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1019

实名认证
90 关注
222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天气与阅读

阅读、相遇、碰撞、思考;再读、再思,进而陷入沉痛与澎湃当中。这就是阅读历史类书籍(当然也包括其他人文学科可以引发激荡的书籍),最容易产生的性情。

已经是连续降雨的第三天了,今天的降雨量与天空阴沉的程度比前两天也愈发的浓烈了。这样的天气下外出,的确不再是一个尚好的选项了(除非是不得不的情形下)。一些人的通常做法就是,睡觉、打牌、看电视,要么就是打游戏。外面这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难得的伴音,使我不自觉地想翻开书,欲闯进那历史的江河,领略激浪与涌流,徜徉其上。能够激发你去读书,在下雨天,正是好时光。

降雨给出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因此,街上的行人少了,路上的车辆少了,外面除了雨声之外的嘈杂声少了,更是没有了人的吵闹声、商贩的叫卖声。雨声好像一个降噪器,滤去了杂音反而使周遭环境变得愈发沉寂了,在其中的人也随着雨水淅淅沥沥的声音,可以安静地读书、思考、观景。能够安静地读书,在下雨天,正是好时光。

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支可以“指点江山”的笔,再加上一把舒服的阅读椅、一个角度恰当的读书架。简直是世外桃源搬到了我家,我的生活。外面忽紧忽慢、忽大忽小、忽而一阵清脆一阵软绵的声音,正是天上之水冲破厚重的黑云而串串落下,击打那些阻隔他下来的物体而发出的别样声音。听着这声音,望着这景象,时而思踱着书中与过往的跌宕与纠葛,雨滴和雨声,霎那间变成了可以互动的有情有感的她,屋里的书房和屋外的雨景,浑然地融合了,我被融化了。能够无我地读书,在下雨天,正是好时光。
...展开全文
7048人阅读
43人点赞
收藏 1 1 43
无题

很久没有动笔(包括电脑和各种终端)写点什么了。这并不是说,我没有生活下一些生活的点滴,而是没有把生活中的点滴,经过沉淀和锤炼变成可供阅读的文字。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那么点儿不用提及的理由;可追讨的,不是懒惰,而是没有激情。

生活太过乏味,是写出好作品的最大障碍(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近三年来,一直处在居家状态,这是直接导致缺乏激情的因由。期间虽然也写过一些不大长的文字,但还远远拿不上“可供阅读”的台面。只是担心自己如果太长时间地不动笔而动不了笔,所以必须写的(不是被逼,是自己倒逼自己)。纵然有一些朋友赏识,自己还是觉得够不上“台面”的规格(这次的也是如此)。

此时联想到了一个词语来描述自己,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无动于衷。聊斋看多了,再听一些灵异的故事,自然就不会大呼小叫了。场面见多了,再多一次或者少一个,也就无感了。战争片看多了,血腥的场面也就熟视了。身边的人走了那么多,有一个人说要离开,告别宴都省了。无动于衷,蒲松龄用过,老舍用过,李宝嘉也用过。虽然用过这个成语的不仅他们三个,恰到好处的也比比皆是。不过一旦与这个词语沾边儿,从被描写人的角度想,也是另外一种的超然,绝对算得上的超然。

写到这里,我开始想要推倒重来了(如果是动了纸笔,肯定是把写了这一大把文字的纸,揉了、撕了,而且要扔到垃圾桶)。我绝不会同意说,自己已经超然了,我距离那个境界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再仔细一想,我怎么会是“无动于衷”了呢?

原来如此,近期没有写作,是因为没有阅读;近期太过乏味,是因为没有读好书;近期的无动于衷,是因为没有进入阅读的角色。

坐下来,拿着裁纸小刀小心地探进两页之间,呲呲悦耳地一卡一划,毛边的粗糙竟有绸子般丝滑的享受;裁刀与书纸间的发出的响声,好像是一连串清晨的鸟鸣。加之一杯清茶的沁入,开始我的秋季读书。

2022年9月17日
于乐康府自怡轩
...展开全文
2.3万人阅读
4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1
#收书人的苦与乐# 今天是小区封控的第四天。

小区越发变得安静下来了,走动的人(包括一些安奈不住而贸然下楼遛弯儿的人)越来越少了。在屋里,有时无聊地走来走去;有时坐下没有几分钟,又无意识地站来;有时走到窗前,左顾右盼,也不知自己在寻找些什么;有时走到电脑桌前,打开电脑,简单地翻看几个网页,又把它合上。

