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书背后的故事|谁发明了大小写?为什么英文句子首字母要大写?答案隐藏在中世纪泥金手稿里那些漂亮的装饰字母里
小时候学英语的时候,总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
为什么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母都要大写?
这个答案说来话长,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恐怕还要解决另一个前置问题,那就是:
为什么英文会有大小写的问题?
其实英文字母为代表的拉丁字母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大小写的分别,在古罗马时代所有的书写字母都是大写。单就字母的大小写分化,其实是在中世纪才开始的,而这个分化的源头是泥金手抄本,公元9世纪抄写经文的僧侣为了誊写时更加高效,在300年的书写过程中逐渐发明完善出了小写字体。
而没有出现小写字体前,大写的字母都抄在一页纸上密密麻麻的,根本无法快速识别章节(当时的书本还没发明「目录」这个功能),为了能够方便的定位,当时的缮写员把章节开头的第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进行了放大,这一习惯后来也就成了英语的基本写作规则。
再后来,抄写员也不满足于把首字母单纯的放大,开始给这个特殊的字母进行额外的装饰,这就是中世纪手抄本里极具代表性的装饰字母(illuminated initial)。

illuminated本意是照亮,当时不少装饰字母都用泥金进行书写。试想一下,在中世纪昏暗的缮写室里,那些画得漂漂亮亮的泥金字母在微弱的烛光下,发出亮眼的光芒。
这些装饰字体们在漫长的岁月里也不停地在发生演变。1860年出版的《中世纪手抄本装饰艺术考》就是最早系统梳理手抄本装饰艺术的著作。
英国艺术史学、建筑师家马修·迪格比·怀特和石版印刷师威廉·罗伯特·蒂姆斯一起合作,将公元6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手抄本里的装饰字母(和纹饰)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出来,从中能明显看出不同时代的独具特色的风格。
一、早期基督教时期(公元6-7世纪)
这个时期的首字母多为单色,结构以放大首字母为主,没有太多的复杂结构。
此时,首字母的作用还是简单的标记经文段落,服务于僧侣的诵读仪式而没有太多艺术性。页边的空白处,偶尔会有象征基督的鱼形符号,纹饰是非常简单的。


二、海岛风格(爱尔兰·撒克逊风格)鼎盛期(公元8-9世纪)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偏悬于欧洲西北部的爱尔兰、英格兰反而成为远离欧陆战火的避风港,修道院成为地区知识中心,为了传播信仰,本地僧侣们开始制作手抄本。同时,来自欧洲大陆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西渡,入侵英格兰并取代罗马人成为英格兰地区的统治者。
这样,英格兰的手抄本艺术同时受到西边爱尔兰凯尔特文化和从欧洲大陆过来的撒克逊部落原有的日耳曼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海岛风格,也叫爱尔兰·撒克逊风格。
这个时期,首字母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装饰,努力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加之,凯尔特和日耳曼文化中都有动物崇拜文化,首字母爱用曲线表现动物,形成交错兽纹,字母变形十分夸张。就色彩而言,海岛风格是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而且基本不用金色和银色,这与后面崇尚奢华的拜占庭风格有很大不同。
如书内复刻的《林迪斯法恩福音书》,首字母中就出现了大量动物形象。



下图中的字母“X”为相互交缠的衔尾蛇,体现古代初民“无限循环”宇宙观。

三、加洛林复兴(公元9-10世纪)
当时间进入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社会渐渐恢复稳定。这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大陆第一次迎来文化繁荣,手抄本艺术也有了一些重大变化。
查理曼大帝为了重塑帝国权威,开始有意复兴古罗马文化,在亚琛宫廷设立标准化机构,统一手抄本的抄写。
于是,一种便于书写的字体——加洛林小写体被发明出来,这就是小写拉丁字母的前身。

在首字母的装饰上,开始借鉴东方的拜占庭帝国,采用泥金书写,展现帝国的财富。书中复刻的亚琛宫廷抄本(Aachen Gospels)可以看到,用大面积的金箔覆盖的首字母。



也是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型插图——页边式插图也出现了。就是把插画画在页面的边缘,页面中间是文字,这种插图风格来自西亚地区。

四、罗曼式时期(11-12世纪)
进入中世纪中期,西欧完全进入封建社会。19世纪的艺术史学家以这段时间流行的罗马式建筑为名,将这个时间段叫做罗曼式时期(中文普遍翻译成罗曼是为了不和古罗马混淆)。
这一时期首字母的纵向尺幅变大,有的甚至贯穿整个页面。
与之前的装饰字母都不相同,这时的首字母已经成为页面插图的一部分。有的首字母插图甚至依照字母的外形,绘制出一些日常生活场景,成为故事连环画。


这段时间发生的十字军东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抄本的内容。一是,十字军带回了拜占庭帝国的镶嵌画技法,西欧手抄本开始运用粗重的轮廓线勾边;二是从拜占庭绘画中汲取了明暗手法,附着在首字母的线条纹饰上,加深了画面的立体感。





五、哥特式时期(13-15世纪)
12世纪后期,继罗马式建筑后,高耸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开始兴起,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制作的手抄本,就被叫做哥特式手抄本(艺术史学家也懒得取名了)。
这个时期社会上的一大特点是出现了大批城市和大学。城市和大学的发展,增加了对书籍的需求。这些巨大的需求,又催生出了专业抄写行会,分工细化,让手抄本制作开始从修道院的缮写室走出来,从宗教行为变成商业行为。
这就使得哥特时期的抄本,除了传统的宗教题材外,开始有了大量世俗内容。

当时在大学里又出现了新兴的植物学,也让手抄本里传统的莨苕叶纹转向更多真实的植物。首字母也因为要包含更多植物元素设计,变得更加复杂,空间感增强,出现了透视框架。






六、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
随着文艺复兴思潮开始,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推崇,让手抄本中的首字母开始古典化,古罗马衬线体回归,早期抄本中想象力丰富的变形从此消失。


页边插图上的宗教内容更少出现了,不少纹饰直接复制古罗马浮雕。世界仿佛又轮回回去了。




同时,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纹样从手绘变为印版组合,这让首字母和纹样重复率激增,但也开启了装饰字母对称性的艺术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巴洛克风格。


印刷术的发明甚至还帮助英语确定了大小写的说法。英文中“大写”为Uppercase,“小写”为lowercase,就是直接取自铅字印刷时的工具盒。当时的工人把大写字母的铅字放在上面的盒子,小写字母放下面的盒子。这表达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之后,在后印刷术的时代,首字母放大的惯例依旧延续下来了,直到19世纪还非常常见,目前不少当代英文书籍甚至都还延续着这种老式排版。

这些曾经在修道院缮写台上虔诚书写的字母,诞生于中世纪烛火下的字体,伴随着承载它的书籍穿梭千年。当抄写它,发明它的帝国已经消逝在历史中,唯有这些美丽的字体一直存在,它们在羽毛笔、在印刷机,直至在数字屏幕的像素光点下流转生辉。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