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_687151

实名认证
213 关注
388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转发动态
@一元随便买书店:
不知道孔网之前,我一直在淘宝京东上买书,偶尔会上当当。电子书盛兴那几年,买过电子阅读器,例如Kindle。IPad上当然也可以阅读,有各种便利的电子书APP,包括Kindle微信读书等。后来为了学习英文,下载过英文书的APP。

后来兜兜转转,还是喜欢买书来读。尤其是旧书。

有次在豆瓣看评论,瞅见了孔网这个名字,出于好奇,下了APP,很快买了第一单。

我个人很喜欢读汪曾祺。有次看他回忆读书经历,他说,由于书价越来越昂贵,囊中相形见绌,因此买书少了。即使买,也只买旧书,而且是最便宜那种。毕竟书是用来读的。品相好坏,当然也重要。但是和兜里的钱相比,还是务实为要。

他回忆小时候的经历,最喜欢在街边旧书摊上翻检。十几个钱或一块大洋就够。这种经历我也有。上初中那时候迷恋武侠,买不起书就租书读,好像是几毛钱租一天。当时金庸的小说很流行,出现了很多盗版的印刷品,一本书剑恩仇录给分割成五六册单行本,记得是蓝封面,上面毫无装饰,就一个书名和序号,形同连续剧。因为着急还旧借新,用这种方法,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我记得我初一还看过肯.福莱特的小说《针眼》,半个巴掌厚的一册,几乎看完的时候被老师没收了。如今故事情节几乎忘净,只记得是一本讲谍战的,且有男女交欢的场景。那时候已经有了朦胧性意识,所以读到那些文字就脸红心跳欲罢不能。后来,很晚我才知道,肯.福莱特小说迄今依然畅销,《圣殿春秋》,《巨人陨落》等更是各大畅销榜单的常客。

其实在孔网之前,我也在多抓鱼上买书。多抓鱼是自营收购旧书再出售的模式,首页有最近流行的或者供不应求的图书推介,内容介绍和书友评价都值得参考。而且多抓鱼买书后再卖掉,平台会提供免费上门收书服务,收购价格会在一两周后提示,倘若不同意,第一次退还的费用免除。整体体验还算不错。但是买过几次之后对比之下发现,价格还是偏高,甚至一些旧书比新书价格还高,不太合理。

孔网的优势是平台效应,全国的书友都可以成为书摊的主人,旧书交易非常便利,交易成功会支付一点费用给到平台,买卖双方都能接受。如果是专业旧书收购买卖的书商,可以支付年费(也不高)升级为功能更加齐全的书店。但我平时浏览来看,还是普通的虚拟书摊为主。这种书摊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图书类别,检索非常麻烦,因此,即便摊主愿意做客户维系工作,客户也没有太多忠诚度可言,何况几十万个书摊,大大方便了价格之间的比较,而单一书摊毕竟书的数量有限,再加上类别检索很麻烦,不一定正好遇到自己喜欢的书,或者价格不一定最优。

在孔网,我最喜欢的功能当然就是价格排序,这一点,孔网的平均主义、一视同仁的做法,非常良心。特别是和淘宝、百度之类依靠竞价排名吸引商家投放广告的做法相比,孔网这种坚守,值得所有喜欢旧书的同好点赞。也正是缘于此,在孔网卖书的时候,我也得考虑价格有无吸引力。当然,买卖双方是无法同时利益兼顾的,考虑了买方的需求,卖方就只能靠在物流上动动脑筋。有次,有个卖家发我的图书出了点问题(被快递压坏),他说可以退书或者补偿,我说这样吧,我再买你几本书,能不能快递费稍稍便宜,他直截了当告诉我:他的书价几乎都是全网最低,赚的就是那么一点物流周转的差额(用更便宜的物流快递公司),可以便宜,但是真不能便宜太多。而有的书店店主走的高端路线,一旦降价,立马不客气地拒绝。当然,也有同意减免或者合并快递费用的摊主,包括我个人,为了吸引更多旧书成交,就这么干过。

