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一生的老师# 文学陪我在变老(二)
战车008
看的多了,稍味摸清了写小说的套路,就有写作的冲动,直想写,但提起笔来却无从下手,这种提起笔来无从下手不得不又放下又提起来想写的冲动一直持续了十年,但终究一篇小小说也没写出来。直到与屈参的一次谈话后,才知道我不是写小说的料,也就是说没天赋。
屈参相当有名,刚开始写诗,后来改写歌词,当时30岁的他已是全军著名的青年军旅诗人。正在军艺深造的他寒暑假都要回坦克12师探亲。大约1990年的暑期,我与屈参在营区偶遇,握手寒喧后,站着在营区的白杨树下聊起来。
营区的白杨大约就是《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永远向上,似哨兵一样矗立在营区道路的两旁。因白杨枝干笔直,所以树冠就小,留在地上的阴凉也少。俺俩站在营区的白杨树下,烤着戈壁的烈日聊了起来。
他说,他与我们开封20军的连科同一寝室。
屈参知道我是河南女婿,家在开封。我知道开封有个20军,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战绩的部队。20军军部驻地在郑汴大道旁,若从汴往郑去,透过车窗向右瞧,军部是一水儿的红砖瓦房!若从郑返汴归,透过车窗向左看,军部还是一水儿的红砖瓦房!
他说,连科这鳖孙特能写,一周写一部中篇。
连科我知道,河南老乡,比我早一年入伍,当时我看过他的“瑶沟人的梦"。鳖孙是河南人的口头语,有褒有贬,取决于当时的语景,用在此时是褒义词。正如与老伴有时伴嘴,她伴不过我,嗔怒一句“鳖孙哎……"一样,是褒义词。
但我听到屈参说连科一周写一部中篇时,惊掉了下巴,什么样的天赋异禀能一周一部中篇呀!一部中篇少则小几万、多的大几万,甚至超过十万字,当时计算机还未普及,我所在的部门是全军乃至全国最早采用计算机输入汉字的部门,连科用手工写字的方式一周创作一部中篇小说,每天写上万字,还是在课余,还不算构思创作中消耗脑细胞的过程,这是神,不是人。
于是,我才真正清楚人世间是有天才存在的;明白了莫扎特为什么五岁谱曲,八岁在欧洲巡演;明白了“天才是99%的努力+1%的灵感”的配比应该调个个;明白了我为什么几十年也写不出个小小说。
虽然没有天赋,但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热爱。不仅是我,当时在解放军的各级机关,特别是在解放军的师一级机关,热爱文学的参谋干事助理员一大片。抛开我曾战斗过的炮兵第十三师机关不说,当时我所在的坦克十二师司、政、后、技 、炮五大机关几十个科室,那个科室没有几个文学青年?
我们科的李参、付参、艾参、王参,还有我姚参就是文学发烧友。科里经费再紧张,《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人民文学》是要订的。发烧友之间讨论文学作品是常事。1986年刘恒的成名作《狗日的粮食》发表,付参看后拿着刊有《狗日的粮食》的刊物到我的办公桌前指着标题对我说“这个…这个……这个刘恒怎么能写这么个小说名?”,正因为《狗日的粮食》标题另类,刘恒写此小说的方式异类,7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的刘恒才有名。
退役后至四十八眼睛花的这个阶段,忙着给资本家打工,很少看小说了。四十八眼睛花之后,就不看小说了。但这不影响文学陪我在变老! ...展开全文
战车008
看的多了,稍味摸清了写小说的套路,就有写作的冲动,直想写,但提起笔来却无从下手,这种提起笔来无从下手不得不又放下又提起来想写的冲动一直持续了十年,但终究一篇小小说也没写出来。直到与屈参的一次谈话后,才知道我不是写小说的料,也就是说没天赋。
屈参相当有名,刚开始写诗,后来改写歌词,当时30岁的他已是全军著名的青年军旅诗人。正在军艺深造的他寒暑假都要回坦克12师探亲。大约1990年的暑期,我与屈参在营区偶遇,握手寒喧后,站着在营区的白杨树下聊起来。
营区的白杨大约就是《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永远向上,似哨兵一样矗立在营区道路的两旁。因白杨枝干笔直,所以树冠就小,留在地上的阴凉也少。俺俩站在营区的白杨树下,烤着戈壁的烈日聊了起来。
他说,他与我们开封20军的连科同一寝室。
屈参知道我是河南女婿,家在开封。我知道开封有个20军,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战绩的部队。20军军部驻地在郑汴大道旁,若从汴往郑去,透过车窗向右瞧,军部是一水儿的红砖瓦房!若从郑返汴归,透过车窗向左看,军部还是一水儿的红砖瓦房!
他说,连科这鳖孙特能写,一周写一部中篇。
连科我知道,河南老乡,比我早一年入伍,当时我看过他的“瑶沟人的梦"。鳖孙是河南人的口头语,有褒有贬,取决于当时的语景,用在此时是褒义词。正如与老伴有时伴嘴,她伴不过我,嗔怒一句“鳖孙哎……"一样,是褒义词。
但我听到屈参说连科一周写一部中篇时,惊掉了下巴,什么样的天赋异禀能一周一部中篇呀!一部中篇少则小几万、多的大几万,甚至超过十万字,当时计算机还未普及,我所在的部门是全军乃至全国最早采用计算机输入汉字的部门,连科用手工写字的方式一周创作一部中篇小说,每天写上万字,还是在课余,还不算构思创作中消耗脑细胞的过程,这是神,不是人。
于是,我才真正清楚人世间是有天才存在的;明白了莫扎特为什么五岁谱曲,八岁在欧洲巡演;明白了“天才是99%的努力+1%的灵感”的配比应该调个个;明白了我为什么几十年也写不出个小小说。
虽然没有天赋,但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热爱。不仅是我,当时在解放军的各级机关,特别是在解放军的师一级机关,热爱文学的参谋干事助理员一大片。抛开我曾战斗过的炮兵第十三师机关不说,当时我所在的坦克十二师司、政、后、技 、炮五大机关几十个科室,那个科室没有几个文学青年?
我们科的李参、付参、艾参、王参,还有我姚参就是文学发烧友。科里经费再紧张,《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人民文学》是要订的。发烧友之间讨论文学作品是常事。1986年刘恒的成名作《狗日的粮食》发表,付参看后拿着刊有《狗日的粮食》的刊物到我的办公桌前指着标题对我说“这个…这个……这个刘恒怎么能写这么个小说名?”,正因为《狗日的粮食》标题另类,刘恒写此小说的方式异类,7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的刘恒才有名。
退役后至四十八眼睛花的这个阶段,忙着给资本家打工,很少看小说了。四十八眼睛花之后,就不看小说了。但这不影响文学陪我在变老!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