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饮日式煎茶
博爷旅日回来,赠我一盒新茶。外包装素雅轻便,打开纸盒有至白至黑两罐左右分列,一为煎茶,一为点茶,典型的和风印象。
煎茶喝过很多,地道的日本原装是第一回。
说起来,煎茶最早应该是制茶手艺,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陆羽“始创煎茶法”,不知道茶圣是自创一法,还是首次为这份工作命名,总之,记住“水煮杀青”四个关键字就行了。大概后来传到日本,才变成了饮用方式。但这些说法都不确切,毕竟我文化水平有限,对很多事物的来龙去脉一知半解,平常尚不敢高声论谈,更何况闯入专家才能厘清的领域,而且又是在公众频道哈。
茶叶取两则,刚好到茶漏一半容积即可,水温控制在70摄氏度就够了,这是经验。
第一次冲淋,下汤极快,颜色绿得颇为混沌,青草香缥缈宛转,就像公园里刚被打草机修整过的草坪,微风轻松时香得人安安静静。入口却非这般美好,三分苦七分涩,如果你以前没喝过,估计这一下就要皱眉头了。
第二次注水,茶叶肉眼可见地伸展开,体积几乎增大一倍,漏底绿泉如针,色泽倒没有太大变化。品之,苦涩虽在香甜更甚,妥妥地更替刷新,心里便生出许多美好,微笑浮于嘴角眉梢,好多内容只可意会。
第三次加水必须慢慢慢慢地来,冲注过快容易外溢。因为煎茶叶子细碎,这种类似“飘逸”的办法,难免在茶漏底端堆积茶末,如同垫子越织越密,水流受到严重阻滞,流淌转为渗透,继而转为滴漏,点点滴滴滴滴点点,集满一盏颇费时间。此时端杯,已完全“甘之如饴”。
值得一提的是,杯中悬停游荡之物可不是什么茶毫,就是茶叶末!咽下去还是进一步过滤,得根据习惯选择。
此后再饮,可以用小竹签子轻轻翻挑茶漏,保证出水就行,味道、色泽自然一次比一次清淡。
一轮品罢,真是好茶,唇齿间高低进退,层次清晰,比之前喝过的感受似乎都有所放大,也许是参照了心理建设,也许手艺确为更加精益,不可多评。总的来说,意境不俗,仿佛看到一位从唐宋江湖浪荡而来的侠士,腰间配着障刀,耳鬓插着菊花,在溪畔小憩。良久,站起身来拍拍尘土,回头望望隐去的青山,就要重新上路了吧,眼神中自有一番惦念与主张,但心事从未说与人听。
博爷旅日回来,赠我一盒新茶。外包装素雅轻便,打开纸盒有至白至黑两罐左右分列,一为煎茶,一为点茶,典型的和风印象。
煎茶喝过很多,地道的日本原装是第一回。
说起来,煎茶最早应该是制茶手艺,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陆羽“始创煎茶法”,不知道茶圣是自创一法,还是首次为这份工作命名,总之,记住“水煮杀青”四个关键字就行了。大概后来传到日本,才变成了饮用方式。但这些说法都不确切,毕竟我文化水平有限,对很多事物的来龙去脉一知半解,平常尚不敢高声论谈,更何况闯入专家才能厘清的领域,而且又是在公众频道哈。
茶叶取两则,刚好到茶漏一半容积即可,水温控制在70摄氏度就够了,这是经验。
第一次冲淋,下汤极快,颜色绿得颇为混沌,青草香缥缈宛转,就像公园里刚被打草机修整过的草坪,微风轻松时香得人安安静静。入口却非这般美好,三分苦七分涩,如果你以前没喝过,估计这一下就要皱眉头了。
第二次注水,茶叶肉眼可见地伸展开,体积几乎增大一倍,漏底绿泉如针,色泽倒没有太大变化。品之,苦涩虽在香甜更甚,妥妥地更替刷新,心里便生出许多美好,微笑浮于嘴角眉梢,好多内容只可意会。
第三次加水必须慢慢慢慢地来,冲注过快容易外溢。因为煎茶叶子细碎,这种类似“飘逸”的办法,难免在茶漏底端堆积茶末,如同垫子越织越密,水流受到严重阻滞,流淌转为渗透,继而转为滴漏,点点滴滴滴滴点点,集满一盏颇费时间。此时端杯,已完全“甘之如饴”。
值得一提的是,杯中悬停游荡之物可不是什么茶毫,就是茶叶末!咽下去还是进一步过滤,得根据习惯选择。
此后再饮,可以用小竹签子轻轻翻挑茶漏,保证出水就行,味道、色泽自然一次比一次清淡。
一轮品罢,真是好茶,唇齿间高低进退,层次清晰,比之前喝过的感受似乎都有所放大,也许是参照了心理建设,也许手艺确为更加精益,不可多评。总的来说,意境不俗,仿佛看到一位从唐宋江湖浪荡而来的侠士,腰间配着障刀,耳鬓插着菊花,在溪畔小憩。良久,站起身来拍拍尘土,回头望望隐去的青山,就要重新上路了吧,眼神中自有一番惦念与主张,但心事从未说与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