如今,我几乎只在孔网买书,而且,孔网上不但有旧书,也有很多全新书的书,价格也能做到很低。这真是读书人的福音。

我也在孔网卖书。虽然成交不多,而且基本都是我读过的书立刻转手卖出,卖得了更好,卖不了就家里书架放着。

网上拍卖只参与过一次,特意比较了一下,有点浪费时间,这种抬价模式,更适合商家,不大适合像我这种单纯读书的买家。当然,我只是就读书而言,不涉及收藏。收藏书籍字画等,属于另一范畴的学问,我不懂,就不再班门弄斧了。
...展开全文
2022-10-22
1 20 57
230人阅读
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
转发动态
@万文阁:
#书籍拯救#
应书友要求,将我拯救旧书的方法公诸同好!
首先以图中精装布面的《自深深处》为范:
一、封面污渍用胶带先粘除一遍,再用刷子(切勿沾水)
二、书籍的切口霉渍用尼龙刷扫除一遍(尼龙刷弹性较大,不易扩大污渍面积,霉味较大,记得带上口罩!)
三、将切口面扶至翻阅状,如图四,用砂纸打磨,可用稍粗砂纸打磨,细砂纸收尾,我是用的800号细砂 很慢 但是不易过度打磨(可整体打磨,如污渍较重可以内页分沓打磨 效率会比较高,不过要捏紧,切勿过度打磨,防止书籍失去美观)
四、如污渍已侵蚀内页,切勿一直打磨,如图六那处污渍,注意力度和角度,不要弄破书页
五、带上口罩 如图七这么一合,搞定!
该方法只适用于轻度污渍,如内页受潮卷曲,可用该方法后,用加湿器湿润,然后压住冷冻,自然风干后会有所缓解。
表达不周之处,还望书友海涵,方法个人拙见,如有更好的书籍拯救心得,欢迎书友分享!
...展开全文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名著导读:诗歌卷、戏剧卷、小说卷(全三册)
¥40 九品
2022-10-21
11 39 200
230人阅读
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
转发动态
“三全本”的王炸组合及孪生版
2022-10-06
2 15 88
242人阅读
收藏 转发 评论 点赞
#双11店铺活动推荐# 中华书局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从开开始出版到现在已经几十年,陆陆续续推出新加入的书籍。截止目前一共221册,已出版的全部收集全,非常难得。
725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6
转发动态
@加缪书局:
#书店日记#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首批向全国推荐的40种经典古籍及其179个优秀整理版本分享给大家,买古籍注释书请看这些。
刘克庄集笺校(共16册)
¥640 九五品
2021-03-05
13 14 109
331人阅读
收藏 转发 评论 点赞
转发动态
@回雁骚客:
我为什么突然想从科研转向科普方向?
#科研与科普#
(代求职意向书)

最近应聘了某出版社的编辑职位,被要求撰写一份求职意向书。正好借此机会解释一下我为什么突然想从科研转向科普方向。
其实在国外,科研与科普始终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有名的大科学家。比如在物理学方面广为人知的霍金,其科普著作《时间简史》甚至创下了同类书籍销量之最。而在国内,对科普活动非常重视的同行可以说少之又少,李淼算是比较另类的一位,写了一系列通俗的物理科普书籍。数学方面,有一位林开亮近年比较活跃,有一些不错的译作出版。海外华人中,文小刚近年也在科普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从之前的微信公众号“赛先生”,到现在的“返朴”。
我个人跟他们略有不同,因为并未在研究方面取得什么突出的成就。我的失败并非是因为我个人的智商或是能力问题,而是受限于当前整个物理学领域的艰难现状。在我从事科研的大部分时期,我一直追随着主流的研究方向,亦步亦趋。直到大约四五年前,我开始对主流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怀疑。其诱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主流的研究方向始终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原理或纲领,但更多的是接触了众多的小众思想,包括文小刚的呈展论,李∙斯莫林等人的圈引力,以及约翰∙巴茨的高阶范畴论,等等。
由于这些理论距我先前的研究方向较远,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完全不知所云。而我最终能完全理解这些深奥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普文章和书籍。这里面包括文小刚在其公众号上的系列文章,李∙斯莫林声名远扬的书《物理学的困惑》,以及约翰∙巴茨数十年苦心经营的博客“本周数学物理之发现”。
而在接触到众多不同声音之后,我也开始反思:为何物理学会走到如今这种死气沉沉的地步?为何一种僵化丑陋的研究框架会垄断物理学界数十年,而几乎毫无建树?在这方面,老一辈的物理学大师们早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振宁就表示:“(粒子物理学的)盛宴已过。”可是,完全没有人理会。到了这个世纪初,两本反思物理学现状的书,李∙斯莫林的《物理学的困惑》与彼得∙沃特的《非关对错》,相继出版,结果也仅仅在一潭死水中激起了微微波澜而已。
在此情形下,我以为,想直接通过科研来使整个领域发生突然的近期改变,似乎不切实际。也许我们需要把目标放得更长远,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但我们至少应该把我们失败的经验留给他们。而这,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科普。
这就不得不说到国内的科普现状了。相信很多的同行跟我一样,读得比较多的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这一套丛书以物理/宇宙为主,也包含一部分生物和综合内容,都是国外名家作品的译本,总体水平非常高。物理方面的译者主要是李泳。前面提到的《物理学的困惑》就在这一丛书中。数学方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概览”系列也还不错,但稍嫌专业,不能面向普通读者。近年来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了一系列非常优秀的作品,比如前两年的《爱与数学》,以及这两年的《量子空间》,《物理世界的数学奇迹》等等。这一系列作品都是讲述非常前沿的研究内容,但作者却写得浅显易懂,很适合普通读者。我本人也从中受益良多。但也必须指出,国内的科普书籍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前面提到的本世纪初的两本思想深刻的反思之作,《物理学的困惑》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了译本,而《非关对错》直到现在都还未有中译本,实属遗憾。另外中译本的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内容翻译得与原意完全不符。这里面比较突出的,是彭罗斯的皇皇巨著《通向实在之路》。中译本多处不知所云,让该书失色不少。当然,这里面部分原因是原书内容过于浩瀚,译者很难全盘把握。
基于以上考量,我觉得自己从科研转到科普方向是适时的,应该也能够胜任。
...展开全文
2020-09-07
5 24 52
356人阅读
收藏 转发 评论 点赞
转发动态
@蒙奇奇的书架:
#卖书的经验#
略说精装本重要部分的正式名称

