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偶得# 蹭个热度,聊聊《繁花》,这电视剧最近很热,身边人很多在看,在讨论。剧集本身精彩与否,观众自有评价。不过电视剧和金宇澄的小说几乎没关系,甚至也和上海没啥关系,它就是王家卫的《繁花》,是他的想象他的世界,沪语对白、黄河路都是承载他光影世界的外壳。

小说两条线,讲了几个人物的少年和中年,前一条线完全没有体现,这也能理解,都不是过审与否的问题,那个年代根本就是禁拍。但是成长的背景没有了,小说中很多细致的心绪没有了,人物就单薄了。最后拍成了九十年代的商战片,滤镜加得再多,制作再精美,也就不过如此吧。或者说电视剧和小说根本就是不同的东西,别扯到一起说了,比起很多烂片,这至少是一部认真的作品。

编剧秦雯也是《我的前半身》的编剧,她笔下男主类似,靳东胡歌都很帅,事业也风生水起,还很有女人缘,但女人也总会离开他,他们自己也迷惑于朱砂痣和白饭粒,我猜测编剧很喜欢张爱玲。秦雯的先生王光利,拍过《横竖横》,也是沪语对白,这部电影真是描摹市井惟妙惟肖酣畅淋漓,王光利同时是《繁花》的执行导演,所以我猜不少你看到的上海味道,很可能要归功于王光利。

还有一点由剧集引发的感想,家里人用手机追剧时我看不到,用电视时我偶尔瞟一眼,正巧看了两段:第一个是阿宝接到第一张订单,去外贸大楼拿批文申请,率吃闭门羹,借帮找到邮票初识汪小姐;第二是93年年底汪小姐单枪匹马去深圳找流水线,宝总在上海落寞跨年吃热气羊肉。觉得这两段蛮有意思,去年政府出台了一百多条支持民营经济,未必懂宏观经济的编剧和导演更明白了关键所在:那就是政府手短一点,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比如治安,一个地方如果总被飞车抢包,即便有商机,去的人也会减少或者需要成群结队,增加交易成本;劳动密集型的工厂,管好消防、劳工权益,是真的监管,而不是寻租。有人守夜,民众的创造力、勤奋、对财富的渴望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了。
2.6万人阅读
5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3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