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遇见# 告别已经预演过两次了。
第一次临出发前,嫂子打电话给母亲,劝她和父亲再在我这里住一段时间,毕竟未来一周都在下雨,回去了也不能做什么,加上我在旁边应和,母亲答应再住几天。
第二次是一周后,我们已经出发到了苏州北站,还有二十分钟就准备上车,我却发现来错了站,本该去苏州站的,再去已经来不及了,只好退票。
回去的路上,我非常自责。母亲拍拍我的肩,笑道:“你是想再留我们住几天,是啵?”
见父母丝毫没有责怪我的意思,我尝试着问:“要不住到月末再走?” 母亲说:“住得越长越走不了啊。” 我回:“那就不走嘛。” 母亲笑笑:“走还是要走的啊,家里我也放心不下呢。”
母亲忽然问:“我们在这里住这么久,电费、水费抵得上你一个人用好几个月的吧?”
我愣了一下,忙说:“那都是小钱,不要在意。” 母亲叹道:“在城里住睁开眼就要花钱,买菜要钱、烧水要钱、坐车要钱…… 一年下来辛辛苦苦,攒点钱不容易的。” 我说:“我还年轻呢,挣钱不难的。”
母亲看看父亲,又看看我:“你爸这个病,不晓得用了你多少钱。你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我说:“爸爸身体健康最重要。等过完年你们再来。” 父亲痛快地回:“好!”
母亲点头道:“就看你爸到时候的身体情况了。过年前,他差一点没有挺过来。” 停顿了片刻,她接着说:“不过也没有遗憾了。我们毕竟都来过你这里了。你百事都好,我们也都看到了。”
遗憾。我咂摸着这个词。对父母,我有没有遗憾呢?仔细想想,是有的,那就是时间不够。他们老了,还会越来越老,走在他们身边,我经常涌起怅痛之情。
我们能在一起的时间,是如此不足。我能做的是尽量地捕捉有关他们的细节,拍下来,录下来,记下来。但是有一天他们不在这个世界了,我留下的这些有何用?这让我害怕。
要趁着现在,慢慢地学会告别,不是吗?他们只能陪我走一段,接下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就像我们日常散步,常常走着走着,回头看父母,他们落后许多,而我健步如飞时,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尽力地跟上来,埋怨自己拖了我的后腿。被他们 “拖” 着,何其有幸,又何其害怕,怕的是未来回头,无人可等。
匆匆,太匆匆,还是到了要说分别的时候。离开的前一天,我拿出笔和本子,请父母在纸上留下他们的笔迹。
母亲笑问:“我们写字太丑咯,写它做什么?” 我说:“你们就写嘛,我就想留下来作纪念。”
父亲念过小学,会写一些字;母亲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只念过扫盲班,不过自己的名字还是会写的。他们像小学生一样,乖乖地坐在一起,笨拙地拿笔在本子上写自己的名字。
我又提议他们各自写下 “父亲”“母亲” 两个词,他们一笔一画地写下来。写好后,父亲说:“你也来写嘛。”我又在 “父亲”“母亲” 下面写了 “孩子” 一词。
这些年我写了很多关于父母亲的文字,每一次回到老家,我都要记录与他们相处的日常。而现在他们终于坐在我的家中,也留下了他们的字迹。这算是满足了我的一点私心。
最后,我请父亲写下 “慢慢告别” 四个字,父亲写完后,感慨道:“我会好好的,下次再来。你也要好好的,等我们过来。”
回武穴的高铁是下午两点多出发。当天上午十一点,母亲就开始做午饭,其他菜都端上桌了,唯獨一盘土豆炒肉片还放在灶台边。
我本来要端走的,母亲拦住说:“这个留着你晚上吃。” 我说好。母亲又说:“猪油我熬好了,在冰箱里。平时下面条你放点,会很香的。” 我又说好。
母亲接着想说点什么,看看我,扭头去洗锅,声音小小地说:“你快去吃,菜要冷了。” 我没敢看母亲,说了一声好,转身出去来到客厅,见父亲正在费力地穿裤子,我上前帮他。
父亲说:“你买的这条裤子很暖和。” 我回:“那就好啊。” 父亲又说:“你买的鞋子也暖和。” 我又回:“春天要来咯,你莫感冒了。” 父亲说:“要得要得,我争取不感冒。”
为了方便送父母上车,我特意买了同一班次的车票,只不过我要到下一站无锡站下。坐地铁,到苏州火车站,这是我每天上班的路线。
母亲搀扶着父亲在前面走,我推着行李箱跟在后面。看着候车厅的人群,母亲惊讶地问:“每天都这么多人吗?” 我点头说是。
父亲接着问:“你平时上班就是这样赶来赶去的?” 我又点头说是。他们一时间没有说话,我忙说:“这太正常了,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的。”
母亲看着那些排队的人,回头跟父亲说:“咱们第一次坐火车,庆儿那时候才多大?” 父亲说:“五六岁。”
母亲 “嗯” 了一声,双手比画了一下:“就那么大,睡在我们腿上……”说着又看向我:“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么大了。真是不敢细想。”父亲点头:“是啊,不敢想。”
很快就轮到我们排队出发了。送父母上了车,大行李箱也在车头放好了,还来不及下去,车子就开动了。也好,能多陪他们一程。
短
第一次临出发前,嫂子打电话给母亲,劝她和父亲再在我这里住一段时间,毕竟未来一周都在下雨,回去了也不能做什么,加上我在旁边应和,母亲答应再住几天。
第二次是一周后,我们已经出发到了苏州北站,还有二十分钟就准备上车,我却发现来错了站,本该去苏州站的,再去已经来不及了,只好退票。
回去的路上,我非常自责。母亲拍拍我的肩,笑道:“你是想再留我们住几天,是啵?”