先说精装本。图一是两本精装本,左侧这本是布面精装,咖啡色布面上还套着窄窄的白色纸条,这张纸条的名称就叫腰封。

有些精装本如图一左侧这样塑封好就直接上架销售了。而有些精装本在书壳外还套一张印有文字图案的纸,这张纸的名称就叫护封。将图一中右侧这本书拆解开,红色的纸就是护封,拆解后如图二所示。

图一左侧这本没有护封,国内很多布面精装本就这样赤膊上市了。但如果原本有护封却遗失了,那书价就会差一大截。护封和腰封都必须要保存好,这是一本书的脸面。

如今,羊皮面限量精装本纷纷上市,国内此道以草鹭文化为圭臬,图书已成为艺术品并随时间流逝而增值。图三就是一套羊皮面限量精装本,可见它的书脊上有凸起的横条,这横条的名称就叫起脊。整个书脊看上去像竹节一样,所以又叫竹节本。为什么要这样装饰?古代欧洲书脊上会平行用几股线把书页装订牢固(理论同中国古代的线装书),再贴上羊皮面。从成品羊皮书脊看上去,里面有股线的地方就会突出成竹节状,所以起脊原本并不是装饰。现在不少起脊的确是装饰,里面并没有固定书页用的几股线绳。

精装本的书脊从形状来区分,有圆脊、平脊、起脊这几大类,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图四是一本精装本的书顶部分。书顶也称为上切口,相对应的下切口就是书根。与书脊相对的用来翻开书页的部分其名称就叫翻口。这三个书籍向外敞开的"进口"也统称为书口。图五所示就是一本精装本的翻口。

图四书顶靠书脊部分,可见一条黑黄相间毫米大的小布条,它就是一本精装书的墙头布,书顶和书根都有。有些盗版的精装本,就暴露在墙头布的颜色上。比如我这本正版的是黑黄相间的墙头布,如果市面上出现了白色的墙头布,那肯定就是盗版的。

图六是一本精装本护封翻开的状态。护封折入书皮内的部分就叫勒口。图六中黄色竖线向右的这部分护封就称为勒口。

图七是精装本内页中由书顶向下夹带的一根丝带,它被称为书签带。书签带很实用、外带装饰性,记住正版书签带的颜色、材质后还能防伪。

最后,附带说一下平装本和裸脊锁线装。其实,精装本和平装本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姑且称之。

平装本就是没有硬壳(纸板或皮面)装饰的书。平装本各部分的名称和精装本基本相同(如果有的话),现重点说说平装本的一种装订方式——裸脊锁线装。

平装本的装订方式包括胶订、平订、骑马订、锁线订这四种。自从有平装本就存在锁线订了,这并不稀奇。不过,过去的锁线订会用封皮包裹住书脊,而如今很多锁线订的书脊并没有被封皮包裹,整个涂胶后的书脊全部或部分裸落在外,这就被称作裸脊锁线装了。

图八就是一本比较标准的裸脊锁线装的平装本。有些书裸脊上的胶水还没有干透,买家拿到这种书翻阅时还把手黏住了,遂给卖家留下一个差评。这的确是冤枉了卖家。

之所以用裸脊这种方式,大概是受了建筑家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的启发吧?原始的、不做装饰的,看上去是很简洁的美,但卖家的差评咋办?

