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书房

实名认证
22 关注
18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直播
  • 上新
  • 店铺
#我的捡漏心得# 这个能值多少钱呢?
392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2
转发动态
@路桥客:
#我的捡漏心得#
捡漏风险:再版频繁的内卷生态
之前发的小文,还有许多纰漏,重新整理后发表。和自己一样,孔网许多卖家都将溢价书作为主要经营策略。这些溢价书,一部分是绝版书,一部分是利用图书的再版空档。

心理学上有个“视网膜效应”: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会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对于体量小的店铺,这种视网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卖家对溢价品种有更敏锐的市场嗅觉,一方面也制造着危机感,如何保证持续的溢价书供应?

一个明显的观察,无论文学书还是社科书,这几年再版书越来越频繁,尤其中华书局、上海译文、北京三联这些大社。几个月前还奇货可居的溢价图书,因为再版再印,转眼就门可罗雀。自己开店半年,已几次中招,交了一部分学费。之前还为捡漏心生欢喜,遭遇再版,这书也只能束之高阁。

在溢价书的品种数量随着时间消涨的前提下,一个健康的二手书周转市场,需要依靠强健的图书出版行业持续供血。

我们会意识到,当图书出版市场繁荣时,某本书享有的溢价空间会更长,因为彼时出版社书号资源丰富,有源源不断的国内外新选题可以挖掘,新选题都忙不过来时,溢价书在出版社的再版议程里,就可能长时间做冷板凳。

孔网卖家因此能享有溢价书的时间红利,出版市场繁荣时,即使店铺中某些溢价书再版,它的风险是可预测可承受的,因为较长的再版周期,已经消化了图书成本。丰富的书号,为整个生态带来的造血是非常明显的。从上下游的编辑、策划、运营到零售、批销再到二手书市场,既增加就业也能各取所需。

但当出版市场紧缩时,这种风险就是一种未知数——下文会就此详细分析。十年来,图书电商急速扩张欣欣向荣。也许一部分书友会就此以为当下出版市场紧缩是无稽之谈,在此不妨比较下2012年与2020年发布的新闻出版报告,2012年内地出版图书40万种,而2020年出版品种将近萎缩一半,只有21.4万种,经营利润则不在此文的观察范围。

为何会有这么剧烈的变化?原因说起来很复杂,但拿不到书号肯定是极重要一环。一方面导致出版社书号费用疯长,一方面出版周期变慢,尤其是国外选题(无论文学还是社科),新书迟迟难以面市。

这种背景下,也逼迫出版单位改弦更张。其一,图书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出版社只能深挖安全题材;其二,出版社压缩项目组,将书号集中押宝在畅销书品种;其三,有意识炒冷饭吃老本,对于已出版的图书,不断再版再印,通常还会提价。

第三点,尤为伤害孔网诸多卖家,由于溢价书的再版周期越来越短,图书的捡漏价值被化解于无形。仅以受自己关注的北京三联出版社为例,在自己开店这段时间,就观察到不少品种已经再版,如《追忆》《高乡与低乡》《男性妥协》,很多囤书的卖家只能吃下这记闷棍。

可能有书友吐槽,压缩书号更有利于维护健康的图书市场,倒逼出版社集中策划优质选题。这属于“何不食肉糜”的心态,出版社要照顾诸多从业人员,也是以盈利为第一导向的。我们都知道著名的二八法则,百分之八十的利润由百分之二十的产品创造。当书号丰富时,即使一部分良莠不齐的图书面市,出版社有时间和空间容错,并且在畅销品种支持的高利润下,小众优质选题也能获得更多出版机会。

现在的局面,书号紧缺并不会如我们所想,为出版市场创造更健康的出版生态,反而事与愿违,出本单位开始浮躁地追求短快平的图书,哪些话题俏就追哪些话题,身为社科重镇的读书生活新知书店,如今都开始出版与华为有关的图书。除了孔网卖家利益受损,最终为整个内卷生态买单的却是终端的读者。

挂一漏万,鉴于此,孔网卖家需比以往更勤于关注出版社动态,尽可能避免一时的捡漏,沦为长期的大路货。
...展开全文
《读书》十年:一九八六-一九九六(一二三册合售)
¥244 九品
2022-08-20
2 6 74
58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