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光寺一则碑文
偶然的机会,在家乡的庙中发现了一块镶嵌在墙中的碑,所刻的碑文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碑文主要内容如下:“晓谕事,照得善庆庵公业壹百零柒亩,向系地方首人经管,支给该庙香灯尼僧常住。嗣因管事侵蚀,恶佃短租,历年讼蔓不休。经本县亲履重勘丈量,集讯明确将此田断归省城同善堂。通详立案,并将执照六十八张发交堂绅。经饬令查明田亩安佃收租在案。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二日奉。”……
扛枪的大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过:”一件文字史料就是一个见证人,而且象大多数见证人一样,只有人们开始向他提出问题,它才会开口说话。”
首先,善庆庵田地壹百零七亩着实很多了,尤其是所在的村子是当地不算大的小村庄。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拥有如此多田产的善庆庵却收不上租子,官司打到昆明县知府,惊动云南省布政使,直至巡抚督部堂才算了结。拥有如此多田产的善庆庵成了那个时代的击鼓鸣冤弱势者,至少证明善庆庵的衰落。
其次,善庆庵收不上一百零七亩田地的租子,也就是说其无能力经管这些田地及其收益。政府方面的处理是这些田地交由省城的慈善救济组织同善堂控制和管理,善庆庵的日用开支则向该慈善组织支取。查同善堂的来历,其成立于光绪十三年,由地方绅耆罗瑞图、倪藩等人倡建,总督、巡抚各官给予了支持,按月捐款维持。查到这儿,善庆庵的田地交由同善堂这么一个半个官方机构经管,而不是交由其他机构的原因大致能推断出来。一是该判文应该能够得到顺利执行;二是宝光寺的日用开支也就有了着落;三是同善堂的用度也得到了有效监管。 ...展开全文
偶然的机会,在家乡的庙中发现了一块镶嵌在墙中的碑,所刻的碑文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碑文主要内容如下:“晓谕事,照得善庆庵公业壹百零柒亩,向系地方首人经管,支给该庙香灯尼僧常住。嗣因管事侵蚀,恶佃短租,历年讼蔓不休。经本县亲履重勘丈量,集讯明确将此田断归省城同善堂。通详立案,并将执照六十八张发交堂绅。经饬令查明田亩安佃收租在案。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二日奉。”……
扛枪的大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过:”一件文字史料就是一个见证人,而且象大多数见证人一样,只有人们开始向他提出问题,它才会开口说话。”
首先,善庆庵田地壹百零七亩着实很多了,尤其是所在的村子是当地不算大的小村庄。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拥有如此多田产的善庆庵却收不上租子,官司打到昆明县知府,惊动云南省布政使,直至巡抚督部堂才算了结。拥有如此多田产的善庆庵成了那个时代的击鼓鸣冤弱势者,至少证明善庆庵的衰落。
其次,善庆庵收不上一百零七亩田地的租子,也就是说其无能力经管这些田地及其收益。政府方面的处理是这些田地交由省城的慈善救济组织同善堂控制和管理,善庆庵的日用开支则向该慈善组织支取。查同善堂的来历,其成立于光绪十三年,由地方绅耆罗瑞图、倪藩等人倡建,总督、巡抚各官给予了支持,按月捐款维持。查到这儿,善庆庵的田地交由同善堂这么一个半个官方机构经管,而不是交由其他机构的原因大致能推断出来。一是该判文应该能够得到顺利执行;二是宝光寺的日用开支也就有了着落;三是同善堂的用度也得到了有效监管。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