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书# 寻书(三十)杨天南《二十二年的出版界》
说是寻书,大概应该只是寻文。所谓杨天南之《二十二年的出版界》不知是否有单独一册类似单行本的书出现。因此文最初应该就是连载于民国贵公子邵洵美所编辑的《十日谈》1934新年特辑。之所以好奇要读一读这篇文章,主要还是因为读了《鲁迅日记》。鲁迅有三大文艺爱好并做了推动,其中最为人道的一个是版画、一个是笺纸。鲁迅这个人几乎和他同时代的所有人不论辈的都发生过争执,笔架就不少,很多还是好朋友。现在去读鲁迅日记和书信里带注释的版本都会在他写给郑振铎的书信里找到他和郑振铎致力于“北平笺谱”一事时和嘲讽他们的那派人的“反讽”。比如讽刺邵洵美的那些不太入耳的词语。而在编号340111的给郑振铎的书信中就有关于这次编谱的回应,原文是这样的“上海的邵洵美之徒,左发议论骂我们之印《笺谱》,这些东西,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吃完许多米肉,搽了许多雪花膏走后,就什么也不留点给未来的人们的——最末,是“大出丧”而已。”
鲁迅的话因为当时白话未全白,又夹杂着些当时的历史事件,所以难免书信难看懂。没有注解的话只知道他回信说邵洵美讽刺他俩搞北平笺纸的笺谱。如果大家手上买到的鲁迅书信和日记有注释一般都会把背景提一下,比如大出丧指的是1916年晚清理财高手邵洵美的岳祖父盛宣怀去世,排面比较大。而“讽刺”则是杨天南的这篇我要找的文章里提到的一两句话的关键词,里面包括说鲁迅和郑振铎搞北平笺谱是“大开倒车”、“全书六册预约价十二元,真吓煞人也”。也就是指出这两人弄北平笺谱是复古还定价高。我颇以为后者才是重点,尽管邵洵美不缺钱,杨天南作为出版人认为定价高就值得玩味。只可惜目前出版物和资料对于杨天南这个人的介绍太少,不知道中国出版史或者图书史研究者有没有对此人的研究资料可供一观。但无论如何,在这个人之外,这篇文章本身或许就值得一读,毕竟题目的二十二年已经是在民国黄金时间了,当时的上海和北京等城市影响下各个城市书店一条街那是常态,而书店皆是前店后坊模式,毕竟那时候的文化人和文化出版值钱。不似如今编辑出版贬值而口碑又差。
当然,我欲寻此书或此文也不过是一种文学爱好者的探究病,也绝没有也不具备研究现代文学史的能力。偶尔满足下好奇心,这种感觉也是十分良好的。或许我要的答案就藏在某些研究现代文学史和出版史的成果书籍中,但那样的学究究的文字实在不是吾等文学爱好者所愿意触读的。我想这次的寻书(文)难度较大,或许书是百分之99未能一见了,但是此文或许可以得以寻见,毕竟如果没有单行本面世,但民国时期的文学杂志《十日谈》的这一期1934年新年特辑或可寻得,又或者有阴影资料已出,甚至或许我这寻书一文保不齐也能炸出来杨天南其人其事?
说是寻书,大概应该只是寻文。所谓杨天南之《二十二年的出版界》不知是否有单独一册类似单行本的书出现。因此文最初应该就是连载于民国贵公子邵洵美所编辑的《十日谈》1934新年特辑。之所以好奇要读一读这篇文章,主要还是因为读了《鲁迅日记》。鲁迅有三大文艺爱好并做了推动,其中最为人道的一个是版画、一个是笺纸。鲁迅这个人几乎和他同时代的所有人不论辈的都发生过争执,笔架就不少,很多还是好朋友。现在去读鲁迅日记和书信里带注释的版本都会在他写给郑振铎的书信里找到他和郑振铎致力于“北平笺谱”一事时和嘲讽他们的那派人的“反讽”。比如讽刺邵洵美的那些不太入耳的词语。而在编号340111的给郑振铎的书信中就有关于这次编谱的回应,原文是这样的“上海的邵洵美之徒,左发议论骂我们之印《笺谱》,这些东西,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吃完许多米肉,搽了许多雪花膏走后,就什么也不留点给未来的人们的——最末,是“大出丧”而已。”
鲁迅的话因为当时白话未全白,又夹杂着些当时的历史事件,所以难免书信难看懂。没有注解的话只知道他回信说邵洵美讽刺他俩搞北平笺纸的笺谱。如果大家手上买到的鲁迅书信和日记有注释一般都会把背景提一下,比如大出丧指的是1916年晚清理财高手邵洵美的岳祖父盛宣怀去世,排面比较大。而“讽刺”则是杨天南的这篇我要找的文章里提到的一两句话的关键词,里面包括说鲁迅和郑振铎搞北平笺谱是“大开倒车”、“全书六册预约价十二元,真吓煞人也”。也就是指出这两人弄北平笺谱是复古还定价高。我颇以为后者才是重点,尽管邵洵美不缺钱,杨天南作为出版人认为定价高就值得玩味。只可惜目前出版物和资料对于杨天南这个人的介绍太少,不知道中国出版史或者图书史研究者有没有对此人的研究资料可供一观。但无论如何,在这个人之外,这篇文章本身或许就值得一读,毕竟题目的二十二年已经是在民国黄金时间了,当时的上海和北京等城市影响下各个城市书店一条街那是常态,而书店皆是前店后坊模式,毕竟那时候的文化人和文化出版值钱。不似如今编辑出版贬值而口碑又差。
当然,我欲寻此书或此文也不过是一种文学爱好者的探究病,也绝没有也不具备研究现代文学史的能力。偶尔满足下好奇心,这种感觉也是十分良好的。或许我要的答案就藏在某些研究现代文学史和出版史的成果书籍中,但那样的学究究的文字实在不是吾等文学爱好者所愿意触读的。我想这次的寻书(文)难度较大,或许书是百分之99未能一见了,但是此文或许可以得以寻见,毕竟如果没有单行本面世,但民国时期的文学杂志《十日谈》的这一期1934年新年特辑或可寻得,又或者有阴影资料已出,甚至或许我这寻书一文保不齐也能炸出来杨天南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