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蓝天野# 蓝天野逝世:姜子牙“封神”(四)
他和李立群一样,吃的是和工作人员一样的盒饭,一天他没有胃口,但硬着头皮扒拉着盒饭往嘴里送,他对李立群说,“我这个饭是为别人吃。你不知道,如果我一顿饭不吃,会有多少人来问候我。”
他不愿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给剧组工作人员增添麻烦。一次在剧场彩排,蓝天野突然感觉身体不适,排练被迫取消了。那一天,他情绪低落。蓝天野拒绝将年龄大作为自己在专业上松懈的理由,他为因自己的“不健康”而耽误进展向每一个人道歉。
可万般小心,即使自己再好强,蓝天野还是在巡演首站上海感到了不适。
2015年5月起,《冬之旅》开始在各个城市巡演,首站上海原计划的三场演出的票在一周内售罄,于是又加演两场。演出期间,他已经感觉到不适。最后一晚开演前,蓝天野独自坐在后台休息室,面容疲惫而严肃。蓝天野一向把自己收拾得很体面,但这一天,他发型显得凌乱,出门前无心打理,这让旁人担心。这一天他看着化妆镜里的自己,再次体会到什么叫力不从心。
返京次日,蓝天野生病了。他被送进医院,连续打了多日吊针,医生嘱咐需要休息。
蓝天野第一时间发短信告知了王可然生病之事,虽然他一再表示医生说并无大碍,但仍提醒对方“以防万一”。王可然慌了,生病就是停演,他没有任何B方案。
幸运的是,下一站福州站的演出,蓝天野如约站在了舞台上。之后每周,蓝天野都搭飞机往返北京和演出城市之间。
戏中的情节设定是在冬季,在今年春夏季的巡演中,观众穿着单衣坐在台下看戏,而88岁的蓝天野,需要穿厚重的棉袄、大衣,还要系上围巾,在舞台上聚光灯底下表演。一场戏下来,衬衫湿得能挤出水来。
不想告别的演出
蓝天野工作室的显眼位置,挂着一件《甲子园》所有演职人员签名留念的纪念T恤。2012年《甲子园》共演出26场,票房826万,上座率接近百分之百。几位都超过80岁老人重新站在舞台上,而观众则带着朝圣和告别的心情而来。如今,朱琳已经故去,朱旭2012年脑血栓之后行动不便,那次成了人艺第一代演员在舞台上最后的聚会。
这是一代人的告别,他们也带走了人艺最引以为傲的东西。“他们有对艺术的真诚之心。”熟知那一代人的万方,在《冬之旅》和蓝天野深度合作后,如此由衷表示。
朱琳曾在退休后跟院里领导请求,“我实在太想演戏了,让我在台上转一圈也行啊。”在《甲子园》里,90岁的她得以如愿,她的戏有3分钟。当朱琳坐着轮椅一上台,安静的观众席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剧场,这种干扰正常演出的掌声是不常见的。但在这时刻,观众和演员之间已经达成了默契,他们都明白,这是彼此在剧场的重逢与诀别。绝无仅有,无法再现。
就如1996年,张和平请到69岁的于是之复出,参演话剧《冰糖葫芦》,那时他不能说话已经1年多了,当朱琳带着作为群众演员的于是之走上舞台,全场掌声雷动。这也成为于是之先生在舞台上最后的亮相。
从这点上说,蓝天野又是幸运的。因为身体原因,他不得不早早结束演员生涯,不曾想孱弱的身体在晚年补偿了他,使他能在近90岁时,担纲主演并情绪饱满演满105分钟。万方记得,福州的巡演结束后,在剧场回宾馆的车子上,天野叔叔坐在她身边,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歌。万方没有搭话,只是安静地听着,她心里明白,此刻,天野叔叔心里是满足而敞亮的。
蓝天野17岁第一次上台演戏,是被好友苏民拉去参加学生剧团的活动,演的是《日出》里的黄省三,一个卑微、软弱的银行小职员。
今年他88岁,抵挡住衰老、病痛,依然得以主演的身份站在剧场,他是唯一的一个。很多晚辈向他竖起大拇指,“这是一个奇迹”。对于那些慕名而来的观众而言,与其说是来看蓝天野演戏,不如说是与那个黄金时代再次相会与告别。
蓝天野说有一段时间他一直在想,自己究竟是怎么走上剧场这条道路的。年轻的时候,蓝天野最喜欢的是画画,他17岁考上国立北平艺专,满心兴致都在绘画上。
而阴差阳错成为职业演员,多少有些“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的意味。蓝天野不是一个天赋型的演员。但他说过一句话,“艺术创造,如果能做得更好一些,为什么不呢?”
