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永胜旧书店18797433866

实名认证
1739 关注
1251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曹操的审时度势
曹操在十多年的血雨腥风中,初定北方,渐渐积攒下一统天下实力。其虽为北方霸主,但到战扬上似乎将生死置之度外,内心始终强大:既生信心逃出天,又能马上重振旗鼓。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军进驻濡须口,攻破孙权在长江西岸大营。孙权立刻亲率大军与曹军对峙。曹军不擅水上作战,吃了败仗。两军相峙时,正是春雨绵绵,孙权算准曹军不适应当地气侯,对作战并无把握,于是给曹操去信,公然挑衅:“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见信,不但不生气,反而自省:“孙权不欺孤也。”战场颓势已显,气侯又不利,此时不撤,更待何时。于是撤军。
对手激将冒犯,曹操不怒不躁,客观分析后做出冷静决策。不愧一代雄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曹操在军事上的表现: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乃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张驰之道,虚实之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属曹操也。
1649人阅读
4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0
原先的株洲县委县政府,现在撤县并区叫渌口区了。
858人阅读
3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7
富有诗意的餐厅。
718人阅读
3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1
城区大街小巷到处都在挖呀挖呀挖,经济回暖?
1063人阅读
4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3
严冬里的暖阳,最接扡气,最暖人心。
829人阅读
3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1
湘江夜景,灰蒙蒙看不清。
2075人阅读
4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6
十点不到,人都跑完了。
1259人阅读
3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34
今天,立冬的第三天。最高气温26度,暖洋洋有点小热。
越来越感觉现在的节气与实际气温差别大了,或许只有到了冬至后,才会体验到严冬的寒冷吧。
4002人阅读
6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61
一年一偶像,百年刘德华。
央媒的怒赞,华仔实至名归!
1100人阅读
2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9
城市不好混,我要回农村。
1350人阅读
4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40
微历史三则:

1961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归来,第二天报纸就有消息说'周总理神采奕奕地下了飞机'。看到报道,周总理叫值班秘书把记者找来,严肃地说:“现在国家遭难(指1959~1961年连续几年的大面积自然灾害),人民在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他还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现在,天灾搞得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我作为国家总理,居然还神采奕奕!这样宣传“上不合乎国情,下不安于民心,不妥!”
抗战时期,陈独秀寄居重庆汇津乡下,与为他看病的大夫程里鸣相交甚笃。有一次程笑着说:"人家都说你老先生是半截子革邻。"陈摇头叹道:“你行医,不懂政治。你为我治好了病,无以答谢,给你写幅对联吧。"于是,陈独秀为程写了下面一联: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在半开时。
某年元旦,深圳某大学一名学生仿项羽《垓下歌》给校园网的"校长信箱”发了一封信:元旦至兮要考试,时不利兮考不过。考不过兮要
挂科,老章老章奈若何?不料章姓校长当天就给予公开回复:阁下不是老项,鄙人不是小虞。挂科远非垓下,重修好过别姬。
...展开全文
1316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3
司徒雷登和他的燕大

从1919年起,为创办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在十五年内往返美国十次,靠募捐共筹得校款二千余万美元,这在当时几乎是个天文数字。为办成这所大学,倾注了司徒毕生的心血!
1952年,燕大在中国高等院校系调整中,被分为八所学校。
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政治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中央民族学院……。
尽管学校名称不复存在,但它在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就和精神,已成为永恒的丰碑!
燕大,这座仅存在了33年的学府,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龚澍、雷洁琼、费孝通、侯仁之、冰心……。
司徒雷登离世以后,他的骨灰安葬在杭州的半山安贤园。
墓碑上刻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大首任校长。
短短的一行字,道尽了司徒雷登对燕大及中国的贡献。
他的名字会永远矗立在中国教育的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别了,司徒雷登!
...展开全文
1253人阅读
3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1
2020年刘强东曾放言,未来中国快递企业如果只剩下两家的话,那么一定是京东和顺丰。
邮政听后冷冷回复:哪怕中国只剩最后一家快递公司,也一定不会是你京东!
3900人阅读
5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1 53
微历史两则:
据周作人回忆,1908年前后,正在日本留学的陈独秀往位于东京的《民报》编辑部与章太炎晤谈。陈独秀无意中说起湖北没有出过什么大学者,不料被隔壁的湖北人黄侃听见,黄大声说:"湖北固然没有学者,然而这不就是区区;安徽固然多有学者,然而这也未必就是足下。"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人,听完扫兴而去。
1946年春,北平一些文教界的知名人士上书国民政府,为周作人在抗战期间出任伪职求情。他们请郑天挺教授在请求上签名,遭到拒绝。郑说:"在周任敌伪北大文学院院长时,也确实为学校图书馆弄来不少善本珍籍。但我觉得,一个教授应当有起码的民族气节。周曾任伪教育总署督办,这是不能原谅的。"
1209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6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坠。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逢山游,念弥陀。
吴佩孚《满江红-登蓬莱阁歌》
该词作于一战之后,中国是战胜国,但仍无法避免被列强瓜分的悲惨命运。尤其山东被日寇强占,使身为山东人的吴义愤填膺。借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紅》曲调而作。歌词雄浑有力,三军齐唱,威武悲壮。
毕生仇日是吴佩孚最鲜明的性格特色。
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数省的地盘,带过几十万的大兵,但却没有私蓄,也未置田产,清廉一生,比较他同时期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尤为难能可贵。不以成败论英雄,吴氏是个清廉有民族气节之人!
2541人阅读
5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