见父母丝毫没有责怪我的意思,我尝试着问:“要不住到月末再走?” 母亲说:“住得越长越走不了啊。” 我回:“那就不走嘛。” 母亲笑笑:“走还是要走的啊,家里我也放心不下呢。”
母亲忽然问:“我们在这里住这么久,电费、水费抵得上你一个人用好几个月的吧?”
我愣了一下,忙说:“那都是小钱,不要在意。” 母亲叹道:“在城里住睁开眼就要花钱,买菜要钱、烧水要钱、坐车要钱…… 一年下来辛辛苦苦,攒点钱不容易的。” 我说:“我还年轻呢,挣钱不难的。”
母亲看看父亲,又看看我:“你爸这个病,不晓得用了你多少钱。你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我说:“爸爸身体健康最重要。等过完年你们再来。” 父亲痛快地回:“好!”
母亲点头道:“就看你爸到时候的身体情况了。过年前,他差一点没有挺过来。” 停顿了片刻,她接着说:“不过也没有遗憾了。我们毕竟都来过你这里了。你百事都好,我们也都看到了。”
遗憾。我咂摸着这个词。对父母,我有没有遗憾呢?仔细想想,是有的,那就是时间不够。他们老了,还会越来越老,走在他们身边,我经常涌起怅痛之情。
我们能在一起的时间,是如此不足。我能做的是尽量地捕捉有关他们的细节,拍下来,录下来,记下来。但是有一天他们不在这个世界了,我留下的这些有何用?这让我害怕。
要趁着现在,慢慢地学会告别,不是吗?他们只能陪我走一段,接下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就像我们日常散步,常常走着走着,回头看父母,他们落后许多,而我健步如飞时,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尽力地跟上来,埋怨自己拖了我的后腿。被他们 “拖” 着,何其有幸,又何其害怕,怕的是未来回头,无人可等。
匆匆,太匆匆,还是到了要说分别的时候。离开的前一天,我拿出笔和本子,请父母在纸上留下他们的笔迹。
母亲笑问:“我们写字太丑咯,写它做什么?” 我说:“你们就写嘛,我就想留下来作纪念。”
父亲念过小学,会写一些字;母亲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只念过扫盲班,不过自己的名字还是会写的。他们像小学生一样,乖乖地坐在一起,笨拙地拿笔在本子上写自己的名字。
我又提议他们各自写下 “父亲”“母亲” 两个词,他们一笔一画地写下来。写好后,父亲说:“你也来写嘛。”我又在 “父亲”“母亲” 下面写了 “孩子” 一词。
这些年我写了很多关于父母亲的文字,每一次回到老家,我都要记录与他们相处的日常。而现在他们终于坐在我的家中,也留下了他们的字迹。这算是满足了我的一点私心。
最后,我请父亲写下 “慢慢告别” 四个字,父亲写完后,感慨道:“我会好好的,下次再来。你也要好好的,等我们过来。”
回武穴的高铁是下午两点多出发。当天上午十一点,母亲就开始做午饭,其他菜都端上桌了,唯獨一盘土豆炒肉片还放在灶台边。
我本来要端走的,母亲拦住说:“这个留着你晚上吃。” 我说好。母亲又说:“猪油我熬好了,在冰箱里。平时下面条你放点,会很香的。” 我又说好。
母亲接着想说点什么,看看我,扭头去洗锅,声音小小地说:“你快去吃,菜要冷了。” 我没敢看母亲,说了一声好,转身出去来到客厅,见父亲正在费力地穿裤子,我上前帮他。
父亲说:“你买的这条裤子很暖和。” 我回:“那就好啊。” 父亲又说:“你买的鞋子也暖和。” 我又回:“春天要来咯,你莫感冒了。” 父亲说:“要得要得,我争取不感冒。”
为了方便送父母上车,我特意买了同一班次的车票,只不过我要到下一站无锡站下。坐地铁,到苏州火车站,这是我每天上班的路线。
母亲搀扶着父亲在前面走,我推着行李箱跟在后面。看着候车厅的人群,母亲惊讶地问:“每天都这么多人吗?” 我点头说是。
父亲接着问:“你平时上班就是这样赶来赶去的?” 我又点头说是。他们一时间没有说话,我忙说:“这太正常了,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的。”
母亲看着那些排队的人,回头跟父亲说:“咱们第一次坐火车,庆儿那时候才多大?” 父亲说:“五六岁。”
母亲 “嗯” 了一声,双手比画了一下:“就那么大,睡在我们腿上……”说着又看向我:“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么大了。真是不敢细想。”父亲点头:“是啊,不敢想。”
很快就轮到我们排队出发了。送父母上了车,大行李箱也在车头放好了,还来不及下去,车子就开动了。也好,能多陪他们一程。
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