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天的随手读# 摘录两篇
王岗《明前期书论概观》,“1368年至明成祖,乃至整个明代,帖学大盛,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推行程朱理学和愚民政策,八股取士科举制度,限制自由思想和创造性,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毫无生气。书法也出现同样倾向,台阁体沈度、沈粲,直继元人笔法,上追晋唐笔意。宋克、张弼虽然更为出色,但学的人不多,台阁体盛行,书法理论也自然做相应注解。
赵孟頫在明初期被空前推崇。解缙《春雨杂述》一再赞述,不少人认为二王之后的书法不足于道,直到赵孟頫才卓然振起。如同创作学赵,书论也承袭元代,持论平平,没有个性。复古主义思潮空前弥漫。王绂评书法好坏仅以时代前后为据,凡古的书法必好。
由于尚古尚技法,更加强调工夫,除此也受到道学家影响,书法艺术也要求符合儒家规范。
明前期的书法理论正是当日书风的理论说明,如果从本身价值来说,如同台阁体是不足于道的,但其作为时代政治、文化、心理氛围的映射或者产物,仍有研究价值”大意如此。
章祖安《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心寄长林丰草,坐深山阅释典,户外事弗问也,天下大定,自是始以黄冠自放”,曾论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又以人论书,赞鲁公而痛诋赵董。其美学观点实际为道德观点。文艺与伦理道德挂钩,为中国文艺学之又一特色。
傅晚年自云:“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而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无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非独文章然也”(《字训》),又云“仔细想来,便此技到绝顶,要他何用”,“文章小事,于道未尊,况此书写,于道何有”,此时已不复以艺文论道了。
五一时候,有客来访。谈及近四十年,环境安定,科技发展,网络科技的红利带来各种海量信息,普通人只要愿意,可以在网络找到各种学习资源,眼界开阔,较百年前任一人都要有更好条件,前提是我愿意。可惜文依然八股,求个四平八稳,眼界开阔了,只不过换了个大一点的信息茧房,当日理论均为当日事之注解,这也是无奈,只作为存在之价值而已。
书者小道,有乐趣的人就继续,但其早已不为主要书写之载体,作为美术线条的图形化,式微也是一个趋势,或者说现状更恰当。
146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