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与旧书结缘# 【尘封32年的记忆】《孔夫子旧书网》圆了我多年的梦!
“太好了,就是这本杂志!”我认真地比对着,内心显得异常兴奋,还有些激动,竟脱口喊出声来。
面对梦寐以求的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地下了单。
2023年4月10日上午,我在上班间隙,浏览《孔夫子旧书网》时,猛然间两张极为熟悉的图片映入我的眼帘,没错!是《辽宁青年》(半月刊)杂志!那曾是我32年前比较喜爱的文学刊物之一。还有那个刊中页,清晰地登载着我的硬笔书法作品——《中学生园地》,且有署名:张东城(成)河南省项城县职中88级。
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上个世纪。记得那会儿我在项城职业技术高中读书,学校前身是南顿农高,校址在潘窑坡。当年我学的是农学专业,一名88级新生,是随全县中招统考录取来的。
我平素喜爱读书和写钢笔字,课余总是不断地写写画画什么的,试着往报社送过“豆腐块”文字或钢笔书法作品。职业高中《绿茵》文学社社长高鸿昌老师看我写的还行,给了我一个《绿茵》文学社秘书长的职务。并叮嘱我说,咱这个《绿茵》油印校报,以后编辑刻印的工作你就接过来吧,这样的话我也有了脱身的空儿,不再由我一个人刻印文字。
选稿,刻印,发行《绿茵》油印校报一直陪伴我高中毕业。我还曾是项城县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呢,是由付文勇先生签发的。
高中毕业离校前夕,大约也就是在1991年的5月份吧,同学们期盼的高中毕业会考已结束,大家如释重负,坐在教室里或舞文弄墨或聊天,给各自放松一下平日里紧张的心情,随意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只要不影响别人就中。
课堂上不知谁从哪里弄来一份书画征稿启示:《辽宁青年》杂志社面向全国在校生征集“刊中页——《中学生园地》栏目”书法题字,且有稿酬。
稿酬不稿酬的无所谓,重在参与嘛!首先全校个头高挑第一人,篮球打的好的“球星”班长李建伟报名,接着平时会说“大鼓书”,又有口技模仿表演的龚银明表示不会错过这次展示才艺的机会,另外还有我,也过来了。
大家都纷纷拿出美工笔(硬笔钢笔的一种;记得我好像高中三年曾用坏四五支美工笔。),铺开书法用纸便用心开始进行创作。由于过去很多年了,其他的书法题字参与者早已不记得了。
因受对口招录名额的限制,我们毕业的那一届地区教育局仅给学校六个升学指标,使得我与大学无缘。
接下来我和另外一同窗王怀情极为荣幸地被母校留下来教书,很快我俩便完成了由“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换。
秋季开学后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学校给的“农学试验田”里忙碌着,“张老师,张老师,有你的一封电报。”从离试验田不远处的传达室里传来高老师的喊声。
我放下锄头,快步奔向传达室。接过电报,“好样的,东成。”这句既简单又充满暖意的话语,随机让我迫不及待地去电报下方寻找发报人。当看到“发报人:新疆石河子 韩新功”后,我很快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哦哦哦,我的‘中学生园地’书法题字被《辽宁青年》杂志社采用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我记不清楚了,后来是韩新功同学还是贾萌同学(报社、电台的“撰稿达人”)送给了我这期《辽宁青年》(半月刊)杂志。由于我保管不善,这本杂志给不小心弄损坏了,如今只保留有刊中页完好。上边尚有“1991年第20期”的字样,那是家父生前用铅笔写下的一串文字,每每想起或看到时,倍感温馨和思念。
32年过去了,我一直想再重新获得一本一模一样的《辽宁青年》(半月刊)杂志。
它多么像一个遗失在外多年的孩子,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从没放弃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这期《辽宁青年》(半月刊)杂志终于回家了!在科技发达的网络时代,是《孔夫子旧书网》圆了我多年的梦!