你可以看书啊!我有何尝不想呢!问题是,我并不是被封控在自己的家中,这里没有书房,更没有我的书,此时突然发现自己也丧失了读书的心与能力。藉着键盘,把我心中丝丝的闪念敲进去,是此时我唯一能做的。

不让出门,才知道能走动是多么的难得;缺乏食物,才知道不知疲倦而搬运并积攒点儿食物的蚂蚁是多么的勤奋;没有人管你的起居生活,才知道有人惦记和唠叨,是多么的贴心;没有人在眼前晃来晃去,才知道周围可以这么的安静、明亮;没有车流人嚷,才知道噪音和污染都是人搞出来的;没有人清扫大街,才知道大街是可以不用清扫的;没有事儿干,才知道一天有这么的漫长;……,当“没有”来临的时候,才知道我的世界与生活原来如此。

顺便告知一下书友,由于疫情管控,我虽还可以正常浏览查看孔网以及我的店铺,这两天也仍有订单带给我惊喜,但非常遗憾,我不能给您及时发货。盼望两个星期后,这个小区可以解封,您就可以拿到宝贝了。

注:图一为前夜冰雹雨;图二为社区配发的食物。
...展开全文
625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
求问
后生请教前辈们,先在此致谢,望不吝赐教。
老一点的书籍,或者想特别保护的书籍(珍藏的),该如何?请示下。万分感谢。
458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4
#我的读书偏好# 测试一下自己
自从2020年疫情以来,整个世界都充满在难以言说的动荡与挑战当中,这恰是“乌卡”(VUCA) (注)时代的特征。处在这种情形之下的人(无论是身居武汉、上海、北京;还是身居纽约、巴黎、东京、首尔;抑或是身居要职高位,还是饱受疫情冲击的平民百姓),但凡想努力活在这个社会中的,内心就避免不了忐忑与彷徨。此时,我们若数算一下,就能理解不安频频弹窗的因由了。
在近两年半时间里,很多人“中招了”(确诊者抑或无症状感染者),他们因此需要与外界一段时间(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此的公共管理政策不尽相同)。而那些还能自由活动的人,就算对新冠病毒本身并不惧怕,也得随时提防以避免成为中彩者。口罩、洗手液、消毒液、绿码、核酸、抗原、疫苗注射、加强针,等等,过去虽只与部分阶层人群“密接”的物品与概念,今天也融入了普罗大众生活中。新冠病毒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的改变者,这种说法也不为过。
有改变,就会产生波澜;有波澜,就会带来连锁反应;有反应,就有好坏之分、褒贬之说。而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是极为不同的相向的转折点;在此之后,就是充分的症状表现了。也就是说,在改变、波澜、反应等出现之前,如何预备自己,在转折点之后,就会表现出自己预备与否,是否到位。这也是人们常常说的,过程先于结果,过程重于结果。
从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疫情给我的生活,以及在社会中的生存理念,都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四处奔波、不停地讲话直到累得不行而躺下,过去这是常态。而眼下,宅家、闭目养神;独处,沉思默想;成了我的新常态。除了和我家的猫聊上几句外,只有与茶、咖啡、书籍,还有手机、电脑为伴了。
过去,每到一处,会根据时间和需要,逛逛书店,有用与否会成为我购买的最大决策因素。从动机上而论,我完全把书当成了工具,能为我用,才会买。而这两年在家闲暇少动的日子里,几乎没有什么书籍,会被贴上“有用”的标签。需要,成为买书的主因了。作者、出版社,责编、译者,是成为好书的基本条件;而装帧和纸型,也会影响阅读时的愉悦程度。显然,我对书要求和品位,越来越高了。环顾四周粗略一看,这两年买的书,已经充满在书房的各个角落和缝隙之间了。读、品、思,在其中,满满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若再有两年的闲暇,仍可如此下去,也不会枯燥寂寞的。这样看来,心中所有,外有所表。

