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文双奇迹——承德双塔山(一)
过完元宵节,年节就算真的过去了。蛇年正月十六,我到达承德市,开始了新一年的游学生涯。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端,是一座因为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而诞生、成长、延续下来的城市。作为河北省重要的旅游城市,这里除了闻名遐迩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还有两处比较特别的地质奇观——磬锤峰和双塔山。十年之前,我三次到承德市参加学习活动,闲隙里游览了避暑山庄、普宁寺、磬锤峰等景点,未曾到达过双塔山。此次重返承德,决定弥补这个遗憾。
正月底的承德,仍然是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不过,现在各地的气候都是“孩子脸”爱变化,承德亦如此,农历正月初一,气温从零下十来度一下子飙升到零上十七度。特别害怕寒冷的我,抓住承德春天这昙花一现的温暖,午后到达了位于双滦区的双塔山景区。
景区入口处是一栋庙宇式单层建筑,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在阳光下十分耀眼。门口上悬挂横幅蓝底金字牌匾,上书“双塔山”三个大字,门口两侧是一幅对联:“气吞魏疆燕岫突兀云霞三千丈,势压桓封辽畿再造浮屠九重天”。走进入口,抬头仰望,两座棒槌形并力的山体便出现在远处树木掩映的天空里,山顶分别建有小塔。这就是神秘的双塔山本体。十年前,我曾登临承德的磬锤峰,属于丹霞地貌的典型特例,空旷的封顶兀自矗立着一只棒槌形的山体,从某个角度望过去,像极了男性的生殖器,可谓奇观。双塔山这两只,外形上并无其他特别之处,但是两只并列矗立。尤其在两山顶部,都修建有砖塔。据资料记载,两座砖塔建造时间为辽代,应该是当时此地的契丹人所建。北峰顶的砖塔高约2米,圆锥形,无门。南峰顶砖塔座北朝南,高5米余,方形,边长2米多,门高约1.5米,宽1.3米,四角置木据,有铁棍挑出,上挂铜铃。东、西、南三面墙是青砖压缝,北墙齐缝直茬。1976年前北墙裂缝较大,宽处大约有20多公分,唐山大地震以后,砖塔不但没倒,裂隙反而拼合。《承德府志》记载:“东塔(南峰)之巅有古庙,不详何人所建,已就倾圮,旁有一小碑镌“王仙生”三字”。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说:山庄之西“有双塔峰,亭亭对立,远望如两浮图,拔地涌出,无路可上,或夜闻上有钟磬经呗声,昼时有云片往来。”“乾隆庚戌(五十五年,1790年),命守吏构木为梯,遣人登视,一峰周围一百六步,上有小屋,屋中一几一香炉,中供片石,镌王仙生三字。一峰周围六十二步,上种韭二畦,塍畛方正如园圃之所筑,是决非人力之所到。”该书还说:“香炉下有草鞋—双,供桌上有旧书一本”。“距双峰里许,有关帝庙住持僧悟真云:乾隆壬寅(四十七年,1782年),一夜大雷雨,双塔峰坠下一石佛,今尚供庙中,然仅粗石一片,其一面略似佛形而已。”但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小说,所载之事可信亦不可信,然而避暑山庄博物馆确留存一石片,推测是纪晓岚说的那块石片。研究人员对佛像花纹、手势、背光图案进行鉴定,像是辽代以前遗物。网上查阅到这些资料,引起了我对神秘的双塔山极其浓厚的兴趣,所以此次必须登临近观。我的右腿有慢性关节炎多年,登山是很不适的,但此时承德尚处冬季,是旅游淡季,登山索道尚未运行,只能徒步前往了。询问门口服务人员,得知上下山的入口都在此处,左平缓右陡峭,便选择从左边平缓的路向上走。
路的坡度很缓,但承德这天的气温确实怪异,午后达到了17度,穿了羽绒服上山,热的后背汗涔涔的了。再看路两边的溪流,都还冰冻着,没有一点融化的意思。所有的草木都是枯黄色,尽显北方冬日里的苍茫。忽然,路边有几只猴子向我跑过来。原来是我身后有家长带着孩子,手里带着食物,向猴子招手了。此刻的广播里正在温馨提示:双塔山景区有一百余只野生猕猴,请不要随便喂食和招惹,如遇猴子抢夺食物请不要暴力驱赶,发生意外请及时报警!看来这里的猴子确实多,还比较放肆。果然在一处平坡处有开阔的平台,上面聚集着十几只猴子,有母子一起的,也有单只的,或自由玩耍,或停下来与游客目光交流。有一只猴子稳稳地坐在我身旁的石栅栏上,低头梳理着毛发。这些猴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早已在此定居了,为游山赏景的人们增添了不少乐趣。
山不是很高,不久便登顶了。向北望去,两柱奇石已近在眼前。山体颜色土黄,高耸入云,因为距离太近,柱顶的砖塔已经无法看到。我想与这奇石合照,便与一位大姐搭讪。大姐很热情,是本地人,每天的任务是接送孩子上学,现在是孩子已送到学校,然后自己上山来闲逛。我有很多关于双塔山的疑问,她都给了我满意的解答。为了让我拍到更好的照片,主动引导我到最好的取景位置。在北侧石柱下,有一处“金龟石”,据说七块石头从北侧石柱上掉下来,巧妙地堆叠在一起,形状就是一只大龟背上驮着一块大石头,周围有信奉者栓了无数条红布条。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