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之说# 巜挚友书房》
我生在浙西大山里,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启蒙读书,从此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1964年,我们县有19个人考取大学,其中,我被军校第一个录取!那时家里很穷,一直到大学毕业,除了学校发的课本,我从没买过书。母亲是文盲,但知道书本的重要,她将我小学到高中的书都珍藏在一张桌子的抽屉里。
在部队的20年间,我也没有买过什么书,只有发的《毛泽东选集》《部队条例条令》等政治军事书籍。
随着职务的升迁,我放书的地方由办公室的一抽屉,到一张桌子,最后是一张桌子加一个书橱。1987年转业时,这些书我舍不得丢掉,就用几个大木箱托运回家。
到地方工作后,我才有了真正的家-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我坚持每个卧室都要有一张写字桌配上书架,以便夫人写教案和儿子做作业;新做的连体橱柜也有一门当书柜。
2001年,我搬进四室两厅的新居,从此和夫人的书籍都有了自己的家。我的书房西面顶天立地都做成书柜,南边再放一个书架。我们花了大价钱,又安装空调,配备了风扇和油汀,冬暖夏凉,很是舒适。我还买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和扫描仪,装了宽带。这些设备时时更新换代。
这个书房,是我修炼意志的地方。退休15年,我一直坚持坐在书房桌前,像小学生一样挺直腰板看书、读报、写东西。这是我人到古稀仍能“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秘诀。
这个书房,是我写作的处所。窗明几净,清静舒适。没有灵感时,我看看书报;有灵感时,就写点散文随笔,还学写格律诗。10多年来,我创作散文近百篇、诗歌200多首,一些诗文在《杭州政协》《联谊简讯》《浮玉》刊物上发表。
这个书房,是我和亲朋好友交流的乐园。我创建了QQ群、飞信群、微信群,把中学和军校同学、战友、同事、亲友串联其中。一到家,我先到书房打开电脑,将亲情友谊传向四面八方,书房里顿时充满活力和温馨。
这个书房,是我的珍藏之地。我花了近一年时间,将收藏的数不清的照片筛选编辑成《我的一家子》《岁月如秋》《海角天涯》《同学情深》《战友相逢》等10几个相册。我花了两年时间,为纪念军校同学入校50年编撰了《走过五十年》彩色相册,为高中毕业50周年编辑了《回眸》一书,它们是每个同学的珍藏,更是送给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和昌化中学母校的厚礼。
书,书包,书桌,书柜,到终于有了书房。这里没有珍稀版本,只有随我一路走来的平常书籍,还有永难忘怀的记忆,以及曾一起走过的亲人朋友的浓浓情谊。
1202人阅读
2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8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