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布置书架# 新购图书插架难
相信每一位藏书的朋友,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书橱本来门类分明,空间充实,就像一个个满员的班级,偶有新来的插班生,教室会变得拥挤,如果学生源源不断,势必造成人满为患,安置不开。此时,作为管理者,您应该如何解决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藏书经验,和各位书友分享交流。
首先是分类。我家的图书分类并不严谨,既非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分法,也非现代的多重列类法,而是凭自己的直觉,按喜好程度和使用频率安排位置。比如我最为关注的楹联类书籍,便被从古典诗词群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占据了一个书架:其中价值较高的大部头丛书、师友馈赠的签名本、罕见的旧版甚至绝版书,位置会高高在上;经常使用的工具书、资料书,以及自己喜欢的各种联集,会安置在中间位置;那些比较常见随时可得的普本,品相不好准备淘汰的残本,还有老干体的专辑或刊物(此类多是参加活动时的赠品),便被贬落凡尘,沦为书橱的最底层。由于这三大类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因此新买的单本,挤挤就放进去了,如果册数较多,便逐级下调,直到最后的普本、残本、老干体被排挤出局。至于它们的最终去向,主要有两种:感觉弃之可惜的,暂时堆放在墙角旮旯的地板上,感觉留之无用的,便卖掉或送人了。这个模式不仅适用于是楹联类书籍,其他如地方文献、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藏书,也基本是这个模式套路。
其次是分家。毕竟书橱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买书的欲望是无限的,久而久之,墙角旮旯就会摞满了书刊,而书橱里面的藏书,哪一册也都不忍丢弃,面临这种山穷水尽的绝境,又该如何破局呢?这时,就需要一些人生智慧和生活技巧,首先,要不露痕迹地讨好妻子,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语气说(shui)服她,微婉地提出购置新书橱的建议,然后迅速实施落实,释放地板空间,渡过藏书危机。这个办法的瑕疵是,同一类的书籍,会被分置于不同的书橱,就像一个分爨而居的大家庭,好在同根不相煎,同室不操戈,虽然分家,也有来往。当然,更高级别的书友,解决的方式也会更加高级,我有一些朋友,已经不满足于添置书橱,而是直接购买新房,作为仓库,这可视为分家的升级版。
藏书人的喜与乐,往往在熟悉的书市,拥挤的书房,仿佛世外桃源,不足与外人道。然而相对封闭的空间,最终也不能脱离社会,也会因为阮囊羞涩而望梅止渴,因为生活清苦而愧对妻儿。如果说新书插架是一个难题,我想,如何在埋身古籍的同时,还能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相信每一位藏书的朋友,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书橱本来门类分明,空间充实,就像一个个满员的班级,偶有新来的插班生,教室会变得拥挤,如果学生源源不断,势必造成人满为患,安置不开。此时,作为管理者,您应该如何解决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藏书经验,和各位书友分享交流。
首先是分类。我家的图书分类并不严谨,既非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分法,也非现代的多重列类法,而是凭自己的直觉,按喜好程度和使用频率安排位置。比如我最为关注的楹联类书籍,便被从古典诗词群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占据了一个书架:其中价值较高的大部头丛书、师友馈赠的签名本、罕见的旧版甚至绝版书,位置会高高在上;经常使用的工具书、资料书,以及自己喜欢的各种联集,会安置在中间位置;那些比较常见随时可得的普本,品相不好准备淘汰的残本,还有老干体的专辑或刊物(此类多是参加活动时的赠品),便被贬落凡尘,沦为书橱的最底层。由于这三大类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因此新买的单本,挤挤就放进去了,如果册数较多,便逐级下调,直到最后的普本、残本、老干体被排挤出局。至于它们的最终去向,主要有两种:感觉弃之可惜的,暂时堆放在墙角旮旯的地板上,感觉留之无用的,便卖掉或送人了。这个模式不仅适用于是楹联类书籍,其他如地方文献、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藏书,也基本是这个模式套路。
其次是分家。毕竟书橱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买书的欲望是无限的,久而久之,墙角旮旯就会摞满了书刊,而书橱里面的藏书,哪一册也都不忍丢弃,面临这种山穷水尽的绝境,又该如何破局呢?这时,就需要一些人生智慧和生活技巧,首先,要不露痕迹地讨好妻子,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语气说(shui)服她,微婉地提出购置新书橱的建议,然后迅速实施落实,释放地板空间,渡过藏书危机。这个办法的瑕疵是,同一类的书籍,会被分置于不同的书橱,就像一个分爨而居的大家庭,好在同根不相煎,同室不操戈,虽然分家,也有来往。当然,更高级别的书友,解决的方式也会更加高级,我有一些朋友,已经不满足于添置书橱,而是直接购买新房,作为仓库,这可视为分家的升级版。
藏书人的喜与乐,往往在熟悉的书市,拥挤的书房,仿佛世外桃源,不足与外人道。然而相对封闭的空间,最终也不能脱离社会,也会因为阮囊羞涩而望梅止渴,因为生活清苦而愧对妻儿。如果说新书插架是一个难题,我想,如何在埋身古籍的同时,还能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