注:VUCA是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的缩写。四个单词分别是易变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意思。
...展开全文
700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3
#儿时的启蒙书# 今年女儿就要毕业了(按学校的课程安排,实际上她已经毕业了。只是在等待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举行以及如何举行的毕业典礼)。不过到现在她找工作的事情,还没有一点儿的眉目。我决定和她谈一下,得给她点儿动力。以下就是我们交谈的一些要点。
第一,需要努力地寻找工作,不能有任何的依赖感、懒惰行为。现在就算刚刚结束大学四年的学习,加之近两年的疫情管控,都没有回家好好放松一下。可以给你两个星期的时间,作为休整期。但在身体休整的同时,必须集中精力,去寻找、投寄简历,并开始预备自己,并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学生了,下一个月(这是期望)将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工作者。
第二,现在的宿舍学校允许住到六月底(需缴纳一笔宿舍费用),七月份开始就要自己租房子了。现在的租房大约在750-1000之间(一个自然间。视位置以及条件而定),押金为一个月房租。爸爸可以一次性转给她一笔钱,包含一个月房租以及房租押金,和需要缴纳的最后一笔学校宿舍费。这笔款项即使在八月前找到工作,也不需要偿还。九月份开始,房租、生活等的一切费用均由其自己承担。
第三,工作以后,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财政。在合理、正确使用的同时,需要建立储蓄理财机制,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及需要先行筹谋。同时,在开始有工作收入以后,也需要承担作为这个家庭成员要承担的相应责任。也需要带着感恩父母过往的财务支持、情感扶持的心去努力工作。
第四,大学毕业,意味着走向了社会而变得成熟了,也会不断地成长。在这个工作、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照顾好自己的方方面面。父母不可能永远在身边,更不可能永远像小学、中学一样,有父母在身边守候着。自己在未来承担的事务和责任会越来越多,这里面也应该包含如何担当父母的责任这一份。

这是总结出来的概略,同时传给了女儿和她妈妈(出于编辑的缘故,和原文不尽一样)。她们均表示首肯。

谈话虽然进行完了(谈话和本文的撰写之间,大概有一周的时间间隔),谈话本身的目的也达到了。可是,我的心却没有因两个月后,我将不再转账给女儿,或者不再给她一些零花钱,而有丝毫的轻松感受。

