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猫书摊

实名认证
91 关注
87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宝光寺一则碑文
偶然的机会,在家乡的庙中发现了一块镶嵌在墙中的碑,所刻的碑文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碑文主要内容如下:“晓谕事,照得善庆庵公业壹百零柒亩,向系地方首人经管,支给该庙香灯尼僧常住。嗣因管事侵蚀,恶佃短租,历年讼蔓不休。经本县亲履重勘丈量,集讯明确将此田断归省城同善堂。通详立案,并将执照六十八张发交堂绅。经饬令查明田亩安佃收租在案。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二日奉。”……
扛枪的大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过:”一件文字史料就是一个见证人,而且象大多数见证人一样,只有人们开始向他提出问题,它才会开口说话。”
首先,善庆庵田地壹百零七亩着实很多了,尤其是所在的村子是当地不算大的小村庄。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拥有如此多田产的善庆庵却收不上租子,官司打到昆明县知府,惊动云南省布政使,直至巡抚督部堂才算了结。拥有如此多田产的善庆庵成了那个时代的击鼓鸣冤弱势者,至少证明善庆庵的衰落。
其次,善庆庵收不上一百零七亩田地的租子,也就是说其无能力经管这些田地及其收益。政府方面的处理是这些田地交由省城的慈善救济组织同善堂控制和管理,善庆庵的日用开支则向该慈善组织支取。查同善堂的来历,其成立于光绪十三年,由地方绅耆罗瑞图、倪藩等人倡建,总督、巡抚各官给予了支持,按月捐款维持。查到这儿,善庆庵的田地交由同善堂这么一个半个官方机构经管,而不是交由其他机构的原因大致能推断出来。一是该判文应该能够得到顺利执行;二是宝光寺的日用开支也就有了着落;三是同善堂的用度也得到了有效监管。
...展开全文
2799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0
人间美味
活了五十年,我人生中忘不掉那一次人间美味。低年级上学在很近的地方,五、六年级就要到更远更大的中心学校上学。路上要穿过一个热闹的地方,以一座桥为中心,周围有供销社,还有信用社,医务室,还有好几个理发室,有几个茶馆,也有两三家米线馆。
中午饭照例是带饭去学校吃,吃米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偶尔的把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凑足了买一碗,看着铁桶里的那一大块肉在翻滚,那可真是舒服。翻滚的那一大块肉,三分之一是瘦肉,三分之二是肥肉,还连着皮,没有毛,很光滑。米线虽然好吃,但不经饿,虽然我一般是连汤都吃光掉的。
下午放学回家,一般是有同伴的,那天放学不知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正好路过桥头。下雨了,我没带塑料布,我就躲雨在一个过道里,过道朝里面是一个很大的茶室。过道出口有一个给人上鞋底的摊子,老头子胸口穿一大件很长的围裙,缝补了很多次的围裙,很厚实。
我站在附近,看他把做好的鞋帮一针一针的与鞋底缝起来,感觉很神奇,因为母亲做针线活从来没有这工艺。真正会这个工艺是在工作后监考各类考试订试卷时弄明白的。我正疑惑老头一边缝边用一个榔头敲打鞋子时,老头子站了起来,抖了抖围裙上的残料。他走到隔壁的米线馆,拿起一个类似于两齿钉耙的工具,我也煮饭炒菜,但从未见过这工具。他拿起那工具在那浇米线的汤桶里抓住了那块曾经翻滚的猪肉,抖了抖上面的汤。然后在米线馆老板娘面前一晃,指了指肥肉比较多的那半边。老板娘很麻利的接过那块冒着热气的肉,一刀切下一半,另一半又放进了桶里继续翻滚。案板上的那块冒着热气的肉被切成几块很厚的肉放在了中碗里,又用一个小碗放了些切得很碎的葱,然后是辣椒,接着倒了一些酱油,也许是醋。老头子脚前又一个黑乎乎的却很光滑小板凳,大概是给客人坐着试鞋的。老头子把两个碗放在了小凳子上,然后从装工具口袋里摸出了一瓶酒,瓶子腰部贴着一张四周镶红边的纸,上面赫然五个字“高级高粱酒”。老头子拧开瓶盖,用筷子夹起一片肉在碟子里浸泡后塞进嘴里咀嚼着,咽下肉,然后喝一口酒,这样往复直到吃完第七片肉,喝了第七口酒。这就是人间美味,我忘不掉的人间美味。老头子独自一个人吃了铁桶里那一大块肉的一半,不是用来下饭吃的,纯纯的吃肉。
...展开全文
2150人阅读
2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8
日记是一个很私密的东西,在旧书摊偶尔的会出现,都是随口就卖的东西。闲暇之余翻翻颇有意思,不知算不算窥探他人隐私。一日一日的,记事有公有私,公之比起学习文件心得体会,私之比起接人待物,日记才是真真实实的人性表达。 ​​​
5233人阅读
2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5
勾画过的书有时更有价值收藏!一般来说,书上架,注品相少不了加一句“无勾画”的字语。去淘书,当时只想寒假难免没事干,想快速阅读一下诸子百家,最好是文白对照的那种。看到此书,注明“教育部门推荐书目”及“语文新课标必读”的字样。品相很干净,外观淡绿挺清爽的,没还价8元钱买下。回家打开书发现有勾画,开始觉得不大舒服,读着读着惊奇不已!这本书的前拥有者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做了校改,错讹之处太多了。这书的前拥有者学问深啊!编这书的人和出版这书的出版社不知道事后发现问题没?
116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周末在潘家湾地摊看到的,要价10元。因为这一页书,我没还价。小时候在书摊看一整天小人书,上高中时租书看。拿回家时,正读大学的孩子认为太脏太旧了。这书在那个年代租过的次数没有上千,恐怕也有三四百次吧。与孩子交流中,感觉这就是历史。同时也深感历史正被遗忘,因为孩子无法理解在20多年前,世界名著可以用来租,而且非常好租。许多人买不起书,许多人喜欢读书,以一天一天花钱的方式读书。
2100人阅读
3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