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Ⅰ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信任感
——“走一步看一步”的智慧
美剧《少年谢尔顿》中,小主角谢尔顿是个高智商的“傻”孩子,但他的双胞胎妹妹则恰恰相反,虽然在智力上略显平庸,情商却出奇的高,能敏锐地“阅读”其他人的肢体语言,察觉微妙的信息。
坐在电视机前智商情商都不高的我,觉得非常有趣。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没有电视剧塑造的那么极端,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能游刃有余的领域。
比如我在构建亲密关系中从来都没费过脑子,随意发挥也能“手到擒来”。
我从没觉得自己有多特别。直到我发现周围很多人都“不会”构建亲密关系。
当这些朋友和我聊天时,我发现他们会对一段关系的未来做很多设想,比如“对方可信么?他(她)会不会欺骗我?”“对方可靠么,我靠得住他(她)么?”“我可以做家务,但会不会养成队友好吃懒做的习惯?他(她)会不会习惯性剥削我?”“我现在全心投入,但对方会和我一样投入么?”“我们能走到最后么?”
这些顾虑从来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在家里有时间有心情就多干点家务,不舒服或者心情不好就跟队友提前打声招呼。至于未来能不能跟队友白头偕老,从来没出现在我脑海里,也没成为过令我焦虑的问题。
但是等我求职时,事情就不一样了。
我的大脑积极参与这件事。比如“这份工作能有好的发展么?”“小公司会不会人际关系很复杂?”“大公司会不会结构僵化没有晋升空间?”“这份工作会不会太不稳定了?”“我能胜任么?”好似有一万个需要我的“大脑”去解决的事。
这时候“情场”游刃有余的我变得畏首畏尾了,恨不得要拿个本子把各个选择未来50年发展的各种可能性都写下来然后认真对比才能压下我的焦虑。
好在我一直能留出一部分的“我”去观察自己。
求职时焦虑构想未来的自己,和我那些构建亲密关系时焦虑构想未来的朋友如出一辙。
每一个人要么天生擅长某事,要么就是童年经历塑造了他擅长某事。成年之后,不论愿意与否,都得用这具好似已经定型了身体去应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于是有些人在职场上杀伐果断,另一些人则在亲密关系中春风得意。
但这都不是完整的人生呀。
我其实也可以在事业发展上有着在经营亲密关系时的那种自信和信手拈来呀。
我的朋友们也有权利享受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生活呀。
也许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自己在擅长的领域是怎么表现的,并开始模仿那个自己。
我在求职的时候,我先生时不时就会温柔地安抚一下我说:“没关系,试一试就知道。”每当这时,我就想这怎么能随便试呢,一试就是几个月,不合适多耽误我发展。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和一个人谈恋爱不也是从试试开始的么?为什么我从来没焦虑过,试试会浪费我的青春,影响我爱情的发展呢。
有了这样的对比,就不难看出,客观事实不会令我们焦虑,主观事实才会。
当我们不擅长处理什么的时候,焦虑随之而来,我们就只能剥削自己的大脑,希望它能给出全面透彻的分析,来安抚自己这颗不安的心。
武志红老师在他的著作中写到“要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信心,相信自己多数情况下都能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比如我在亲密关系方面,也许是因为我是双子座,天性爱与人沟通,也许是因为我成长在一个有爱的原生家庭,总之成年的我,对自己能经营好亲密关系有一定的信心。就是这种信心,解放了我的大脑,毕竟相信自己能解决任何事情,还需要个P设想和计划,放马来吧!