今天,只是把这个感受,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下来且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心里的确有一个期待,读书人的后代,能自立,被开启,不断自我汲取知识的养素而长大。
...展开全文
3.6万人阅读
68人点赞
收藏 2 9 68
#我的送书故事# 惜别
把它轻轻地放在茶几上,然后用纸巾一本一本地擦拭上面的浮尘,以及三面书口,特别是封面封底比书芯多出来的部分(在平放的时候,这个地方是最容易沉积灰尘的)。擦好后整齐地把五卷一起固定在一个大的购物袋里(因为五卷书过重,避免运输过程中产生移位而损坏,一两本可以不必)系上口。显然,这已经是一个大件儿了。
再下来的一步,对于宝贝能否完好地到达买家手里就非常关键了。把整个儿的宝贝包角。以往购买图书(特别是精装本、特装本)常常有宝贝到手了,但心却凉了一半的经历。虽然各家出版社在处理这类事情的态度与套路截然不同,但宝贝在送达后拆箱的第一感受,就足以说明出版社库房在出库包装上、以及宝贝在整个路途中的遭遇了。我常常企盼着我的宝贝,没有磕碰挤压变形,一直能被善待。与我对书有同样癖好的童鞋们,也会如此吧!
我用废旧的快递纸箱,把四个角(大个盒子的八个角)切下来,作为护角垫在邮寄宝贝的几个角上,再加之胶带固定(一定要注意,胶带不能直接粘在书上)。有的时候再裁取比书自身尺寸大一圈的纸板加强固定,就会把运输环节对书籍造成损伤的程度降到最低。然后,覆以塑料泡泡包裹,再置入纸箱(一般我都废物利用,尺寸不合适的需要“改刀”处理),胶带封包。
我这五大卷机械设计手册,陪伴我多年之后,经过一番打扮,具有仪式感地交接快递发货了。
说实话,原本还真的不知道陪伴多年的手册在心中的分量。过往看它,毕竟是自己本专业必备的工具书,又是毕业初期在囊中羞涩的时候而购置的。虽然占据了不少的空间,自己现在也完全用不上了,几次搬家也还是没有舍得处理掉。它以其自身的独特,一直在书架的显著位置,没有丝毫的地位改变。我知道,这是一种情怀。
这次在孔网晒单,终于有人看上了。
擦拭、审视、包裹、轻拿轻放;这是我最后一次与它近距离接触了。现在这个时代,长时间没有接触过专业的我,很难想象还会有什么人会翻阅查考其中数据参数了,几乎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准备出让了,也标注了恰如其分的运费。有人下单的第一时间,还真有些小兴奋。长时间嫁不出去的姑娘,终于找到了好人家。一刻短暂地踌躇后,还是要让它上轿子的。
没想到,包裹后的宝贝,竟然超过了十一公斤。运费就要八十加了(比实际收到的运费少了一半),既然有人下单,就得好好善待它。也算我给它一份额外的陪嫁吧。
它虽然远嫁了,也没有问清亲家的实际情况,但我相信会是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
...展开全文
2.4万人阅读
41人点赞
收藏 1 5 41
#我的读书偏好# 阅读与专业
从小长大,一直生活在叮叮当当的世界里。要么是机床厂,一眼望去都是大型机械设备,它们发出响声的时候,震耳欲聋,彼此说话都是大声喊叫。要么是机修车间,一排排的工作台,各式的加工设备和琳琅满目的工具,好像展览一样。在这样的熏陶下,大学也自然选择了机械制造(当然,也有怀揣的忧国忧民意识使然)。
专业书籍在大学生涯及其后的几年专业工作中,常常伴随左右。就算经历了几次搬家,那些厚重的手册们也没有舍得扔掉。墙上两个钉子把丁字尺倾斜着固定下来,再以工具书四周礼列在高低错落的挡板上,作为工程师书房最好的注脚。现在对比起来,书柜里的书籍不再专注一颗螺丝钉的位置与材质,也不再倾谈如何降低齿轮传动过程中的噪音问题;而是上下五千年、横贯东西的洋洋洒洒。真不知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而言,就是没有能够对未来有很好的预知和把握。这恐怕就是失去机遇的把握而带来的直接后果,对这个后果的梳理与重视,才是书柜里的东西改朝换代的原因所在。而工科生的那种依恋情结和满脑子的机械般的思维模式,权当历史印记的手册成为最恰当的物证,也能不断地让我想起,自己曾经是一名工程师。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离开专业已三十余载。现在家里更多的是人文历史方面的读物,设计、工科相关的书籍,反而成了点缀。
近期,因为疫情的缘故闲暇在家,开始尝试把各种的感受、经历以及以前的故事记录下来。此时,就是做在书堆中间开始落笔的点点。我,一个通用机械专业的人,怎么爱起了人文?讲讲这其中的故事与转变,或许也能帮我捋一捋过去。
...展开全文
2.5万人阅读
4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43
#人间三月芳菲始# 岁月更迭
2月4日,立春,大地回暖;春,按捺不住被寒冷压抑的等待,急切地要亲吻我的脸。是日,冰墩墩带着热情与懵懂,聚集八方宾朋。雪,在这渐暖的日子里,还是来了,不但没有打扰你我的生活,反而增添了些许的童年一样的快乐。
3月4日,惊蛰,虫儿们要破土而出;暖,会不自觉包裹着你我那走过冬寒的躯体,把厚重的衣物扒掉死地一下子扔进了柜子。是日,雪融融绑着活波与爱意,在人们的簇拥下,婀娜跳跃。
3月18日,雪,在以往经验之外的日子突然来袭。虽然冰墩墩、雪融融带给我们的欢聚已经结束了,但树梢上的雪挂与大地再一次被银装素裹而装扮的景象,又一次让人们不断地扬起脸,眯起眼,咧开嘴。生活,就是这么不断地被喜事到扰着。
时间走了,事件过去了,但痕迹还是留下来了。留下的照片,成为记忆中最好的回放。