(作者/张东成 编辑/萧岚)
“太好了,就是这本杂志!”我认真地比对着,内心显得异常兴奋,还有些激动,竟脱口喊出声来。
面对梦寐以求的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地下了单。
2023年4月10日上午,我在上班间隙,浏览《孔夫子旧书网》时,猛然间两张极为熟悉的图片映入我的眼帘,没错!是《辽宁青年》(半月刊)杂志!那曾是我32年前比较喜爱的文学刊物之一。还有那个刊中页,清晰地登载着我的硬笔书法作品——《中学生园地》,且有署名:张东城(成)河南省项城县职中88级。
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上个世纪。记得那会儿我在项城职业技术高中读书,学校前身是南顿农高,校址在潘窑坡。当年我学的是农学专业,一名88级新生,是随全县中招统考录取来的。
我平素喜爱读书和写钢笔字,课余总是不断地写写画画什么的,试着往报社送过“豆腐块”文字或钢笔书法作品。职业高中《绿茵》文学社社长高鸿昌老师看我写的还行,给了我一个《绿茵》文学社秘书长的职务。并叮嘱我说,咱这个《绿茵》油印校报,以后编辑刻印的工作你就接过来吧,这样的话我也有了脱身的空儿,不再由我一个人刻印文字。
选稿,刻印,发行《绿茵》油印校报一直陪伴我高中毕业。我还曾是项城县文学工作者协会会员呢,是由付文勇先生签发的。
高中毕业离校前夕,大约也就是在1991年的5月份吧,同学们期盼的高中毕业会考已结束,大家如释重负,坐在教室里或舞文弄墨或聊天,给各自放松一下平日里紧张的心情,随意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只要不影响别人就中。
课堂上不知谁从哪里弄来一份书画征稿启示:《辽宁青年》杂志社面向全国在校生征集“刊中页——《中学生园地》栏目”书法题字,且有稿酬。
稿酬不稿酬的无所谓,重在参与嘛!首先全校个头高挑第一人,篮球打的好的“球星”班长李建伟报名,接着平时会说“大鼓书”,又有口技模仿表演的龚银明表示不会错过这次展示才艺的机会,另外还有我,也过来了。
大家都纷纷拿出美工笔(硬笔钢笔的一种;记得我好像高中三年曾用坏四五支美工笔。),铺开书法用纸便用心开始进行创作。由于过去很多年了,其他的书法题字参与者早已不记得了。
因受对口招录名额的限制,我们毕业的那一届地区教育局仅给学校六个升学指标,使得我与大学无缘。
接下来我和另外一同窗王怀情极为荣幸地被母校留下来教书,很快我俩便完成了由“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换。
秋季开学后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学校给的“农学试验田”里忙碌着,“张老师,张老师,有你的一封电报。”从离试验田不远处的传达室里传来高老师的喊声。
我放下锄头,快步奔向传达室。接过电报,“好样的,东成。”这句既简单又充满暖意的话语,随机让我迫不及待地去电报下方寻找发报人。当看到“发报人:新疆石河子 韩新功”后,我很快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哦哦哦,我的‘中学生园地’书法题字被《辽宁青年》杂志社采用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我记不清楚了,后来是韩新功同学还是贾萌同学(报社、电台的“撰稿达人”)送给了我这期《辽宁青年》(半月刊)杂志。由于我保管不善,这本杂志给不小心弄损坏了,如今只保留有刊中页完好。上边尚有“1991年第20期”的字样,那是家父生前用铅笔写下的一串文字,每每想起或看到时,倍感温馨和思念。
32年过去了,我一直想再重新获得一本一模一样的《辽宁青年》(半月刊)杂志。
它多么像一个遗失在外多年的孩子,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从没放弃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这期《辽宁青年》(半月刊)杂志终于回家了!在科技发达的网络时代,是《孔夫子旧书网》圆了我多年的梦!
(作者/张东成 编辑/萧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