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东坡

实体店主实名认证

书香涵泳 ,润泽心灵

14 关注
550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直播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且读且行# 看欧洲历史真是复杂:一会希腊,一会罗马;一会政教合一,一会宗教改革;一会大宪章,一会君主立宪;一会大航海,一会又东征;一会文艺复兴,一会启蒙运动,一会又大革命......
看我们的历史就简单多了,当皇帝,推翻皇帝,当皇帝,推翻皇帝......
176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3
如果一生只读一本诗集的话,那一定是《诗经》了。2500 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

今天,特别推荐一本一次性读透诗经的优质版本:
这套《诗经》,精装三册函套装,吴广平等注译,细井徇、马和之等绘,岳麓书社2022年版,全本、全注、全译、全彩图、全赏析、全文诵读。

样书到货,有种惊艳的感觉,品质出乎意料的好,连猫小姐也凑过来一睹芳容。

​自藏、送人皆宜,大人、孩子皆可阅读。
...展开全文
217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生活各自不易
各人所求不同
各自立场不一
勿在别人心中修行自己
勿在自己心中强求别人
平淡养心,真诚养友
善良养德,知足养寿
读书到最后
是为了让我们
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一个人在读书中
不断成长和进步
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展开全文
415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秋天&小树林

秋天该很好
你若尚在场
秋风即使带凉
亦漂亮
深秋中的你填密
我梦想
就像落叶飞
轻敲我窗
...展开全文
736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 书店日常&读书会
照满阳光的午后,我们和书黏在一起。老友相约书店,读书诵诗品茗~~
1.1万人阅读
3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7
#闻香识书

顾客约书店取书,我边整理书籍边等客来。书友尚未到,这个小家伙却不请自来了,进来前还把头伸进门缝喵喵叫了两声,似乎提醒我来客人了。一转头看到那澄澈的小眼神,心忍不住就被它融化了。我冲它笑笑,像对老顾客一样柔声招呼道,来啦,进来吧~~它听懂了似的,果然不再怯生生的,悠闲地踱进来,这儿嗅嗅那儿闻闻,爬上书架不说,连我的主人椅都要坐一坐。

据说,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写作成名作《我是猫》的起因,就是一只因迷路而闯入他家的连脚掌都发黑的黑猫。正是因为《我是猫》的成功,让夏目漱石建立了文学创作上的自信,从而促使他完成了从英国文学研究者、大学教师向作家的人生角色大转换。

猫果然是个精灵!
...展开全文
3.1万人阅读
5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54
#端午安康# #端午安康# 端午节,愿我们都像一枚粽子,包裹着属于自己的内心,沉淀岁月静好的余味。迎着风,插着花,飘着香,温暖向阳。

端午节,你们那里都有什么过节习俗?我生活的城市是古城徐州,民俗学者李世明先生总结了徐州人过端午节的十大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传说唐玄宗是农历八月五日生,为避“五”,本来是端五节改称端午节。

农历五月,百虫孳生,瘟疫流行,因此过端午主要是祛邪避害,端午节千百年来,沿袭时间长,融合各地差异,形成多种习俗,现简述十种习俗。

一是包粽子。徐州地区的粽子,多数是用豇米;以前无稻谷的年月,有的是用谷子,有的是红小豆。荤粽子不多,粽子除了纪念屈原,尚有“宗子”“早中”之义。

二是插艾。艾叶香气可以驱毒除湿,守戒门户。有的地方插艾插一年不除,如同春联“新艾换旧叶”。

三是吃独头蒜。新蒜下来,蒜汁有助消毒除菌,可以防治痢疾、蛔虫。独头蒜效力更高一筹。价格亦高一倍。
四是艾叶煮鸡蛋。艾叶鸡蛋稍有苦味,正是以此苦味祛疾强身。民谣唱:“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煮鸡子,蘸蒜泥。吃粽子,撒白糖。去灾虫,保吉祥。”

五是戴香囊。香囊即今日香包。此习俗久矣。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佩容臭”。容臭即香包的前身,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也是中国香包习俗绵延至今的缘由。

六是戴五毒兜兜穿虎头鞋、五色索。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徐州地区说的“五毒”大多是包括蝎子、蛇、蜈蚣、蜘蛛和蟾蜍。在儿童衣服上绣五毒,在门上贴五毒图案,均含镇宅佑安之意。

七是赶五毒庙会。徐州故黄河边有座明代的寺庙,叫五毒庙,端午节前后有庙会,人们前去烧香膜拜,旧时还举行五毒老爷出巡活动,借以消灾避瘟。现在仍然很热闹,卖香包、粽子、五彩索、厌胜钱的,人来人往。

八是画张天师像。徐州是道教发源地,是张道陵故乡。张道陵被称为“张天师”,神通广大,有咒语可以镇伏五毒,据说,宋代时候的端午节,京都汴京百姓有的张贴张天师像。现在有中老年人佩戴张天师的“五雷符”钱、五毒钱、太上老君钱等花钱,以避祟恶。