455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春意浓浓之际,雪花挂满枝头,压弯了树梢,装扮了树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456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0
#收书人的苦与乐# 这是“社死”了吗?
最近困于空间的问题,把一些阅读频度不会很高,也基本不会再上手的书籍上传待售了。哪知道竟然遇见了一个限制,只能上传2000本(件)出售商品。这让我两三天的时间竟然缓不过神来,我竟然被“封”顶了。
我有这么多的宝贝在售啊!至少说明了这个问题。这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宝贝不见了,银子回来了;宝贝还在,说明我也花了那么多的银子。这就是价值所在啊!
“封顶”了,那么就不能再做什么了。只有等,等一个可以接收宝贝的好人家。其实,每一次上传宝贝,心情还不错。有一种把玩的快乐。毕竟宝贝在我手上。可每一次发货时,好像嫁女儿一样,依依不舍。心里总是对她说,那是一个好人家,他们会善待你的。
“封顶”了,就只有等候我心里的空间变大,可以容纳更多的宝贝,一个是实物(就算再乱,也是我自找的),一个是内容。盼望两个都能容下。
“封顶”了,就只有等候未来的某一天,我手中的宝贝和她里面的文字,一起升值。说明我当初的眼里,看中了一个潜力股。其实,这个不用说,只是时间的问题。现在流行一句话,作时间的朋友。
我要说,就算“封顶”了,我也要作书的朋友;就算我的宝贝外嫁了,她永远都是我的朋友。
...展开全文
1087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3
#活动 | 童年时光机# 走一条崭新的路,思一段过往的情
今天,我走了7.1公里,从崇文门走到了京广中心(呼家楼),花了一小时四十分钟。严格讲,是从同仁医院东门,经东单—东四—朝阳门—东大桥—呼家楼。
再过几天,就是老妈的生日了。她老人家因为患阿尔茨海默症,已经无法叫出我的名字了,也对过往的事情完全忘记了。而我,虽已经过了近半个世纪,但依旧凭着依稀的记忆,决定要走一次老妈为了给我看病(当时因为发烧而得了眼疾),硬是背着我从家走到医院,再走回来(因为文革的缘故,停工停课了)的路。
她老人家已经不能给我讲述当年的艰辛了,我也完全没有当时片段的存储。但我知道,他们二老(爸爸已经过世了)为了儿子的眼睛,付出了太多太多,以至于今天我顶多只能以步数来体量了。
记忆,可以通过故事/文字/人,存贮着,让后人可以领略。
心酸,只有经历的人才能道出其中的味道。既然老人家讲不了了,那我就自己体验一下吧。
书籍,是保存记忆/故事/过往,最好的存储器。
写在这里,圈当纪念。
...展开全文
5125人阅读
5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8 50
请教:
谁可以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收藏、整理自己的宝贝的?特别是一些小物件,比如:卡片、照片、信件等薄小物品。
刚刚想找一个自己小时候就医的一个挂号证,怎么也记不得放在哪里了。人老了,物品又杂、空间又小,很难分类放置。
请教您,分享一下经验。望不吝赐教。
3245人阅读
3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34
#夏日絮语# 最近很长时间没有写点儿什么了。不是没有话题,也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动力。
近期有一个角“躺平”的词语在热议。我花了一点儿时间去了解,去琢磨。今天就暂且说一说这个。
我现在已经“躺平”了。每天不用去挤地铁,不用去“打卡”(我也有另外需要打卡的地方),更不需要看人家的脸色过日子了(现在唯一可以给我脸色的,就是老婆大人)。这并不是说我没有挣钱的欲望和想法,也不是说我不是一个自律的人。我要说的是,我现在是一个“自由人”。
我现在已经“躺平”了。每天看一看孔网有没有订单,看见订单而小兴奋之后的满屋子找寻宝贝(有的时候,某些宝贝确实需要翻箱倒柜才能找出来)的快感,仔细地包裹宝贝,然后赶去发货的成就感。所有这些,都是“自娱自乐”。这种是真正意义的躺平。不在意订单金额的大小,不在意与买家(有的时候是卖家)反复沟通的繁琐。在意的是,我有一个“收藏”被识货的人找到了,并花了价钱买下了。我乐,他人乐,其乐融融。
我现在已经“躺平”了。每天更多的是在故纸堆中,脑海中翻找“宝贝”,然后争取串成一串儿,再送给心仪的人。相信你懂的,这是什么意思。
总之,我已经“躺平”了。
...展开全文
2258人阅读
4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40
2021,你是什么样子的呢?
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年—2021。很多人都写了一些东西,很多人都表达了感受与期待。在这里,我想说的是,2021与2020密切相关,与在2021里面的你,还有他(她),也可以说是我的他者,密切相关。
虽然如此,但剩下的363.5(已经过去一天半了),数字我认识,我们都熟悉(家喻户晓的是365),但事实(你真实的2021)又是什么样子的,只能在2022再说了(期待那个时候,你还可以言说)。
在孔网,我的2021,就是能有机会淘到几本好书,也上架几本好书,可以的话,也可以成交更多的订单,结交几位书友。不仅在线上,有机会把我头脑中的你,通过昵称想象出来的你,通过只言片语的交流而跳跃的你,不用5G技术,而是活灵活现地、可以触摸地、可以边品茶(喝酒也可以)边聊天(书、孔网,什么都行),眼睁睁地看到你。
341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