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二零一六

实名认证
1145 关注
74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我如何与旧书结缘#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终于读完了这本大作,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对改革和现状不同的批评声音,一方面是现状的正确反应,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改革触及了其利益。对每一个人而言所目睹的世界都是短暂的历史阶段,能够搞清楚历史进程,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摆脱两难的境地,走出一条适合我们国家的道路。
934人阅读
2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9
#我如何与旧书结缘# 松浦弥太郎号称是“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这本书能让你体会到生活之美,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之美体会到“脱离苦海”。人生都是苦海,管理好物欲,有可能是脱离苦海的一条捷径。对使用的物品产生感情、产生爱,这都可以是你快乐的源泉。
作者理念值得学习,人生短暂,能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幸福感会更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尽量选择质地更好的东西。
829人阅读
2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6
#我如何与旧书结缘# 这本《自由选择》出版于1980年,书中详细阐述了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关于自由市场的相关理念,从饱受诟病的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到社会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大师均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放松政府干预,让自由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但遗憾的是,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这只改革的“拦路虎”让大师的理念迟迟不能落地,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并让消费者蒙受损失,让人扼腕叹息!

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生态: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个个体都按照人的本性在为自己的私利谋算,利用自己比较优势开展分工协作,然后通过交易满足自己的需求,但这一系列自私的想法和活动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整体福祉的提升。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每个人“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他“受着一直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既然自由市场经济这么好,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政府干预呢?弗里德曼是这样论述政府干预是如何产生的:为了防止某种真实的或是空想的邪恶出现,人们便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它。真心实意、品德高尚的改革家,以及同样真心实意的利益的各方便会结成某种政治联合体。联合体各个成员的目标,可能互不相容、彼此矛盾,但都被诸如“公众利益”、“公平竞争”之类冠冕堂皇的辞藻掩盖起来了。联合体常常能够成功的说服国会,通过一项法案,法案的序言部分尽是那些冠冕堂皇的辞藻,但其主体部分便是授权给政府官员使其“有所作为”,品德高尚的改革家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之后又转而关心及其它事物来。利益各方开始开展工作,以确保权力的运用符合自身的利益。一般来说,他们也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成功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进一步扩大政府干预的范围。一旦政府官僚掌握了利益的搜刮和分配,就连最初的特殊利益集团也无法受益了,最后的结局和改革家最初的目标恰恰相反,而且特殊利益集团的目标也常常无法实现。然而,政府的这种干预活动确立得如此牢固,与此相关的既得利益集团又如此之多,因此,要想废除最初的法案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人们又会要求政府通过新的立法,来解决过去立法所导致的问题。一个新的循环开始了……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往往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效果。以最低工资制度为例,这项制度的本意是保护技能水平较低的人,使其可以得到一份相较其能力而言较高的工资。但实际上,作为雇主来说,尽管其本意是雇佣一个技能水平较低的人从事一项与其技能匹配的工作,但由于有了最低工资标准,那他干脆就雇佣一个配得上最低工资标准、技能水平较高的人。就这样,本意是增加低技能水平的人的收入的一项政策,反而让他失业了,连低水平的工资也挣不到了。这个例子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好的初衷也可以被错误的途径所歪曲。

政府还常常有意无意地出现另外一种认知上的偏差,那就是把明明可以由市场提供的商品,偏偏说成只能是由政府提供的商品,最典型的例子是教育和医疗,这两项社会普遍需要的服务作为公用品由政府来组织提供。比如中小学教育,是应该让消费者自由选择,还是让生产者做主而消费者无从选择?以某一种实物商品为例,如果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那么只有其产品物美价廉,才能为消费者所喜爱,由此生产企业的规模才能扩大。在中小学教育产业当中,家长和学生就是消费者,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就是生产者。将中小学教育视为公用品由政府提供,这样的集权化就意味着排斥了其他竞争者,消费者没有其他选择了。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政府官员与我们一样,可能也是做家长的,也衷心的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体制,但是作为教师、管理人员、政府官员的利益与作为家长的利益是不同的,与他们学生家长的利益也是不一致的。教育体制的集权化、官僚化,即便是家长的利益受到损害,却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益。实际上,正是通过削弱家长的控制力量,他们才获得了更大的利益。要在学校教育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教育界官僚们的自私自利马上就表现出来了,这正是引入市场机制的主要障碍。

