场景黄先生坐在沙发上,但他不是后仰着将身体陷在沙发里,而是自始至终地将身体前倾,保持着仔细聆听的态度,用一种很尊敬对方的身体语言,同节目组一行交谈。
看得出来,他这样长时间坐在沙发上,将身体前倾是很吃力的,以至于他不得不用右手支撑在身体右后方。
采访结束时,黄先生说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前景渺茫,能不能请她也讲几句,让她开开心。这又使节目组一行人感动了一次,真乃谦谦君子之风度。黄先生对夫人评价很高,因为夫人是他每一部著作的第一读者,节目组当然会满足他的心愿,请他夫人也讲了一段话。
黄夫人大概不知道,她的先生黄仁宇在中国学界有多大的知名度。临告别时,黄先生将节目组带去的书和他赠给节目组的新出版的书《新时代的历史观》,认真地签上名送给他们。
节目在央视《读书时间》播出后,观众反应非常强列,不久节目组接到了黄仁宇先生从美国寄来的信,字迹工整娟秀,配以黄先生专用的私人信笺,风格清新,看得出很认真写就。
黄仁宇先生在信中,很高兴地说,看了节目以后,他非常高兴,很多在国内多年不见的朋友,也是通过这个节目看到了他,并跟他取得了联系。
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就是他的一个朋友,上次见面还是在六十年前,还是在西安事变时。这次也是通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见到了他,非常的激动,也非常的高兴遗憾的是,才过了一年多,2000年的时候,节目组就收到了黄先生去世的消息, 真让人吃惊不小。黄夫人的癌症治疗得怎么样,也不得而知。但黄先生这么快就去世了,节目组一行人还真是觉得心里有点堵得慌。
下面贴几张吴玉伦一行在黄仁宇先生家里拍摄的照片,和我上面淘到的这张照片比对一下,就可知晓。
对于大名鼎鼎的黄仁宇先生,十余年前我在昆明读研时,就听导师宋家宏先生提及,对其所著的《万历十五年》赞不绝口。
云大师兄谢轶群当年读研期间,曾在九州出版社出版著作《民国多少事》,家宏师曾在《云南日报》发表文学评论《民国风云的感性书写》予以推介。
黄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我五年前就买了,可惜生性疏懒,五年过去,这本名著还在我书架上放着,塑封还未打开,念及此事,暗自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