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动态
@腼腆2011:
书中写杨晦先生这段有趣。
杨晦先生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与邓中夏、谭平山、陈公博、朱自清、潘菽(我正经看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就是潘著)等是同班同学。五四运动中,杨晦是最先爬墙进入赵家楼的热血青年之一。他原名杨兴栋,由于感受到时代黑暗,风雨如晦,遂改名杨晦。
1918年10月,由北大蔡元培校长发起的新闻学研究会曾办过两期学员班,听讲半年就获得证书的三十二人中就有19岁的杨晦,同时获得证书的还有毛泽东。
1925年秋,杨晦、冯至等人在北海公园商定办一份文学刊物。当时夕阳西下,晚钟敲响,便为刊物命名《沉钟》。刊物坚持了八年,鲁迅始终和刊物保持联系,每期都看,并给予高度评价。鲁迅日记中记载,杨晦、冯至和鲁迅多有交往,常到家中请求指点。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北大中文系大师云集,被称为天下第一系。杨晦先生做了十六年系主任。
杨晦先生几个儿子名字起得别致:杨锄、镰、斧、铸,都与农具有关。
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时,他要求学生把学问做扎实,不要老写批判文章,明确表示:北大中文系绝不培养姚文元那样的人。
文革中杨晦先生遭到批判,他个性倔强,为了弄清是非,决定重读马恩全集,并且是原著。65岁的他开始学习德文,德文老师就是朋友和邻居、德语文学专家冯至先生。与批判他的学生辩论时,用德、英、俄、中文版的马恩全集据理力争,说明自己的观点符合德文原意,俄文版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而中文版又是译自俄文。学生哪是他的对手,只能喊着打倒口号把他轰出去。
看书中杨晦全家合影照片,觉得老五杨铸面熟,再看介绍,果然是我北师院时文艺理论课的老师,课讲得好,我笔记做得认真。 ...展开全文
杨晦先生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与邓中夏、谭平山、陈公博、朱自清、潘菽(我正经看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就是潘著)等是同班同学。五四运动中,杨晦是最先爬墙进入赵家楼的热血青年之一。他原名杨兴栋,由于感受到时代黑暗,风雨如晦,遂改名杨晦。
1918年10月,由北大蔡元培校长发起的新闻学研究会曾办过两期学员班,听讲半年就获得证书的三十二人中就有19岁的杨晦,同时获得证书的还有毛泽东。
1925年秋,杨晦、冯至等人在北海公园商定办一份文学刊物。当时夕阳西下,晚钟敲响,便为刊物命名《沉钟》。刊物坚持了八年,鲁迅始终和刊物保持联系,每期都看,并给予高度评价。鲁迅日记中记载,杨晦、冯至和鲁迅多有交往,常到家中请求指点。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北大中文系大师云集,被称为天下第一系。杨晦先生做了十六年系主任。
杨晦先生几个儿子名字起得别致:杨锄、镰、斧、铸,都与农具有关。
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时,他要求学生把学问做扎实,不要老写批判文章,明确表示:北大中文系绝不培养姚文元那样的人。
文革中杨晦先生遭到批判,他个性倔强,为了弄清是非,决定重读马恩全集,并且是原著。65岁的他开始学习德文,德文老师就是朋友和邻居、德语文学专家冯至先生。与批判他的学生辩论时,用德、英、俄、中文版的马恩全集据理力争,说明自己的观点符合德文原意,俄文版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而中文版又是译自俄文。学生哪是他的对手,只能喊着打倒口号把他轰出去。
看书中杨晦全家合影照片,觉得老五杨铸面熟,再看介绍,果然是我北师院时文艺理论课的老师,课讲得好,我笔记做得认真。 ...展开全文
2024-07-15
1 评论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