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动态
@新金人:
读书铺路
翻看孔网动态,发现不时有书友关注我。受宠之余,便思考写点文字做为回馈。在孔网动态里,有人孜孜不倦翻来覆去的写,有人循循善诱的引用自己都未必遵循的名人名言,更有的把一篇动态一发再发,其韧性与进取心实在强大,让我叹为观止。这些人为孔网动态增色添彩,我则属于站在后排观望的人,一边羡慕别人的活跃,一边赞赏别人的恒心。虽然知道自己踮起脚尖也难企及动态常客的项背,但是有人关注即为鼓励,索性也走到前排,写点文字。
有心要写,认真的态度是不能少的。先命题,有的放矢,才能言之有物;再选材,选材是从读过的书里,选择排比,以求呼应命题;然后,是煞有介事的润色,其实是考笔力的。我是每篇动态都打草稿,这样做,方便一再修改:填补材料,或者删除段落,力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句通顺,用词恰当。大多数动态都是在睡前打在手机上的,然而,有时候需要翻看床头的书,哗哗的翻书声音是很容易引起妻子不愉快的。更有一不小心,把书堆碰倒了,发出较大的声响,那一刻的我,犹如失手打碎了花瓶的孩子,老老实实坐着,一动不动,无奈的静候着妻子发落。侵扰了人家睡眠,当然罪无可恕,挨几句“训斥”是免不了的,比如:“读书的时候这么用功,清北也毕业了。”出了差错,听几句闲言碎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儿。卧室待不下了,悄悄地抱着书、纸、笔,躲到客厅里,笔记手写,真有当年读书应考时勤奋和努力的气势了。
读书是个渐进过程,想来大家都有同感。以前迷恋小说诗词散文,现在只读史书。
持特定史观的历史大家众口一词,说二十四史是为帝王做家谱。做“千古之绝唱”《史记》的司马迁,他是敢于忤逆汉武帝的,且《史记》不仅有帝王纪,还有世家,日者,刺客列传,所以读史还是本着认识历史态度去读就好,至于鉴古知今,那是身处庙堂之人的事儿。再换个角度看,史书不记叙为政施政者的事迹,还能记叙武大郎买了郓哥二斤梨,隔壁阿二偷了张三家一只鸡,中举的范进捡到了胭脂的绣花鞋?
读史有何意义?对我来说,就是想知道祖先经历了什么,想知道他们的成就得失,想知道他们的丰功伟绩:霍去病击匈奴封狼居胥,路博德伐南越开辟九郡,窦宪斩胡酋勒銘燕然山,班超愤投笔威震西域……如果先辈这些开疆扩土,保家卫国的事迹不书于竹帛,彪炳史册,让它淹没于历史长河中吗?
我读玄奘《大唐西域记》同时,也读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当唐帝国强盛时,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唐三藏才能远走万里,取经护法,成就一番伟业。进入民初,国势衰弱,英属印度官兵都能自由进出中国境内,协同斯坦因盗国宝,窃文物,搞测量,探资源,辟交通。如果斯坦因不把三次由印度进入西藏青海甘肃的经历写成考察报告,以专著发表,我们不会知道大英博物馆里珍藏的中国文书,简牍,唐卡,壁画,是来自中国的,也不会知道楼兰古国曾经的辉煌,敦煌壁画的瑰丽,尼雅遗址的存在。斯坦因来中国探险,是走的玄奘由印度回国的路线,是精心策划的,沿途的文物古迹正如《大唐西域记》中所述一致。斯坦因是里希霍芬的学生,是对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研究的考古学家,他竟然熟知唐代的高仙芝征服塔里木,并且了解当时的进兵路线。
瑞典的斯文赫定,他是发现并命名丝绸之路的人;法国人伯希和,他是西方中国学(汉学)
的祖师爷,其成就之大,影响之广,在当时欧洲日本学者中都有崇高的地位 。如果不读历史,这些关于中国考古的人和事迹,是无从知晓的 ,我们也不会知道师爷蒋孝琬、道士王原箓、古董商卢芹斋,我们还会活在天圆地方的中央大国的冥想里。研究中国人精神的专著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这是让中国人在精神方面反省的著作。首先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农业的是位美国农学教授,来金陵大学执教的卜凯。他的著作《中国土地利用》,是通过实地考察,科学论证,来为施政者作参考的。卜凯带领团队考察了中国二十二个省,一百六十八个地区,三万八千二百五十六个农家,历时三年(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五年),始告完成。可惜研究调查成果未及推广,抗日战争爆发。
因为有这些外国人专著,才使得我们后人了解中国正史以外,在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这样的对比叙述,只是说明愚昧无知的可怕,科学知识的重要。
这是我自己读书的时候,产生的想法,既不系统,也不完整,同时也深深地遗憾,为自己不能通读法文或英文版的上诉诸人的原著。对国内学者的译著唯恐掺于译者自己的史观,随意删节,而不能知道原著者的本来意旨。
以上文字,是拉杂言之,归根究底,人,必须读书学习。如果非要给读书学习一个冠冕响亮的理由,在我看来,读书学习无非是身为父母托举孩子向上的基石。
...展开全文
中国文化研究(附索引)(六册全)
¥1800.00 九品
2024-01-16
2 34 126
367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