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己所欲和己所不欲
柏杨先生的遗孀去年在台表示柏杨遗作《丑陋的中国人》将不再继续印刷发行,这意味着短期内该书将绝版。不论她表达的是什么心态和情态,这本书本身在中国人当中的影响是已经扎了根的,特别是当初柏杨因其犀利的语言被抬高到当代鲁迅的高度时赢得的赞誉,今日再也找不出可以同日而语者。
我倒不是认为非要拔高或贬低一个人的著述看待一个人的成就。既然可以写出批判性的文字,自然可以是深思熟虑过的。何况当时国民自我批判热的兴起也不止于中国。光是日本和德国就有同名书籍面试,且《丑陋的日本人》销量还不小。除此之外,受到政Zhi环境影响的书籍实在不少,台那边李敖还为此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我反倒是觉得懂得自我嘲讽或批判的国家和民族更值得称赞。我记得在九十年代除了国家和民族主题外,像北京人批判》和《上海批判》这类地方及地方人批判的著作也不在少数,尽管今天乏人问及,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却是个热烈讨论的话题。甚至时至今日还留有后遗症。比如国人对温州人的印象很多停留在当年武林门码头烧皮鞋和被假借黄鹤小姨子之名卖鞋子的非温州人印象里,即使是真实的温州人的一面,生活在温州以外的外地人也仅仅是了解在时间差以外,比如早就过时了的“温州炒房团”和其他也已过时的温州资本炒作团”(比如炒大蒜的、炒股票的等等)。反倒是真正生活在温州的那批新温州人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温州人”和“批判温州人”。当然,其他如“河南人偷井盖”、“江西老表天价彩礼”等都只是九牛一毛或片知片解,甚至很多人是拿孤寡之闻作管中窥豹,虽不一定是井蛙之见,也至少是局限于二手以上信息解构。如今哪怕一手信息都是“想让你知道”的信息,何况乎倒腾了几手的信息呢?
当然,我还是希望舆论自由下的脑袋清醒。而且是全民清醒,每个人在信息茧房中觉醒,方是我认为的自由和民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方好言之凿凿,不然再多的话语权拿到手也显得呱噪。真相这东西,无非是取了哪一面作为陈词,而我们总拿它当作绝对的真理。殊不知陈词或也可谓之滥调。
我对丑陋之中国人的理解,多在于内省和自我提升,而更多敏感的国人自当以偏解文化自信而抵触丑陋一词。过多好的宣传难免显得粉饰太平,没有丑陋的一面略显失真,这天下大白的道理到了各自领地和各自的手里就是“只要那个丑陋不是方就好”,殊不知这方为滑天下之大稽。以陋化美方才是应取之道。毛言“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是针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切不可望文生义,更不可“寻摘择句”而“曲解其意”。己所不欲者施加于人和己所不欲旁观于人,并无太多区别。己所欲者,取诸于人和己所欲者,不予人,亦无大差。前几日,看“退票哥”谈反腐纪录片里国足贿赂的感慨,一句“觉得对不起这些年的热情”真是“陋”与“美”的对抗,真是被强加的“不予”和希望的“欲”之矛盾,而他们这对矛盾又不出自一人,难以协调,我想这当中就出了比例的问题,事故“丑陋”大过“美善”呢还是反之?设想再小一点,看看自己的身边呢?是勾心斗角多于团结友爱还是反之?设想再大一点,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善?我想,无法自然之下,归之于因的果,还是回归到人本身中。于不同场景中得不同归因,就好像我们常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殊言同归。国人之陋,在美。见的陋,方见的美。这对矛盾的存在就是“没有矛盾就没有伤害”,就是“没有对比就没有存在”。重要的是承认劣根的存在,导善疏恶,福厄相报。己所欲,为善为恶,己所不欲,为善亦为恶。斯是同归于尽,方得始终。
柏杨先生的遗孀去年在台表示柏杨遗作《丑陋的中国人》将不再继续印刷发行,这意味着短期内该书将绝版。不论她表达的是什么心态和情态,这本书本身在中国人当中的影响是已经扎了根的,特别是当初柏杨因其犀利的语言被抬高到当代鲁迅的高度时赢得的赞誉,今日再也找不出可以同日而语者。
我倒不是认为非要拔高或贬低一个人的著述看待一个人的成就。既然可以写出批判性的文字,自然可以是深思熟虑过的。何况当时国民自我批判热的兴起也不止于中国。光是日本和德国就有同名书籍面试,且《丑陋的日本人》销量还不小。除此之外,受到政Zhi环境影响的书籍实在不少,台那边李敖还为此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我反倒是觉得懂得自我嘲讽或批判的国家和民族更值得称赞。我记得在九十年代除了国家和民族主题外,像北京人批判》和《上海批判》这类地方及地方人批判的著作也不在少数,尽管今天乏人问及,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却是个热烈讨论的话题。甚至时至今日还留有后遗症。比如国人对温州人的印象很多停留在当年武林门码头烧皮鞋和被假借黄鹤小姨子之名卖鞋子的非温州人印象里,即使是真实的温州人的一面,生活在温州以外的外地人也仅仅是了解在时间差以外,比如早就过时了的“温州炒房团”和其他也已过时的温州资本炒作团”(比如炒大蒜的、炒股票的等等)。反倒是真正生活在温州的那批新温州人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温州人”和“批判温州人”。当然,其他如“河南人偷井盖”、“江西老表天价彩礼”等都只是九牛一毛或片知片解,甚至很多人是拿孤寡之闻作管中窥豹,虽不一定是井蛙之见,也至少是局限于二手以上信息解构。如今哪怕一手信息都是“想让你知道”的信息,何况乎倒腾了几手的信息呢?
当然,我还是希望舆论自由下的脑袋清醒。而且是全民清醒,每个人在信息茧房中觉醒,方是我认为的自由和民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方好言之凿凿,不然再多的话语权拿到手也显得呱噪。真相这东西,无非是取了哪一面作为陈词,而我们总拿它当作绝对的真理。殊不知陈词或也可谓之滥调。
我对丑陋之中国人的理解,多在于内省和自我提升,而更多敏感的国人自当以偏解文化自信而抵触丑陋一词。过多好的宣传难免显得粉饰太平,没有丑陋的一面略显失真,这天下大白的道理到了各自领地和各自的手里就是“只要那个丑陋不是方就好”,殊不知这方为滑天下之大稽。以陋化美方才是应取之道。毛言“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是针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切不可望文生义,更不可“寻摘择句”而“曲解其意”。己所不欲者施加于人和己所不欲旁观于人,并无太多区别。己所欲者,取诸于人和己所欲者,不予人,亦无大差。前几日,看“退票哥”谈反腐纪录片里国足贿赂的感慨,一句“觉得对不起这些年的热情”真是“陋”与“美”的对抗,真是被强加的“不予”和希望的“欲”之矛盾,而他们这对矛盾又不出自一人,难以协调,我想这当中就出了比例的问题,事故“丑陋”大过“美善”呢还是反之?设想再小一点,看看自己的身边呢?是勾心斗角多于团结友爱还是反之?设想再大一点,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善?我想,无法自然之下,归之于因的果,还是回归到人本身中。于不同场景中得不同归因,就好像我们常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殊言同归。国人之陋,在美。见的陋,方见的美。这对矛盾的存在就是“没有矛盾就没有伤害”,就是“没有对比就没有存在”。重要的是承认劣根的存在,导善疏恶,福厄相报。己所欲,为善为恶,己所不欲,为善亦为恶。斯是同归于尽,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