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居

实名认证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184 关注
144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美国有一百来个参议员,而陈香梅嘛,不要说美国,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个。”

这是1981年,邓小平在国宴上,被问及“为何将陈香梅安排在第一贵宾席”时给出的回答。

被誉为“全世界只有一个”的陈香梅的确不是凡人,她的传奇一生诠释了一等女人的活法:长得漂亮,活得清醒。


陈香梅

陈香梅生于1925年,祖籍是广东佛山,出生地却是北京。因为身逢乱世,年仅12岁那年,她就因日本侵华不得已和全家一起流亡香港。

陈香梅一家刚到香港没几年,香港沦陷。由于过度操劳致病,她的母亲在这年离开了人世,此时,她年仅16岁。

母亲死后,陈香梅和五个姐妹陷入了无尽的迷茫:父亲远在美国,她们身边已经没有依靠了。没有依靠,就靠自己。陈香梅和五姐妹咬着牙,再度踏上了流亡之路。

流亡路上有多苦,流亡百姓有多可怜,陈香梅就有多恨日本人。但怨恨不是力量,因怨恨而起的奋斗才有力量。陈香梅更加发奋地读书了,她确信:只有他们站起来,国家才有复兴的可能。

连续几年的流亡,在锻炼了陈香梅处事能力的同时,也让她有了超越同龄人的坚韧。

1944年,19岁的陈香梅怀着理想加入了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她是中央社的第一任女记者。因为陈香梅英语流利,她工作后不久就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采访时任美国驻华第14航空队的司令官陈纳德。

对于刚刚成为记者的陈香梅而言,陈纳德是真正的大人物。为了这次采访能顺利进行,她做了很多准备。她事先已了解到:因“飞虎队” 驾驶着美制战斗机,屡战屡捷,中国老百姓非常尊敬、支持他们。

她还打探到:“飞虎队”统帅陈纳德很不喜欢记者,他经常让他们下不来台。在新闻界,他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存在,他更像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背地里,记者们都管他叫“老头子”。

记者同行越是对陈纳德“嗤之以鼻”,陈香梅就越想尽快接触这个“老头”。她和普通记者不一样,普通记者都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事做,而她却喜欢做那些难度更大的事。如果一件事非得她跳起来才够得着,她会更加有动力。

陈纳德,恰恰是她跳起来,才够得着的存在。

采访陈纳德那天,陈香梅特地穿了一身阴丹士林蓝布旗袍,她将乌黑的秀发编成了两条长长的麻花辫垂在胸前。这身打扮配上她俊秀、有东方美的脸庞,让她看起来格外与众不同。

那天,推开陈纳德将军办公室的大门后,陈香梅就见到了身着一身笔挺军装站在窗前的陈纳德,只一眼,她就被他那双放着光亮的眼睛吸引住了。

陈香梅在门口下意识地停留了一下,就在她发愣的当口,起先还一脸严肃的陈纳德竟径直走了过来,并握住她的手道用温和的语气道:“上午好,女士,我是克莱尔·李·陈纳德。”

这样的陈纳德与她之前通过别人之口了解的“陈纳德”,太不一样了,陈香梅愣了下才恍若从梦中惊醒地握住他的手回到:“将军好,我叫陈香梅。”

陈香梅没有介绍自己的身份,这似乎是疏漏,按理,她应该说“我是中央社记者陈香梅”。这个疏漏,让她后来一直纳闷不已。“或许,这是命中注定吧!”她只能如此解释。

陈香梅初印象中的陈纳德给了她“春风拂面”的感觉,她透过那张脸,读懂了常人看不到的他,她后来写道:

“他的脸孔遍布深刻的皱纹,有着一个倔强的下颚,看起来强韧而果决,一堆深沉的棕色眸子里流露出坚忍的神色。我对他的瞬间印象是:这个人具有伟大的意志、力量和勇气,兼有高超的智慧。”


陈纳德与陈香梅(右)在云南

人都说“一个心里有什么,才能看见什么”,能透过第一眼,看到陈纳德的“意志、力量、勇气、智慧”的陈香梅,本已不是普通女子。她和他是相似的,所以,当他们真的坐下来聊天时,两人竟都有了相见恨晚之感。

陈香梅发现自己和陈纳德有太多相似处:他们都出身望族,却早早失去了母亲的照拂,他们都还深爱着对方的家乡。

陈纳德在惊讶之余,也对这个女记者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他确信:他和她这样的遇见,是世间难得的,用中国人的话说叫“可遇不可求”。