九是划龙舟。古代,徐州故黄河上举行过划船竞赛。2010年,黄河故道显红岛附近,举行首届盛大划龙船大赛。今年民主路小学在操场上旱地划龙舟比赛,也蛮有情趣、

十是沐浴。沐浴。徐州许多农村,端午节烧“艾汤”给孩子洗澡。《古邳镇志》:用艾、菖蒲和杂树头烧水洗澡,并互相祝愿:年年端午烧艾水,无疮无病过一辈。
...展开全文
6842人阅读
3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9
#老教材中的插图# 在微博上看到设计美学博主春羊的画,让人想起从前的小学课本,这才叫美。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隆重邀请。
567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说说她的故事# 从前,总觉得最好的人生,是繁花似锦的热闹,是烈火油烹的辉煌。

后来才知道,人生最好的状态,不过是好好地活在当下——健康地活着,平静地过着,开心地笑着,适当地忙着,就很好。

罗素曾说,最深刻的真理,都是最平凡的。

龙应台在《目送》一书中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其实没有配角。一个灵魂健康的孩子,是在父亲和母亲双方共同的紧密关系中,达到综合,而最终走向成熟。
...展开全文
6874人阅读
4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1
#好书推荐# 店庆三周年,推出一套无比经典、原汁原味的民国书系复刻版——“民国书系:「现代文学原版珍藏」套装”。
经与出版社协商,争取到最低价,限时限量特惠酬宾,3.7折还包邮。全套共三辑,三个箱子装,原价805元,现在下单就能享受店庆特惠价,仅需299元就能拥有。每本书才8块多!仅余十余套,感兴趣者速下单,手慢无。
1388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18
“我们挺过了2020,却倒在了2022的门前。”堪称杭州市文化地标的纯情年代书吧(杨柳郡店)日前黯然闭店,店主盛夏这样告诉别人。2021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家书店宣告闭店,就此转身离开图书行业。

疫情持续两年未结束的长期影响、图书营销渠道的快速变化、读者消费习惯的改变.....目不暇接的新情势如海浪般一波波冲击着以民营书店为首的实体书店。

作为一家小众文艺书店,今天我们迎来了三周年。试看各地苟活的独立书店,谁不是在逆境中努力生长?

三周年,我们不卖惨,只卖书。

跟出版社联合,限时限量特惠酬宾,拿出50套“民国书系——「现代文学原版珍藏」套装”,以3.7折包邮的价格特惠书友,远低于某当、某东的活动价(5折),先到先得,售完不补。

以下是关于这套书的介绍——

读原汁原味的民国书,我们推荐这套无比经典的复刻版——

民国文学的光芒,放在整个文学史上,都是独一份的。

一只笔,比刀剑更锋利。一篇文章,能惊醒世人。

读原汁原味的民国书,推荐这套无比经典的复刻版——

「现代文学原版珍藏」套装

35本书,一次集齐民国时期的热门爆款。

有鲁迅的“唯一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位列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的《呐喊》和名列12强的《彷徨》;

朱自清代表作《背影》《欧洲杂记》《你我》;

萧红的成名作《呼兰河传》《商市街》;

还有郁达夫的游记、苏曼殊的小说、徐志摩的散文和诗歌……品类之多,篇目之精,堪称一绝。

难得的是,每本书都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模样”。

时代感浓郁的装帧设计,个性鲜明富有张力,一下子就把人拽回那个群星闪耀,大师辈出的年代。

闻一多之傲骨、徐志摩之风雅、朱自清之庄重、苏曼殊之明秀……

这些民国文学大师,书写了一整个时代的“独家记忆”。

烽火连天的家国情仇、风华正茂的佳人才子;小人物的彷徨与呐喊、血泪与浪漫,都在其中。

近百年前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醍醐灌顶,热泪盈眶。

如此珍贵、罕见的民国书系,值得每个爱书之人至少收藏一套。

全套35册,原价805元。现在下单就能享受店庆特惠价,仅需299元就能拥有。

劲省506元,太划算!

算算每本书才8块多!就能读到荡气回肠的民国小说、深刻隽永的诗歌雅集、大师自传体的回忆散文,真心超值。

不到一顿饭钱,就能读到文学史上光耀百年的名家大作,领略什么是大家风范,什么是文人傲骨。

整套书还可以听哦。“金话筒奖得主”亲声录制配套音频,扫描每本书封底二维码就能听。

韵律悠扬,或婉柔或铿锵,分秒之间带你回到那个无问西东的峥嵘年代。
...展开全文
465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6
#2021的最后一个月# 偶闻某书店今日遇一顾客携20万元人民币现金到书店前台,要求预存货款买书。

真人真事,有图为证~

群里伙伴都在惊叹,毕竟在书店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属罕见。寒冬里的一条开心又温暖的讯息。

