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动态
@晴耕雨读堂:
#开卷有益#
【夜读】咬文嚼字编辑部:啊?“多巴胺”的“胺”不读ān?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下)
九、误称“支原体”为病毒
2023年秋冬,支原体肺炎高发,其症状主要是发热和咳嗽。不少人因为支原体引起肺炎而称之为“支原体病毒”。其实,“支原体”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病菌,而是微生物的一种,它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呈不规则球形或丝状,共生、腐生或寄生生活,寄生型支原体能引起动植物病害和人类疾病。病毒是比病菌更小的病原体,多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能在特定的寄主细胞中复制繁殖。很多病毒可以致病,如“新冠肺炎”就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
十、误把“土耳其”当成阿拉伯国家
2023年巴以冲突升级,有媒体在相关报道中,误将土耳其归入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有相似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一般指国民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阿拉伯民族以通用语为阿拉伯语而得名。土耳其绝大多数国民是土耳其人,以土耳其语为通用语。土耳其不属于阿拉伯国家。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告诉记者,他们自2006年起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已有18年历史。这个评选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广泛关注,激发国人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意识,提高社会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从2023年的情况来看,语文差错呈现分布广的趋势。有读音差错,如把“多巴胺”的 “胺”的读音àn误读为ān,把“卡脖子”的“卡”的读音qiǎ误读为kǎ。有用字差错,如把“账号”的“账”误为“帐”,把 “蹿红”的“蹿”误为“窜”。有用词差错,如把“下军令”误为“下军令状”。有文化常识差错,如让岳飞自称“鹏举”。有百科知识差错,如把“白堤”说成白居易修建的,把“土耳其”误成阿拉伯国家等等。
在“制造”语文差错方面,短视频“贡献”不小。黄安靖表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短视频成为语文差错的一个新的泛滥区。短视频的差错大都很“低级”,如把“物业”误成“午业”、“给钱”误成“给前”、“价格”误成“架格”、“茶杯”误成“插被”、“朋友”误成“彭友”、“喝水”误成“和谁”、“读书”误成“毒素”等等。此类差错的大量出现,主要与视频制作者态度粗疏、缺乏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敬畏意识有关。另外,也与播出平台缺乏监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把关机制有关。平台有责任,并且应负主责。短视频差错泛滥成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应引起各界高度重视。
此外还有一些热点词汇未进入“十大差错”榜单,却也应该引起重视。比如“问苍茫”是有语病的。有人认为,热播电视剧《问苍茫》的剧名有语病。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长沙》 “问苍茫大地”,“大地”可以“问”。把“大地”省略,让“苍茫”成为“问”的对象;“苍茫”是形容词,指旷远迷茫,不能成为“问”的对象。也许类似用法古代时有出现,但在现代汉语中,属于搭配不当。
又如日本排放的是 “核废水”还是“核污水”?日本强行将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海。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日方竟称其排放的是“核废水”。“核污水”与“核废水”有本质不同。“核污水”指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物质。“核废水”则指核电站在正常运行中产生的废水。由于地震造成核电站损坏,日本排到大海的水,直接接触了核反应堆芯内的核燃料及核反应物,是“核污水”而非“核废水”。一些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也把“核污水”误成了“核废水”。 ...展开全文
九、误称“支原体”为病毒
2023年秋冬,支原体肺炎高发,其症状主要是发热和咳嗽。不少人因为支原体引起肺炎而称之为“支原体病毒”。其实,“支原体”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病菌,而是微生物的一种,它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呈不规则球形或丝状,共生、腐生或寄生生活,寄生型支原体能引起动植物病害和人类疾病。病毒是比病菌更小的病原体,多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能在特定的寄主细胞中复制繁殖。很多病毒可以致病,如“新冠肺炎”就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
十、误把“土耳其”当成阿拉伯国家
2023年巴以冲突升级,有媒体在相关报道中,误将土耳其归入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有相似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一般指国民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阿拉伯民族以通用语为阿拉伯语而得名。土耳其绝大多数国民是土耳其人,以土耳其语为通用语。土耳其不属于阿拉伯国家。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告诉记者,他们自2006年起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已有18年历史。这个评选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广泛关注,激发国人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意识,提高社会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从2023年的情况来看,语文差错呈现分布广的趋势。有读音差错,如把“多巴胺”的 “胺”的读音àn误读为ān,把“卡脖子”的“卡”的读音qiǎ误读为kǎ。有用字差错,如把“账号”的“账”误为“帐”,把 “蹿红”的“蹿”误为“窜”。有用词差错,如把“下军令”误为“下军令状”。有文化常识差错,如让岳飞自称“鹏举”。有百科知识差错,如把“白堤”说成白居易修建的,把“土耳其”误成阿拉伯国家等等。
在“制造”语文差错方面,短视频“贡献”不小。黄安靖表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短视频成为语文差错的一个新的泛滥区。短视频的差错大都很“低级”,如把“物业”误成“午业”、“给钱”误成“给前”、“价格”误成“架格”、“茶杯”误成“插被”、“朋友”误成“彭友”、“喝水”误成“和谁”、“读书”误成“毒素”等等。此类差错的大量出现,主要与视频制作者态度粗疏、缺乏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敬畏意识有关。另外,也与播出平台缺乏监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把关机制有关。平台有责任,并且应负主责。短视频差错泛滥成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应引起各界高度重视。
此外还有一些热点词汇未进入“十大差错”榜单,却也应该引起重视。比如“问苍茫”是有语病的。有人认为,热播电视剧《问苍茫》的剧名有语病。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长沙》 “问苍茫大地”,“大地”可以“问”。把“大地”省略,让“苍茫”成为“问”的对象;“苍茫”是形容词,指旷远迷茫,不能成为“问”的对象。也许类似用法古代时有出现,但在现代汉语中,属于搭配不当。
又如日本排放的是 “核废水”还是“核污水”?日本强行将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海。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日方竟称其排放的是“核废水”。“核污水”与“核废水”有本质不同。“核污水”指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物质。“核废水”则指核电站在正常运行中产生的废水。由于地震造成核电站损坏,日本排到大海的水,直接接触了核反应堆芯内的核燃料及核反应物,是“核污水”而非“核废水”。一些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也把“核污水”误成了“核废水”。 ...展开全文
【经典工具书】《实用辨字词典》精装本,1993年一版一印
¥75.00 八品
2024-01-03
1 评论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