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模因”
模因,英文名meme,也被译成“觅母”,出生于理查德.道金斯那本著名的《自私的基因》。相对于它的前辈—基因(gene),显得有点默默无闻。
道金斯有个观点,如果宇宙中存在着不同的生命形式,无论他的物质构成是碳基的还是硅基的,仰或是电子混响电路的,都应该遵循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异化生存而进化。”
注意,这句话里道金斯用的是“复制实体”,而不是“基因”。难道除了基因之外,还有其他的复制实体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就在我们地球上,更确切一点说,就在我们人类身上。正是凭借这一复制实体的优势,人类才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
与其他所有动物不同,人是深度活在自己所创建的丰富而复杂的文化中的。文化通过模仿的方式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正如基因是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在道金斯看来,人类的文化其实是一座新型“复制因子”库,与基因通过化学编码的形式在染色体上组装生命体不同,文化库中的复制因子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在人的大脑中进行编码解码。道金斯把这种复制因子----型塑人类行为的文化指令单位,称作“模因”。
模因可以是一段乐曲的旋律、一个建筑的样式、一个思想观念等等,它潜藏在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观、语言和科技中,在自然生态圈之外,构建出了独属于人类的文化生态圈。道金斯以“上帝”这个概念为例,描述了模因的运作机制:它通过语言和文字,在伟大艺术的协助下进行复制传播。这一概念在文化环境中的稳定性与渗透性、上帝觅母在觅母库里的生存价值,来自于它的巨大心理号召力,使得有关生存的深奥而又使人苦恼的问题有了一个表面上合理的答案。
模因的横空出世,大大加速了演化的进程,与基因相比,有着巨大的发展优势。预先设计取代了随机突变,跨时空地迅速传播取代了成百上千年的代际复制,改造外部环境适应基因取代了改造基因以适应外部环境。模因还可以通过习俗、道德、律法等方式把基因关在笼子里,将其“自私”的属性置于社会的控制之下。于是,人就成了基因与模因的双重被造。
模因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把这个结构分明的世界拉回到一个统一的场景之中。科学家普朗克说:“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各个独立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经由生物学、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链条。”薛定谔在他大名鼎鼎的《生命是什么》中通过“负熵”的概念在物理学与生物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道金斯则通过“模因”的概念打通了生物学与人类学、社会学之间的界限。文化可被视为是生物学的一部分,文化体系是作为一种可适应物而存在的,它使人们能够迅速适应环境,更好地保护机体的生存。
科学家们用他们超越常识的视角告诉我们,基因与模因不是我们的小帮手,而是我们的主人,我们只是基因与模因为了传播自身而建造的生存机器。一句谚语可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观点:一只生龙活虎的鸡只是一个蛋生产另一个蛋的工厂。道金斯引用其同事汉弗莱的话说:“觅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结构,这不仅仅是比喻的说法,而是有其学术含义的。当你把一个有生命的觅母移植到我的心田上时,事实上你把我的大脑变成了这个觅母的宿主,使之成为这个觅母的工具,就像病毒寄生于一个宿主细胞的遗传机制一样。这并非凭空说说而已。可以举个具体的例子,‘死后有灵魂的信念’这一觅母事实上能够变成物质,它成为世界各地人民的神经系统里的一种结构,千百万次的获得物质力量。”
基因与模因是否就是我们的终极“元神”呢?答案是否定的。它们只是“信息”的生存机器,是一个“信息”生成另一个“信息”的工厂。当你理解了物理学家为我们总结出来的下面这两句话时,你的认知就接近了人类对当今世界认知的前沿:
万物皆比特(信息的最小计量单位),比特生存在!
模因,英文名meme,也被译成“觅母”,出生于理查德.道金斯那本著名的《自私的基因》。相对于它的前辈—基因(gene),显得有点默默无闻。
道金斯有个观点,如果宇宙中存在着不同的生命形式,无论他的物质构成是碳基的还是硅基的,仰或是电子混响电路的,都应该遵循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异化生存而进化。”
注意,这句话里道金斯用的是“复制实体”,而不是“基因”。难道除了基因之外,还有其他的复制实体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就在我们地球上,更确切一点说,就在我们人类身上。正是凭借这一复制实体的优势,人类才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
与其他所有动物不同,人是深度活在自己所创建的丰富而复杂的文化中的。文化通过模仿的方式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正如基因是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在道金斯看来,人类的文化其实是一座新型“复制因子”库,与基因通过化学编码的形式在染色体上组装生命体不同,文化库中的复制因子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在人的大脑中进行编码解码。道金斯把这种复制因子----型塑人类行为的文化指令单位,称作“模因”。
模因可以是一段乐曲的旋律、一个建筑的样式、一个思想观念等等,它潜藏在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观、语言和科技中,在自然生态圈之外,构建出了独属于人类的文化生态圈。道金斯以“上帝”这个概念为例,描述了模因的运作机制:它通过语言和文字,在伟大艺术的协助下进行复制传播。这一概念在文化环境中的稳定性与渗透性、上帝觅母在觅母库里的生存价值,来自于它的巨大心理号召力,使得有关生存的深奥而又使人苦恼的问题有了一个表面上合理的答案。
模因的横空出世,大大加速了演化的进程,与基因相比,有着巨大的发展优势。预先设计取代了随机突变,跨时空地迅速传播取代了成百上千年的代际复制,改造外部环境适应基因取代了改造基因以适应外部环境。模因还可以通过习俗、道德、律法等方式把基因关在笼子里,将其“自私”的属性置于社会的控制之下。于是,人就成了基因与模因的双重被造。
模因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把这个结构分明的世界拉回到一个统一的场景之中。科学家普朗克说:“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各个独立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经由生物学、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链条。”薛定谔在他大名鼎鼎的《生命是什么》中通过“负熵”的概念在物理学与生物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道金斯则通过“模因”的概念打通了生物学与人类学、社会学之间的界限。文化可被视为是生物学的一部分,文化体系是作为一种可适应物而存在的,它使人们能够迅速适应环境,更好地保护机体的生存。
科学家们用他们超越常识的视角告诉我们,基因与模因不是我们的小帮手,而是我们的主人,我们只是基因与模因为了传播自身而建造的生存机器。一句谚语可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观点:一只生龙活虎的鸡只是一个蛋生产另一个蛋的工厂。道金斯引用其同事汉弗莱的话说:“觅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结构,这不仅仅是比喻的说法,而是有其学术含义的。当你把一个有生命的觅母移植到我的心田上时,事实上你把我的大脑变成了这个觅母的宿主,使之成为这个觅母的工具,就像病毒寄生于一个宿主细胞的遗传机制一样。这并非凭空说说而已。可以举个具体的例子,‘死后有灵魂的信念’这一觅母事实上能够变成物质,它成为世界各地人民的神经系统里的一种结构,千百万次的获得物质力量。”
基因与模因是否就是我们的终极“元神”呢?答案是否定的。它们只是“信息”的生存机器,是一个“信息”生成另一个“信息”的工厂。当你理解了物理学家为我们总结出来的下面这两句话时,你的认知就接近了人类对当今世界认知的前沿:
万物皆比特(信息的最小计量单位),比特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