那次采访后,两人道别时,陈香梅下意识地看了一眼陈纳德,她竟在这位年已50岁的将军的眼里,看到了孩子般的不舍。她在感动之余,也不由得心里一动。

有了第一次成功采访的经验后,后面的采访就容易多了。陈香梅开始频繁出入第14航空司令部。

陈香梅通过采访了解了陈纳德的身世和战绩,她用一个个故事将他的一生报道出来了。显然,陈纳德自己也很满意她的报道。

越是了解陈纳德,陈香梅越是对这个饱经风霜的男人有好感。从小缺乏父爱的她,甚至在和他的交往中,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直到后来,她才知道:那是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是她的父亲从未给过她的。他的父亲长期未与她们母女生活在一块,他和母亲之间也并没有真正的爱情,重男轻女的他,也极少给过她们关爱。母亲刚去世不久,他就给自己找了续弦。

陈香梅多少有些恨父亲,她在替母亲不值的同时,也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找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好男人。

在未遇见陈纳德前,她并不知道“顶
...展开全文
256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室有兰花 房前屋后漫留连,煦煦暖阳催午眠。梦里疑似香无主,几簇兰花开正妍。
400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一枚与书为伍的建盏,自带书香。
----题记

喝茶的人,至少需要一瓯建盏,建盏是唯一为茶而生的碗。作为主人杯,彰显身份。
建盏是需要读的,以读书的情怀读盏。读它的变化,“入窑一色,出窑万变”;读它的不变,铁骨铁胎。以不变承万变。
壶以泡茶,盏以品茶,读书时宜香茶相伴。一枚与书为伍的建盏,自带书香。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只建盏。拥有建盏的人也是独一无二的。
建盏生命的色彩来自制盏人、用盏人。
最终决定一个建盏人的高度只有才能。这个才能包涵技术、学识、胸怀、情感、领悟力等等。“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存在谎言。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手中的建盏,是有高度的建盏,可列为上品也。
一壶一盏一卷书,分不清茶香与书香了。
...展开全文
5540人阅读
5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0
建盏品赏 一壶一盏一卷书,堂前坐看云卷舒。休言壁上三尺剑,新花初开香满庐。
385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浮生六记# 张兄发来一张图片,图片上说:2021年和1971年的月历完全相同、一模一样,没有丝毫改变;但我们却改变了,我们多了50岁。并且缀了一句“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我没有考证这两年的月历完全相同是否真实,只是慨叹,愿望太美好,但仍是少年,谈何容易。
不要说容貌的变化了,多少次看到年龄相仿的人,每每感觉,他们咋变得那么老了呢?其实自己可能比他们还显得衰老些,鹤发鸡皮,不堪揽镜自照了。
心理上的变化,更大了,经历了这么多的人和事,看惯了生老病死,心里总是沉甸甸的。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岁月轮回,可怜少年头早白;青山绿水,无奈物是人已非。
安德烈.莫洛亚在《生活的艺术》中说:对于人类来说,从四十岁开始,“所有的人都会在他面前发现一道阴影,他战栗地穿过它,感列青年时代的美好时光永远离他而去了。”而今天,一般把五十岁作为衰老的开端。无论你手脚多少灵活,身体多么结实,在穿越这道生命的阴影时,都会感到康拉德所描写的那种轻微的战栗和短暂的绝望。
呵呵,今年五十岁。
...展开全文
512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浮生六记#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杨绛《我们仨》
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感觉满纸温情,一丝心酸。一生下来,我们都是主角,自带舞台和剧场,观众席上我们摆好了位置,群众演员来了就走了,那些亲人的位置,一旦离开了,就会永远空着,空位越来越多,直到演员也谢幕。
废弃的剧场,凭着大家的回忆,或许会存在一段时间,当回忆我们的人也已离去,就会真正消失了。
533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因搬新家,旧的书籍来不及整理,和诸物杂陈,一个爱书人,沦落至此。
当时买来的书,有时并没有读完,折页作记,希望下次接着读,但往往再不翻起,欠了很多书债。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诚不我欺。
春节即至,或有小暇,必当拂去书上尘,静心赏书香。戏作一首,以为记:“读书往往难过半,折页作记来时看。如今搬来成一堆,积年旧帐恕不算。”
6381人阅读
5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51
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今日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傅聪的父亲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他写给儿子的信,即《傅雷家书》。
傅雷1966年逝于文革, 傅聪2020年逝于新冠。 文革应归于人祸,新冠纯属天灾。文革伤害了中国, 新冠重创了世界。
书架上的一本《傅雷家书》,在今天被书友发现,下了单,书友在傅聪去世这天入手,更多是一种情怀吧,我也在第一时间寄了出去。
《傅雷家书》是真正意义的家书,是家书中的清流,娓娓道来,如沐春风,情真意切。
这本《傅雷家书》,为老友相赠,1981年1版1印,已保存39年,书静如万古如思,书香引思绪,书归有缘人。
507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