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发现已故公公的1000多部“黄色小说杭州王大爷一死,儿媳立马把他收藏的1000多部“黄色小说”卖了废品!
王大爷,生前是工人,一生去的最远的地方是五台山。他的住房仅30平,但积累了1千多部书。老人一死,儿媳说公公的书都是“黄色小说”立即找来废品收购站的人,毫不迟疑要当废纸几毛钱一斤贱卖了。估计这儿媳是嫌弃这些书太占地方了吧!找了这个么理由!又或者有什么家庭矛盾!
幸亏杭州当地有位爱书人,得知了这个事,非常不忍这些书轮为纸浆,便想尽办法高价收购了这批书,出于感动又花心思编出了“王大爷藏书目录”
这才为王大爷正了名,那1000多部藏书,均为正经书籍,并非黄色小说。
这是我前些天看到的新闻,颇为感慨,爱书之人,哪来的贵贱。
这位姓王的退休工人,生前最远只去过五台山却在30平米的蜗居里筑起精神城堡。
那个爱书人整理藏书时发现,这些书几乎每本都有反复翻阅的痕迹。
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用的是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典版本,莎士比亚戏剧集是朱生豪的译作《追忆似水年华》是早年译文社的布面精装本。
更让人惊叹的是,连《金瓶梅词话》都收着香港太平书局的老版,难怪被儿媳妇误认作"黄书"。
“就像在考古现场。"抢救书籍的周先生说,他从书页里的购书发票、借书卡、批注里拼凑出王大爷的一生:1952年进纺织厂当学徒,80年代参加函授学中文,90年代退休后每天泡图书馆。
有本《唐诗三百首》里夹着张1993年的工资条当月奖金50元,而同时期买的《鲁迅全集》定价就是68元。
最让人心酸的是一本包着《机械原理》封皮的《牡丹亭》。
想来是怕家人唠叨,老工人把戏曲经典藏在技术书籍里偷偷读。
这种"地下读书"的智慧,倒让我想起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里,那个躲在门房小屋读托尔斯泰的看门大妈。
其实在江南市井,这样的"隐形读书人"并不少见。苏州有过宁肯饿肚子也要买《说文解字注》的朱季海,上海弄堂里藏着能用英文背《哈姆雷特》的退休钳工。
他们就像城市里的萤火虫,在平凡生活里守着微弱却执着的文化之光。
如今这千余本书暂时存放在拱宸桥边的公益书吧
上周我去看过,玻璃柜里陈列着王大爷手抄的《声律启蒙》,泛黄的笔记本上写着:"1987年4月12日,雨,终于凑够钱买《管锥编》第四册。
对这位老工人来说,那个30平米的蜗居,就是他的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