但是职业发展是我不熟悉的领域,我不自信自己能解决发生在这个领域的各种事件。
于是我的大脑要高速旋转,用他那十分有限的数据库和不是很宽阔的价值观为我提供指引,也许顺带还窄化了我的职业选择,把职业发展禁锢在自己的平庸有限的想象之内。
“看见即疗愈。”
很遗憾,观察到这些并没有立刻给我带来职业发展方面的基本自信。
但它提醒我,尝试一下也没什么不好,走一步看一步,有些信息藏在以后的路中,可以慢慢发现,也完全来得及。
因为不论是亲密关系还是职业发展,什么时候转向都不晚。
——“走一步看一步”的智慧
美剧《少年谢尔顿》中,小主角谢尔顿是个高智商的“傻”孩子,但他的双胞胎妹妹则恰恰相反,虽然在智力上略显平庸,情商却出奇的高,能敏锐地“阅读”其他人的肢体语言,察觉微妙的信息。
坐在电视机前智商情商都不高的我,觉得非常有趣。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没有电视剧塑造的那么极端,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能游刃有余的领域。
比如我在构建亲密关系中从来都没费过脑子,随意发挥也能“手到擒来”。
我从没觉得自己有多特别。直到我发现周围很多人都“不会”构建亲密关系。
当这些朋友和我聊天时,我发现他们会对一段关系的未来做很多设想,比如“对方可信么?他(她)会不会欺骗我?”“对方可靠么,我靠得住他(她)么?”“我可以做家务,但会不会养成队友好吃懒做的习惯?他(她)会不会习惯性剥削我?”“我现在全心投入,但对方会和我一样投入么?”“我们能走到最后么?”
这些顾虑从来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在家里有时间有心情就多干点家务,不舒服或者心情不好就跟队友提前打声招呼。至于未来能不能跟队友白头偕老,从来没出现在我脑海里,也没成为过令我焦虑的问题。
但是等我求职时,事情就不一样了。
我的大脑积极参与这件事。比如“这份工作能有好的发展么?”“小公司会不会人际关系很复杂?”“大公司会不会结构僵化没有晋升空间?”“这份工作会不会太不稳定了?”“我能胜任么?”好似有一万个需要我的“大脑”去解决的事。
这时候“情场”游刃有余的我变得畏首畏尾了,恨不得要拿个本子把各个选择未来50年发展的各种可能性都写下来然后认真对比才能压下我的焦虑。
好在我一直能留出一部分的“我”去观察自己。
求职时焦虑构想未来的自己,和我那些构建亲密关系时焦虑构想未来的朋友如出一辙。
每一个人要么天生擅长某事,要么就是童年经历塑造了他擅长某事。成年之后,不论愿意与否,都得用这具好似已经定型了身体去应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于是有些人在职场上杀伐果断,另一些人则在亲密关系中春风得意。
但这都不是完整的人生呀。
我其实也可以在事业发展上有着在经营亲密关系时的那种自信和信手拈来呀。
我的朋友们也有权利享受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生活呀。
也许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自己在擅长的领域是怎么表现的,并开始模仿那个自己。
我在求职的时候,我先生时不时就会温柔地安抚一下我说:“没关系,试一试就知道。”每当这时,我就想这怎么能随便试呢,一试就是几个月,不合适多耽误我发展。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和一个人谈恋爱不也是从试试开始的么?为什么我从来没焦虑过,试试会浪费我的青春,影响我爱情的发展呢。
有了这样的对比,就不难看出,客观事实不会令我们焦虑,主观事实才会。
当我们不擅长处理什么的时候,焦虑随之而来,我们就只能剥削自己的大脑,希望它能给出全面透彻的分析,来安抚自己这颗不安的心。
武志红老师在他的著作中写到“要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信心,相信自己多数情况下都能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比如我在亲密关系方面,也许是因为我是双子座,天性爱与人沟通,也许是因为我成长在一个有爱的原生家庭,总之成年的我,对自己能经营好亲密关系有一定的信心。就是这种信心,解放了我的大脑,毕竟相信自己能解决任何事情,还需要个P设想和计划,放马来吧!
但是职业发展是我不熟悉的领域,我不自信自己能解决发生在这个领域的各种事件。
于是我的大脑要高速旋转,用他那十分有限的数据库和不是很宽阔的价值观为我提供指引,也许顺带还窄化了我的职业选择,把职业发展禁锢在自己的平庸有限的想象之内。
“看见即疗愈。”
很遗憾,观察到这些并没有立刻给我带来职业发展方面的基本自信。
但它提醒我,尝试一下也没什么不好,走一步看一步,有些信息藏在以后的路中,可以慢慢发现,也完全来得及。
因为不论是亲密关系还是职业发展,什么时候转向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