大家不妨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事物,究竟是哪些产品或服务令我们最不满意?究竟是哪些产品或服务多年来一直无甚改进?反过来,大家不妨再想一想,哪些产品或服务最令人满意?改进程度最大?仔细思考这些变与不变,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出答案:一般来说,政府干预越少的行业──也就是那些自由竞争越充分的行业──产品或服务质量改进就越大。在充分自由竞争的行业里,不能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是生存不下来的。

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总会有质量低劣的产品、庸医和骗子,但总得看来,如果允许市场机制起作用的话,与强加到市场机制上的政府机制相比,市场将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亚当·斯密是这样阐述其中道理的:竞争保护消费者,不是因为商人比官
...展开全文
664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3
#我如何与旧书结缘# 《华为能,你也能》是知乎网友推荐的书籍,据说IPD流程是华为实践了几十年的精华,值得我们学习。

IPD释义:Inter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环节,从需求管理-产品规划-产品立项-项目管理-营销管理-上市退市,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从产品需求的角度看,产品需求管理需要满足以下提问:

1、客户是谁?(Who)

2、需求是什么?(What)

3、在怎么样的场景下使用?(How)

4、解决什么问题?(Why)

和3W1H的分析方法结合,完成需求的获取。

在获取需求时,我们总会问,怎么样才是理解需求的最高层次? 类似功夫片中,问怎么才能获得最上乘的武功?

也许是我们放弃自己产品经理的角色,融入到客户的角色中,即心中无我,和客户建立同理心。

搜集需求后,产品经理需要对不同需求进行分类-筛选,首先从时间维度上,对需求进行紧急程度判断,分别对应不同的处理方式:

1、紧急——直接给到研发进行开发管理

2、短期/中期——合并到立项管理中,后期待开发

3、长期——结合市场未来计划,进行战略判断,作为年度或未来年度计划并入立项管理中实现。

需求一般来源为:客户、竞争对手、内部研发、外部政策等。对于竞争对手的需求,我们一般通过先模仿,再创新,最后领先竞对的方式来整理需求,所以,除非我们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否则,我们一直可以通过模仿+创新的方式,来实现需求的转化。

需求分析的流程概括可分为:

解释->过滤->分类->排序->分发

当我们完成分发阶段,可进行集成产品的立项了。

对于集成产品,不仅包含软件需求,还涉及硬件、子系统、模块等维度的需求。对于产品的需求,我们可以认为是需求包。包含:

阶段
需求包
责任人
初始

1、初始需求

2、客户问题

3、系统特性

各职能部门梳理

4、系统需求

5、子系统需求

6、模块需求

产品经理

项目经理

开发及

验证

7、模块需求验证

8、子系统需求验证

9、系统需求验证

10、系统特性满足验证

11、客户问题满足验证

12、初始需求满足验证

各职能部门

在产品开发发布后,我们怎么来定义一个产品是否成功呢?

1、有没有投放到市场

2、是否达到预期销量和商业目标

如果以上2项都为“是”,那么该产品是成功的,无论是产品还是项目经理及其他职能部门,完成了项目,并达到了预期效果。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商业目标未实现,技术上未实现有效管控,那这个产品开发的投资行为是失败的。

以上为该书籍的精读部分并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后的表述。

作为工具书,知道书里有什么,在需要使用的时候,随时翻阅,就已经是一本很有用的书籍了,推荐给大家。
...展开全文
562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0
#我如何与旧书结缘# 这本《自由选择》出版于1980年,书中详细阐述了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关于自由市场的相关理念,从饱受诟病的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到社会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大师均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放松政府干预,让自由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但遗憾的是,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这只改革的“拦路虎”让大师的理念迟迟不能落地,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并让消费者蒙受损失,让人扼腕叹息!

