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动态
@三锤雷长城:
#美食记#
三江的早酒
周六清早,会同几位老友去了一趟三江镇,赶此地的早酒集市。
三江镇在南昌县南部,是世界桥梁建筑学家蔡方荫和共和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万绍芬的故里,因箭江、隐溪和澎湾三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三江是一座人文历史悠久的小镇,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发达,商旅不绝,成为赣江进出鄱阳湖的必经之地,造就了累世的繁荣和富庶。及至今天,依旧繁华如斯。
早酒是一个很古老的风俗。在中国南北各地,如河北、内蒙、广西、云南、沪*宁杭、湖广等地普遍都有,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有注家就认为这里易安女史喝的就是早酒。还有另一首《念奴娇·春情》诗曰:“险韵诗成,扶头酒醒 ,别是闲滋味”,所谓“扶头酒”,也是早酒。
在文学史上,早酒还有一个雅致又形象的称谓,叫“卯酒”,即在清晨5-7时喝的酒。唐宋以来,“卯酒”入诗的题材很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有一组《柯山杂诗》,其一云:“幽人睡足戴纶巾,策杖开门卯酒醺。黄叶满山乌鹊嗓,江城秋日少行人。”我十分喜欢,寥寥几句,却极富画面感,不禁令人共情。
也有人认为,早酒是一种码头文化,和文人士大夫的精致生活有所分别。旧时码头工人通宵搬运,直到天亮方歇,一碗早酒,解乏,安神。这倒挺能解释三江的早酒习俗。三江自古就是码头,江西各地的货物沿赣江北上进入鄱阳湖再到长江,长江进入江西的商品溯水分流到南方各地,三江都是一个必经之地。遥想当年的苦力们,累了,一杯烈酒,几碟小菜,应是犒劳佳品。俚语有云:“早酒晚烟,一天不蔫”,大约也是码头文化的写照。
从南昌市区驱车一个小时,即到三江镇。这一天是农历十一月十六,逢集,天气也好,故街上行人比往日更多。三江镇不大,就一条主街。或是这几年早酒在“文旅风口”上出了名,因而有了专门的早酒街,就靠着镇政府和派出所旁边。街口还有交通导引,“最美的风景就是和你在一起”,土味情话十分醒目。
早酒街除了一早开门面的,卖菜蔬的,还有卖各种特产、桌椅、板凳、竹制品、生活日用品的。同行的朋友说,这里有很多东西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有一个用竹子编的用作提尿桶的系手,在市内早已绝迹,但在三江人的生活里,它们却再也正常不过。
时间在三江,明显地慢了下来。
我们几人沿着早市街走了约二百来米,在一家名叫“小万特色牛杂粉 早酒”的早餐店门口停了下来。既然写了“早酒”两个字,那就在这里感同身受一下吧。
铺子不大,但里面却人满为患。门口两个大铁桶里,一个里面煮着牛杂,一个煮着心肺。再旁边是灶台,两口小铁锅,一口锅里烧着鱼,一口锅里炒着粉,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我们四个人,点了三碗小菜,牛杂,牛肉,牛肠,老板娘看我们要得多,又送了一碗梅菜。
进到里面,找个位置坐下,要了一壶酒,四五斤的样子,五十元。酒是糯米做的,很甜,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老板娘送菜进来时,嘱咐一句,悠着点喝,别小看这酒,劲头大得很。大概看我们不是本地人,善意地提醒。
每人两杯,徐徐下肚,几位老友很快眼红耳赤,热汗直冒。我要开车,只能忍着。这对于一个酒徒而言,无异于是一场残酷的刑罚。
我把目光转向周围,小小的早餐店里,大概十来张桌子,不断有人进来,不断有人离开。凡是进来的,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捧着酒的。凡是出去的,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是带着一身酒气的。我旁边两个女士,两个男子,大约是三五好友,直接拎了一箱啤酒六瓶劲酒进来。刚刚坐定,一个女士就将脚抵在另一张条凳上,撸起裤腿,露出白白的一截小腿,气定神闲,健美而彪悍。还有一桌,也是四人,六十来岁爷们,已经喝了好一阵,酒力将精气神从骨头缝里提上来,每个人都散发着雄性的力量感,一指头能把天戳个黑窟窿。
米酒、牛肉,这是上半场,下半场是心肺汤粉,滑嫩鲜香,比南昌很多汤粉店不知好了多少。还有人不吃粉,直接来碗心肺汤,大约也是解酒的神器。
吃完早酒出来,又买了几样特产,米粉和三江萝卜腌菜。江西各地的米粉都不一样,以我的感受,南昌的最没有特色,其他地方的都比南昌的要好。三江萝卜腌菜是当地名副其实的特产,但种类不只有腌萝卜干,还有笋菜、梅菜、大蒜梗、荞头、雪里红、牛肉、腐乳、马蹄爽等等,行销几十年,已经在几代人心里扎下了口碑。在一家特产店里,我看到有个人进来,看也不看,直接要了二十盒去。老板娘说,每天忙得累断腿,根本卖不赢。
从特产店出来,旁边有家散酒店。有沽烧和米酒。米酒和我们在早餐店里喝的一样,问了下价格,30元。我顿时想到,早餐店老板娘说很多人都是自己带酒来喝。
临近十一点,打道回府。一上车,后排两位老友就沉入梦乡,酣睡如醉。如此看来,三江早酒确实有些劲头,值得再来。 ...展开全文
周六清早,会同几位老友去了一趟三江镇,赶此地的早酒集市。