不过,裸脊锁线装(锁线装)的一个优点就是书可以180度全部摊开,没有死角。如图九这样一摊到底。对卖家拍照来说,裸脊锁线装是最友好的,只要摊开后,它就像死鱼一样一动不动,不像别的书还会挣扎一番。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谢谢。
...展开全文
商品专题
库存&绝版旧书大优惠
500件
2020-12-09
5 15 91
363人阅读
收藏 转发 评论 点赞
转发动态
@錯莫:
#晒晒书架#
禁不住诱惑,也来秀一下书架,总感觉书不在多,在于精品,近二十年了所谓藏书也就1000来册,对于很多藏友来说只能是沧海一粟。收藏阅读两相宜,既然好书籍那么多,要求高点也不为过,我的藏书标准是必须是民国到建国后70年代之前的为主流,以中华书局、文学古籍刊行社、古典文学出版社等建国初期的主流出版社为主,书籍必须是一版一印,书籍必须8.5品以上,书脊几乎无破损,为了一本好品相我宁愿登上几年,有点苛刻了!
2020-12-06
1 52 121
383人阅读
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
转发动态
@你懂得阅读:
#读藏之间#
《藏书何须看一印?》

近期浏览孔网动态,发现一书友对藏书所持有的观点十分鲜明:必须是一版1印或者是N版1印。尽管这位书友用较长篇幅诠释了一版1印或N版1印的诸多好处,貌似他人无可辩驳,可是我还是想以发布动态的方式,表达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书籍的两种基本功能便是阅读和收藏。藏书的目的是什么?一是个人爱好,二是方便自己阅读。阅读则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自我、不甘落后,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值得人们的肯定、学习和尊敬!

书友的意思是说,大多一版1印的书现在存世量少,物以稀为贵,当然值得收藏。我认为言之有理,无可非议。不过就单从稀缺的层面上来讲,经过批量印刷的书籍,尽管是一版1印,还是有一定的存世量的,当然,肯定是没有后印的量大。“河里没鱼市上看”,只不过是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版1印的书多被藏友收入囊中秘不示人而已。如果说稀缺程度,其远不及该书作者的原始手稿和出版社先期所印的清样书。

从动态中还可以看出,该书友对多版1印的书也是情有独钟。我则认为,书籍每再版一次,都是作者或编者对上一版的修正、补充和完善,从而与时俱进;每印刷一次更是要讲究精益求精。像《新华字典》至今已出版第12版,《辞海》至今已出版了第7版,对于这些极为权威的工具书的修订再版,也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探求真理,贴进时代。我认为,藏书只要是正版、品相好,管它是N版几印。如果把好书比作一位良家女子,初版书就像一个美妙的少女,楚楚动人固然可爱,而多版多印书,则更像一个中年成熟的女子,版次和印次如同年龄的增长,一年比一年的成熟之美则更令人心动。绝版书却是一个风蚀残年、饱经风霜的老妇人,向人们诉说着世间沧桑而又丰富多彩的美丽动人故事。

我认为,对于同一部书的收藏,版本应是韩信点兵一一多多益善。因为每一个版本与上一版或多或少有些不同,至于它是几印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细读这些不同的版本,可以获取更多的学问。因书书既是人写的、又是人编的,也是人印的。不同的版本因编者当时的认知不同,承载的内容也差异较大。比如我们熟悉的北宋范中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开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其中“越明年”一句交代的是“重修岳阳搂”的时间。究竟是哪一年呢?各版本教材注释不统一,让人无所适从。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种版本为例:1994年版注为“[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2002年版注为“[越明年]到了第三年,就是庆历六年(1046)”;2005年版注释为“[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及、到”。先释为“到了第二年”,后改成“到了第三年”,接着又返回“到了第二年”。……当然这改来改去自有专家的道理,只是我等闲之辈难以理解罢了。

在我看来,有时某些一版1印的书的收藏价值,是远逊色于一版多印的。比如1977年4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以及全国各省所印刷的版权页上大都标为“1977年4月第1版,1977年4月XX第1次印刷”,而在部分省份,如湖南、河南、广西、安徽等省所辖的城市所印刷的版权页上却显示“1977年4月第1版,1977年4月XX版第2次印刷”(图2为广西2印)或1版多印。这是因为当时在这些省份,按原计划印数印出后却发现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才为之。但这些一版多印的书在装订质量上远高于一版1印的。现在看来在收藏上性价比也是远高于一版1印的。

搞收藏书籍,一版1印开先河的书固然重要,而多版多印的书同样是不可小觑的。更重要的是,好品相能使人赏心悦目,好内容能让人受益终生!

藏书如娶亲!既要貌如天仙,又要有丰富的内涵。只要干净利索、(作风)正派(对书来说为正版)即可。

藏书何须看一印,多版多印又何妨!
...展开全文
2020-12-01
3 84 111
399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转发动态
抱歉,动态被删除或屏蔽,现已无法查看。
276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转发动态
抱歉,动态被删除或屏蔽,现已无法查看。
288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