分享这个好运给大伙儿,也期待书店伙伴们,都多多接大单!好运齐来~
...展开全文
525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8
#仲秋物候记# 深秋 薄念
花不语 风却懂
有些人来了去了
有些人近了远了
你看匆匆一年又是秋
岁月不堪数 朋友不如初
不过是在这人间暂坐
却要历经万千沧桑
——贾平凹
...展开全文
386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你为什么还在坚持看纸质书# 【藏书是更高级的爱书方式】

有那么一个群体,我是非常喜欢的,且常常引为知己。我们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利用各种方式来交流和切磋,分享和展示。那就是喜欢藏书的朋友们,这个群体可以称之为藏书家。藏书家有大小之分,有资深和资浅之别,有爱好和商用之差。

我很不赞同的一个观点就是,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藏的。这等于没说,或者与说“饭是用来吃的”一样。我相信喜欢藏书的人,大都是喜爱阅读的人。除非,那种仅仅以商业为目的的收藏者。他们不喜欢读书,但知道各种书的价格和价值。这样的人,是算不上收藏家的。

对于收藏家而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相互轻视乃至鄙视的人,自然是有的,但那是令我憎恶的。宽容和尊重是基本的做人道理,如果读书人不明白这个道理,那只能说修养和素质太差。有人喜欢收藏古籍,有人喜欢收藏签名本,有人喜欢收藏民国版本,还有人喜欢收藏毛边本,有人喜欢收藏初版本,有人喜欢主题性收藏,林林总总,丰富多彩。

从阅读的意义而言,仅从内容上熟悉即可,但对于收藏家而言,这只是书的一部分价值而已,哪怕是最主要的价值。因为一本书承载的东西,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作家所写的内容,当它变成一本书的时候,那么它就成了一件艺术品,比如,书中的插图、封面的设计。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审美的缩影。通过一本书,有时候可以洞察一个时代的历史。比如说,80年代,真是一个励志的年代,奋发向上的年代,许许多多的格言警句之类的书,在那个时代大量出版,我本人手里就收藏了多种版本。

从收藏的意义上说,当然是印数越少越有收藏价值。物以稀为贵嘛,这句话用在藏书这里也是极其贴切的。我江苏有个朋友,在这方面非常挑剔,他告诉我,印数在三千册以上的书,他一律不收藏。也就是说,他收藏的都是印数在三千本以内的书。如此的印数,基本上未来很难有重印的机会。即便有,但它是初版本,同样具有值得收藏价值。在一些旧书商的眼里,它们的价格,不会低于那些民国书的。我们随便在网上一查,便可以知晓。但是,不能忽略的是,这种书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知名度,那得需要藏书人有一双慧眼才行。我所知道的是,有些著名作家,刚出道的时候,知名度还不高,第一本书的印数是很少的。当然,其中还有另外的原因,比如,出版社对于市场的判断,也是导致这本书印数少的原因。精装本还不流行的时候,出一本精装书;诗歌和理论书很不景气的时候,出一本诗歌或者理论书。

我在希望出版社出版的《这些人》《这些事》《这些书》,三本合售,网上标价五百元,令人咂舌。标价如此之高,并不是说我的书写的有多好,而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且印数极少。这当然是虚标价格,姜太公钓鱼之举。曹文轩先生曾经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过一本短篇小说集,当时印数只有2350册。幸亏他藏有几本,慷慨地赠送了我一本,否则我得花民国书的价格来购买。非常幸运的是,金波、沈石溪等前辈,也馈赠过我他们印量极少的书。这些书,都是用来收藏的。他们的作品,我在另外的新书中阅读过。这就是阅读和收藏之间的区别和关系。

我的朋友中,还有更厉害的。他买书,一般都买两本,一本用来读,另一本用来收藏。他有洁癖,从不淘旧书。他个人的观点,新书买下,过许多年之后,这些新书就变成了旧书。他常常在微信上晒他过去购买的书,令人羡慕,令人嫉妒。他买的书,质量没得说,但在当时也有很多是印数极少的。在我眼里,他是品味非常高的藏书家了。令人贻笑大方的是,我们常常喜欢讨论这个人是不是藏书家,是不是真正的诗人之类的话题。看见此类话题,我只能是捂着屁股笑几声。

没有古籍,在很多人眼里,是算不得藏书家的。但对于非古籍收藏家而言,它们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只有价格而已。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要在藏书方面有点规模,代价都不会太大,这是一个不太需要很大投入的收藏领域。如果我们喜欢阅读国外那些藏书家的故事,我们就会知道那些书的价格昂贵得惊人,至少得是中产阶级才能有那样的经济实力。《泰坦尼克号》上那位去世的青年收藏家,父母的经济实力雄厚,尽管如此,他的父母还怕他把家里搞破产了。

我一直觉得,书也可以作为文物收藏的。在我看来,这是更高级的爱书方式。(安武林)
...展开全文
2.2万人阅读
50人点赞
收藏 2 7 50
#书店日常# 猫分两种:猫,书店猫
猫温暖、独立、安静、优雅
和书店很像
1.3万人阅读
3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