三江镇在南昌县南部,是世界桥梁建筑学家蔡方荫和共和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万绍芬的故里,因箭江、隐溪和澎湾三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三江是一座人文历史悠久的小镇,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发达,商旅不绝,成为赣江进出鄱阳湖的必经之地,造就了累世的繁荣和富庶。及至今天,依旧繁华如斯。
早酒是一个很古老的风俗。在中国南北各地,如河北、内蒙、广西、云南、沪*宁杭、湖广等地普遍都有,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有注家就认为这里易安女史喝的就是早酒。还有另一首《念奴娇·春情》诗曰:“险韵诗成,扶头酒醒 ,别是闲滋味”,所谓“扶头酒”,也是早酒。
在文学史上,早酒还有一个雅致又形象的称谓,叫“卯酒”,即在清晨5-7时喝的酒。唐宋以来,“卯酒”入诗的题材很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有一组《柯山杂诗》,其一云:“幽人睡足戴纶巾,策杖开门卯酒醺。黄叶满山乌鹊嗓,江城秋日少行人。”我十分喜欢,寥寥几句,却极富画面感,不禁令人共情。
也有人认为,早酒是一种码头文化,和文人士大夫的精致生活有所分别。旧时码头工人通宵搬运,直到天亮方歇,一碗早酒,解乏,安神。这倒挺能解释三江的早酒习俗。三江自古就是码头,江西各地的货物沿赣江北上进入鄱阳湖再到长江,长江进入江西的商品溯水分流到南方各地,三江都是一个必经之地。遥想当年的苦力们,累了,一杯烈酒,几碟小菜,应是犒劳佳品。俚语有云:“早酒晚烟,一天不蔫”,大约也是码头文化的写照。
从南昌市区驱车一个小时,即到三江镇。这一天是农历十一月十六,逢集,天气也好,故街上行人比往日更多。三江镇不大,就一条主街。或是这几年早酒在“文旅风口”上出了名,因而有了专门的早酒街,就靠着镇政府和派出所旁边。街口还有交通导引,“最美的风景就是和你在一起”,土味情话十分醒目。
早酒街除了一早开门面的,卖菜蔬的,还有卖各种特产、桌椅、板凳、竹制品、生活日用品的。同行的朋友说,这里有很多东西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有一个用竹子编的用作提尿桶的系手,在市内早已绝迹,但在三江人的生活里,它们却再也正常不过。
时间在三江,明显地慢了下来。
我们几人沿着早市街走了约二百来米,在一家名叫“小万特色牛杂粉 早酒”的早餐店门口停了下来。既然写了“早酒”两个字,那就在这里感同身受一下吧。
铺子不大,但里面却人满为患。门口两个大铁桶里,一个里面煮着牛杂,一个煮着心肺。再旁边是灶台,两口小铁锅,一口锅里烧着鱼,一口锅里炒着粉,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我们四个人,点了三碗小菜,牛杂,牛肉,牛肠,老板娘看我们要得多,又送了一碗梅菜。
进到里面,找个位置坐下,要了一壶酒,四五斤的样子,五十元。酒是糯米做的,很甜,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老板娘送菜进来时,嘱咐一句,悠着点喝,别小看这酒,劲头大得很。大概看我们不是本地人,善意地提醒。
每人两杯,徐徐下肚,几位老友很快眼红耳赤,热汗直冒。我要开车,只能忍着。这对于一个酒徒而言,无异于是一场残酷的刑罚。
我把目光转向周围,小小的早餐店里,大概十来张桌子,不断有人进来,不断有人离开。凡是进来的,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捧着酒的。凡是出去的,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是带着一身酒气的。我旁边两个女士,两个男子,大约是三五好友,直接拎了一箱啤酒六瓶劲酒进来。刚刚坐定,一个女士就将脚抵在另一张条凳上,撸起裤腿,露出白白的一截小腿,气定神闲,健美而彪悍。还有一桌,也是四人,六十来岁爷们,已经喝了好一阵,酒力将精气神从骨头缝里提上来,每个人都散发着雄性的力量感,一指头能把天戳个黑窟窿。
米酒、牛肉,这是上半场,下半场是心肺汤粉,滑嫩鲜香,比南昌很多汤粉店不知好了多少。还有人不吃粉,直接来碗心肺汤,大约也是解酒的神器。
吃完早酒出来,又买了几样特产,米粉和三江萝卜腌菜。江西各地的米粉都不一样,以我的感受,南昌的最没有特色,其他地方的都比南昌的要好。三江萝卜腌菜是当地名副其实的特产,但种类不只有腌萝卜干,还有笋菜、梅菜、大蒜梗、荞头、雪里红、牛肉、腐乳、马蹄爽等等,行销几十年,已经在几代人心里扎下了口碑。在一家特产店里,我看到有个人进来,看也不看,直接要了二十盒去。老板娘说,每天忙得累断腿,根本卖不赢。
从特产店出来,旁边有家散酒店。有沽烧和米酒。米酒和我们在早餐店里喝的一样,问了下价格,30元。我顿时想到,早餐店老板娘说很多人都是自己带酒来喝。
临近十一点,打道回府。一上车,后排两位老友就沉入梦乡,酣睡如醉。如此看来,三江早酒确实有些劲头,值得再来。 ...展开全文
清刻本 重订王凤洲先生会纂纲鉴 15册22卷
起拍价 ¥3000
结束时间 2024-11-19 20:31:27
2024-11-17
3 5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