再次在蓝天野北京的家中见到他时,他已经结束了上半年的巡演,气色也好了许多,又见到他平日里一丝不苟的着装打扮,大背头发型,每一根头发都服服帖帖的,老式镜框的眼镜,雕琢精致的拐杖,他语气平缓,散发着老艺术家的淡定、超脱。他已欣然接受命运在生命的黄昏为他提供的另一抹亮色。
就像在《冬之旅》的尾声,蓝天野每次拄着拐杖走下场之前,都会回望这个舞台,像是一种留恋,也是一种告别。
他和李立群一样,吃的是和工作人员一样的盒饭,一天他没有胃口,但硬着头皮扒拉着盒饭往嘴里送,他对李立群说,“我这个饭是为别人吃。你不知道,如果我一顿饭不吃,会有多少人来问候我。”
他不愿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给剧组工作人员增添麻烦。一次在剧场彩排,蓝天野突然感觉身体不适,排练被迫取消了。那一天,他情绪低落。蓝天野拒绝将年龄大作为自己在专业上松懈的理由,他为因自己的“不健康”而耽误进展向每一个人道歉。
可万般小心,即使自己再好强,蓝天野还是在巡演首站上海感到了不适。
2015年5月起,《冬之旅》开始在各个城市巡演,首站上海原计划的三场演出的票在一周内售罄,于是又加演两场。演出期间,他已经感觉到不适。最后一晚开演前,蓝天野独自坐在后台休息室,面容疲惫而严肃。蓝天野一向把自己收拾得很体面,但这一天,他发型显得凌乱,出门前无心打理,这让旁人担心。这一天他看着化妆镜里的自己,再次体会到什么叫力不从心。
返京次日,蓝天野生病了。他被送进医院,连续打了多日吊针,医生嘱咐需要休息。
蓝天野第一时间发短信告知了王可然生病之事,虽然他一再表示医生说并无大碍,但仍提醒对方“以防万一”。王可然慌了,生病就是停演,他没有任何B方案。
幸运的是,下一站福州站的演出,蓝天野如约站在了舞台上。之后每周,蓝天野都搭飞机往返北京和演出城市之间。
戏中的情节设定是在冬季,在今年春夏季的巡演中,观众穿着单衣坐在台下看戏,而88岁的蓝天野,需要穿厚重的棉袄、大衣,还要系上围巾,在舞台上聚光灯底下表演。一场戏下来,衬衫湿得能挤出水来。
不想告别的演出
蓝天野工作室的显眼位置,挂着一件《甲子园》所有演职人员签名留念的纪念T恤。2012年《甲子园》共演出26场,票房826万,上座率接近百分之百。几位都超过80岁老人重新站在舞台上,而观众则带着朝圣和告别的心情而来。如今,朱琳已经故去,朱旭2012年脑血栓之后行动不便,那次成了人艺第一代演员在舞台上最后的聚会。
这是一代人的告别,他们也带走了人艺最引以为傲的东西。“他们有对艺术的真诚之心。”熟知那一代人的万方,在《冬之旅》和蓝天野深度合作后,如此由衷表示。
朱琳曾在退休后跟院里领导请求,“我实在太想演戏了,让我在台上转一圈也行啊。”在《甲子园》里,90岁的她得以如愿,她的戏有3分钟。当朱琳坐着轮椅一上台,安静的观众席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剧场,这种干扰正常演出的掌声是不常见的。但在这时刻,观众和演员之间已经达成了默契,他们都明白,这是彼此在剧场的重逢与诀别。绝无仅有,无法再现。
就如1996年,张和平请到69岁的于是之复出,参演话剧《冰糖葫芦》,那时他不能说话已经1年多了,当朱琳带着作为群众演员的于是之走上舞台,全场掌声雷动。这也成为于是之先生在舞台上最后的亮相。
从这点上说,蓝天野又是幸运的。因为身体原因,他不得不早早结束演员生涯,不曾想孱弱的身体在晚年补偿了他,使他能在近90岁时,担纲主演并情绪饱满演满105分钟。万方记得,福州的巡演结束后,在剧场回宾馆的车子上,天野叔叔坐在她身边,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歌。万方没有搭话,只是安静地听着,她心里明白,此刻,天野叔叔心里是满足而敞亮的。
蓝天野17岁第一次上台演戏,是被好友苏民拉去参加学生剧团的活动,演的是《日出》里的黄省三,一个卑微、软弱的银行小职员。
今年他88岁,抵挡住衰老、病痛,依然得以主演的身份站在剧场,他是唯一的一个。很多晚辈向他竖起大拇指,“这是一个奇迹”。对于那些慕名而来的观众而言,与其说是来看蓝天野演戏,不如说是与那个黄金时代再次相会与告别。
蓝天野说有一段时间他一直在想,自己究竟是怎么走上剧场这条道路的。年轻的时候,蓝天野最喜欢的是画画,他17岁考上国立北平艺专,满心兴致都在绘画上。
而阴差阳错成为职业演员,多少有些“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的意味。蓝天野不是一个天赋型的演员。但他说过一句话,“艺术创造,如果能做得更好一些,为什么不呢?”
再次在蓝天野北京的家中见到他时,他已经结束了上半年的巡演,气色也好了许多,又见到他平日里一丝不苟的着装打扮,大背头发型,每一根头发都服服帖帖的,老式镜框的眼镜,雕琢精致的拐杖,他语气平缓,散发着老艺术家的淡定、超脱。他已欣然接受命运在生命的黄昏为他提供的另一抹亮色。
就像在《冬之旅》的尾声,蓝天野每次拄着拐杖走下场之前,都会回望这个舞台,像是一种留恋,也是一种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