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的足迹

一、收割

四月麦田现金黄,转眼又要到小麦收获的季节了。

行走在大堤上,看到两侧麦田成片,已经由原来的翠绿逐渐变成了浅黄,满眼都是收获的希望。已年过半百,头顶上白发隐现,看到如此的场景,不由自主的追忆起少年麦收的时光。虽时过境迁,依旧不时唏嘘感叹,感叹那是农民对于收获付出之艰辛,感叹四十年来社会变化之剧烈。

浅以图说,以表对于先辈农民的敬意!

麦子成熟了,多时得付出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干热得风使芒种前后得麦子一天一个样。有经验的农民都要每天到地里踱上两趟,并提前磨好镰刀,找准时机大干一场——不能太生,会影响产量;不能太干,无法打捆运输。

到了收割的那天,男男女老少齐上阵,甚至还有几家亲戚联合作战。时间不等人,天气也不等人啊——麦收被称为龙口夺粮。

天光放亮不放亮的时候,割麦得人们全身武装好了,就已经出动了。妇女还要提前准备要地里吃的早饭,所以起的还要更早。太阳升起来了,热浪也逐渐得袭来,割麦人虽然早已经汗透衣襟,但是依旧不能退去长裤长褂的武装——麦芒扎划到刺痒得难受得很——挥汗如雨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饿了,原地把带来的口粮就着水顺下,也乘机休息一下疲累的身躯,就又要投入劳动中去。

二、运输

成熟得麦子使农民得喜悦写在脸上,但只有运到家里才是粮。那时的工具十分简陋,主要是人力和畜力车,且以人力车为主。记得当年父亲曾打趣说,人还不如驴呢,驴到地里吃草,只负责拉回去,人干完活还要拉车。

当年的农民就是这样辛苦付出,支撑着自己家庭艰难的生活,为祖国建设输送着自己的力量。

三、脱粒(杠场)

在出现脱粒机之前,每个生产队,后来每个家庭庭院都有一块晾晒得场地,方言叫作“大长(场)”。把收获来的粮食要翻晾在大场内,然后要称(chen)中午用石磙——方言溜杵——来回碾轧,轧几遍还要翻挑一遍,在进行碾轧。如此反复几次。

火辣的阳光无遮拦,农人为了到手的粮食也只有头顶草帽被这光与热肆意撕扯。圆圆得柴火垛是不是像极了一个个草屋,圆尖得构造更利于雨水下泄。

四、扬场、翻晾

刚从大场里收下来小麦麦粒和麦糠混在一起,所以还需要最后一步,就是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密混合的两者分开,所以扬场是必经的一步。

在麦场中在麦堆附近腾出一块相对开阔的地方是扬场的第一步;接下来是试风,就是先用木锨扬一次,找准风向。能不能猜出是顺风还是哪种风,对,是侧风。扬场正规(生产队时)是两人配合,一人共料,一人扬场。人手少了,其实一个人也满办。虽然每次扬的不多,但是几千斤麦子扬下来那也是一场艰苦的马拉松。

晾晒小麦,要在太阳升起以后;堆攒要在太阳下山之前;中间还要在正午后时翻动一次。这期间还要随时关注天气,麦收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啊。

我们吃的每一口馍,都充斥着农民阳光下的汗水!

五、进步

改 革 开放,时代变迁,农业科技有了不断地进步。

先是有了脱粒机,不用拉着溜杵杠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劳作,但是其他劳作依旧没有改变。机器在柴油机的带动下疯狂的轰鸣,几个人紧密配合不停的供料,只要机器不停,劳作不止。粉尘飞扬,几个小时下来,大强度的疲惫都写在满是泥绺的脸上,鼻孔里也填满了尘土,咳嗽一声,吐出来的也是黑乎乎的痰水。

收割机,联合收割机,麦秸秆打捆机,这一系列农业机械的逐步普及,农民才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了出来,时间也大大的缩短了。

田野还是祖辈留下的田野,祖祖辈辈承载着农民的希望!
719人阅读
3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8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