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生态: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个个体都按照人的本性在为自己的私利谋算,利用自己比较优势开展分工协作,然后通过交易满足自己的需求,但这一系列自私的想法和活动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整体福祉的提升。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每个人“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他“受着一直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既然自由市场经济这么好,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政府干预呢?弗里德曼是这样论述政府干预是如何产生的:为了防止某种真实的或是空想的邪恶出现,人们便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它。真心实意、品德高尚的改革家,以及同样真心实意的利益的各方便会结成某种政治联合体。联合体各个成员的目标,可能互不相容、彼此矛盾,但都被诸如“公众利益”、“公平竞争”之类冠冕堂皇的辞藻掩盖起来了。联合体常常能够成功的说服国会,通过一项法案,法案的序言部分尽是那些冠冕堂皇的辞藻,但其主体部分便是授权给政府官员使其“有所作为”,品德高尚的改革家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之后又转而关心及其它事物来。利益各方开始开展工作,以确保权力的运用符合自身的利益。一般来说,他们也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成功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进一步扩大政府干预的范围。一旦政府官僚掌握了利益的搜刮和分配,就连最初的特殊利益集团也无法受益了,最后的结局和改革家最初的目标恰恰相反,而且特殊利益集团的目标也常常无法实现。然而,政府的这种干预活动确立得如此牢固,与此相关的既得利益集团又如此之多,因此,要想废除最初的法案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人们又会要求政府通过新的立法,来解决过去立法所导致的问题。一个新的循环开始了……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往往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效果。以最低工资制度为例,这项制度的本意是保护技能水平较低的人,使其可以得到一份相较其能力而言较高的工资。但实际上,作为雇主来说,尽管其本意是雇佣一个技能水平较低的人从事一项与其技能匹配的工作,但由于有了最低工资标准,那他干脆就雇佣一个配得上最低工资标准、技能水平较高的人。就这样,本意是增加低技能水平的人的收入的一项政策,反而让他失业了,连低水平的工资也挣不到了。这个例子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好的初衷也可以被错误的途径所歪曲。

政府还常常有意无意地出现另外一种认知上的偏差,那就是把明明可以由市场提供的商品,偏偏说成只能是由政府提供的商品,最典型的例子是教育和医疗,这两项社会普遍需要的服务作为公用品由政府来组织提供。比如中小学教育,是应该让消费者自由选择,还是让生产者做主而消费者无从选择?以某一种实物商品为例,如果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那么只有其产品物美价廉,才能为消费者所喜爱,由此生产企业的规模才能扩大。在中小学教育产业当中,家长和学生就是消费者,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就是生产者。将中小学教育视为公用品由政府提供,这样的集权化就意味着排斥了其他竞争者,消费者没有其他选择了。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政府官员与我们一样,可能也是做家长的,也衷心的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体制,但是作为教师、管理人员、政府官员的利益与作为家长的利益是不同的,与他们学生家长的利益也是不一致的。教育体制的集权化、官僚化,即便是家长的利益受到损害,却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益。实际上,正是通过削弱家长的控制力量,他们才获得了更大的利益。要在学校教育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教育界官僚们的自私自利马上就表现出来了,这正是引入市场机制的主要障碍。

大家不妨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事物,究竟是哪些产品或服务令我们最不满意?究竟是哪些产品或服务多年来一直无甚改进?反过来,大家不妨再想一想,哪些产品或服务最令人满意?改进程度最大?仔细思考这些变与不变,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出答案:一般来说,政府干预越少的行业──也就是那些自由竞争越充分的行业──产品或服务质量改进就越大。在充分自由竞争的行业里,不能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是生存不下来的。

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总会有质量低劣的产品、庸医和骗子,但总得看来,如果允许市场机制起作用的话,与强加到市场机制上的政府机制相比,市场将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亚当·斯密是这样阐述其中道理的:竞争保护消费者,不是因为商人比官
...展开全文
516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