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二十五史》的故事
自卖书来,一共经手了多少套《二十五史》(中华书局289册),我也记不清楚了,其中印象较深的有三套。
第一套大约是在2005年前后,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在天津旧书市场上凑齐的。先是《史记》十册、《三国志》五册、《梁书》三册、《陈书》二册……这些比较常见的,没用几个月就凑了十多种。后来开始特意寻找《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北史》等,我把缺少的书目抄在记事本上,每个周末去天津都随身携带,到2005年底,除了《宋史》四十册、《清史稿》四十八册,基本上都凑齐了。《宋史》我是一次买了38本,后来又配上了两本,《清史稿》则一直等到明年的秋天,才和一家书店老板预订购得。《清史稿》比较贵,好像是六百多,其它的差不多平均十元一本。这些书大多是七十年代的灰白封皮,带书舌的那种,也有几种八九十年代的绿皮书,品相则参差不齐,在当时,这已经是我的镇店之宝了。这套书后来被青县的一位律师买去了,卖了4500元,那是我卖书以来营业额最高的一天。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认识了不少书店老板,知道谁家里有《二十五史》,很快又凑齐第二套、第三套,由于买多卖少,入不敷出,那一段的生活很拮据。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天津书市遇到一名上大学的东北小伙儿,他表示年底放假想买一套《二十四史》带回家,我们互留了电话,没想到腊月的一天,他真的找到了我。我请他吃了午饭,回家甩下《清史稿》,把241本书打包成三个大纸箱,开着电三轮去邮局。因为年底,邮局取消了普通包裹业务,走挂刷又都超重,我们只好当场拆开,我开车回家再取纸箱,回邮局的路上电三轮没电了,急忙返回家换成电动车赶回去,而他回家的火车也马上到点了,我又骑车把他送到车站,真是焦头烂额的一天!
再后来,我注册了孔夫子旧书网,在上面配书就更加方便了。陆陆续续又凑齐了几套,每凑一套,我都会把其中品相最好的留下,经过一次次地升级,我家中收藏的《二十五史》都是一版一印的九品书,成为我卖书二十年最大的收获。2017年底,由于生活发生了一点变故,我急需用钱,在2018年正月初三,我联系了一个朋友,将那套《二十五史》六千元售出了。当时万念俱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此书插架十年,朝夕相对,时须摩挲翻检,今日鬻之,颇有司空图“亡书久似失良朋”之慨,尤怀李后主“挥泪对宫娥”之恸,书乎,书乎,吾缘尽耶?”困难过去之后,我感觉自己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心力憔悴,再也没有勇气去凑齐一套《二十五史》了。(图片非最后一套)
自卖书来,一共经手了多少套《二十五史》(中华书局289册),我也记不清楚了,其中印象较深的有三套。
第一套大约是在2005年前后,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在天津旧书市场上凑齐的。先是《史记》十册、《三国志》五册、《梁书》三册、《陈书》二册……这些比较常见的,没用几个月就凑了十多种。后来开始特意寻找《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北史》等,我把缺少的书目抄在记事本上,每个周末去天津都随身携带,到2005年底,除了《宋史》四十册、《清史稿》四十八册,基本上都凑齐了。《宋史》我是一次买了38本,后来又配上了两本,《清史稿》则一直等到明年的秋天,才和一家书店老板预订购得。《清史稿》比较贵,好像是六百多,其它的差不多平均十元一本。这些书大多是七十年代的灰白封皮,带书舌的那种,也有几种八九十年代的绿皮书,品相则参差不齐,在当时,这已经是我的镇店之宝了。这套书后来被青县的一位律师买去了,卖了4500元,那是我卖书以来营业额最高的一天。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认识了不少书店老板,知道谁家里有《二十五史》,很快又凑齐第二套、第三套,由于买多卖少,入不敷出,那一段的生活很拮据。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天津书市遇到一名上大学的东北小伙儿,他表示年底放假想买一套《二十四史》带回家,我们互留了电话,没想到腊月的一天,他真的找到了我。我请他吃了午饭,回家甩下《清史稿》,把241本书打包成三个大纸箱,开着电三轮去邮局。因为年底,邮局取消了普通包裹业务,走挂刷又都超重,我们只好当场拆开,我开车回家再取纸箱,回邮局的路上电三轮没电了,急忙返回家换成电动车赶回去,而他回家的火车也马上到点了,我又骑车把他送到车站,真是焦头烂额的一天!
再后来,我注册了孔夫子旧书网,在上面配书就更加方便了。陆陆续续又凑齐了几套,每凑一套,我都会把其中品相最好的留下,经过一次次地升级,我家中收藏的《二十五史》都是一版一印的九品书,成为我卖书二十年最大的收获。2017年底,由于生活发生了一点变故,我急需用钱,在2018年正月初三,我联系了一个朋友,将那套《二十五史》六千元售出了。当时万念俱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此书插架十年,朝夕相对,时须摩挲翻检,今日鬻之,颇有司空图“亡书久似失良朋”之慨,尤怀李后主“挥泪对宫娥”之恸,书乎,书乎,吾缘尽耶?”困难过去之后,我感觉自己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心力憔悴,再也没有勇气去凑齐一套《二十五史》了。(图片非最后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