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文化创作的影响# 断缰记(修改稿)
姚亮,我的故乡,一个山村。从村口,南走四里,又一个山村,孔街;再走四里,一个镇子,五林;再乘火车八十三里,一座城市,牡丹江,我高中之前去过最大的城市。这些地方曾潦草地聚集在孩子的图画纸上,并涂抹上了山川草树,车马人物……
泥坯房的校舍,屋檐雨脚如麻,室内,孩子们齐声朗读。“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你做事”……嗖,一个粉笔头精准的射在一个男孩的囟门,弹到地上。男孩红着脸,放下铅笔,立起书,跟着念:“小马驼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他的作业本背面有一只没画完的蹚水的小马。
哎呀!男孩龇牙咧嘴的叫。一个胖女生扯着他的一只耳朵,气呼呼地呵斥:你再敢在我课本上瞎画,别想再抄我作业。男孩弓着腰,连摆手说:对不起同桌,对不起燕姐,我错当成我自己的数学书啦。“哼,错也不饶!”
嘎吱,旧木门开了,一身墨蓝中山装的先生,夹着灰布包和戒尺,跨上讲台说:今天作文课,题目是我的理想。现在开始写,写不完回家写。明早交。话毕,坐下,掏出包里的书纸笔,趴在讲桌上练起了庞中华。男孩,也在卷了角的作文本上用庞体字,工工整整的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或者书法家,像吴道子或者王羲之那样有名……吴道子,王羲之,是他从历史书上学到的。
铃铃铃,下课铃响了。孩子们叽叽喳喳地飞出教室。男孩背着草绿的军挎在村里逛荡。书包有节奏地拍打他的屁股。跑到大队办公室,想到几天前,自己和几个同学在这里打闹,遭打更的老王驱赶,于是从衣兜里掏出粉笔,环顾四下无人,迅速地在水泥墙上画了只大乌龟,写上老王大号,再加上大王八三个大字,一溜烟地蹽了。
“柳家二小子,有本教画画的书可好了。”听到这个消息,男孩不停地闹着爸爸去给他借。拗不过孩子,爸爸只能连夜去央求借看几天。原来是芥子园画谱,男孩从没见过这么精彩的画,尤其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抓走了男孩的魂儿。他要把他们都临摹下来。第二天中午放学,男孩兴冲冲跑回家,却满屋里找不见画谱。“画书哪去了?”男孩掀开厨房的门帘,焦急地问。“上午柳家小哥来要了回去。”妈妈答他。那天,男孩第一次剩饭。
暑假的一天下午,大人们多铲地去了。男孩从村东头的同学家写完作业,往家溜达。经过老尚家大门口,被一个尖厉地声音叫住,“马崽儿,听说你会画画,给我画一张,咋样?”是尚家那位很老很老的老奶奶,背后孩子们叫她老妖怪。“不画,不爱画。”“你是画不像。”“谁说的?”“甭管谁说的,就是画不好,要不咋不敢?”“来,我给你画,看我敢不敢”。老奶奶拄着拐杖,安详的坐在凳子上。男孩拿出纸和笔给她画像。那天有阳光,有微风,有鸟鸣,有花香,有新芽冒出,有枯枝掉落。画了很久,改了多遍,老奶奶才满意,她要去掉皱纹,要画胖一些。结束,她从怀里掏出几颗干瘪的红枣,塞进男孩的口袋。一个月后,老奶奶故去了。
一晃,六年级要毕业了,要盖新校舍了。集体劳动,孩子们坐上大挂车,去五林大河捡石子。男孩和燕姐分在一组干活,捡满一筐石子,抬到拖斗边,大人接应装上车。午休时候,男孩和燕姐去小河湾抓鱼,那银色的小鱼灵活不过男孩的手。很快燕姐的罐头瓶里变得熙攘起来。回来时,男孩用树棍儿在河滩上画了俩小人,手拉手。
再晃,又晃了几晃。男孩村里的同学大都辍学了。燕姐家在她念初中时搬到了外地,从此没了消息。男孩家在他念高中时也搬走了。男孩读了好多年书,却再没时间练字画画。后来,男人定居沈阳,他爱收藏字画。回家探亲时,父母常和他念叨家乡的消息。他的玩伴、同学也大多离开了村子,老辈人也多有凋零,曾经的老宅,红砖瓦房,也在几经易手后,扒掉,盖了新房。
开车出沈阳一千一百五十里,一座城,牡丹江;再行八十三里,一个镇子,五林;再行四里,一个山村,孔街;再北行四里,又一个山村,我的故乡,姚亮。我在稿纸上边画绘图符号边对妻子讲。“离开这么多年,你想她吗?”“想,想梦中的她。” ...展开全文
姚亮,我的故乡,一个山村。从村口,南走四里,又一个山村,孔街;再走四里,一个镇子,五林;再乘火车八十三里,一座城市,牡丹江,我高中之前去过最大的城市。这些地方曾潦草地聚集在孩子的图画纸上,并涂抹上了山川草树,车马人物……
泥坯房的校舍,屋檐雨脚如麻,室内,孩子们齐声朗读。“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你做事”……嗖,一个粉笔头精准的射在一个男孩的囟门,弹到地上。男孩红着脸,放下铅笔,立起书,跟着念:“小马驼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他的作业本背面有一只没画完的蹚水的小马。
哎呀!男孩龇牙咧嘴的叫。一个胖女生扯着他的一只耳朵,气呼呼地呵斥:你再敢在我课本上瞎画,别想再抄我作业。男孩弓着腰,连摆手说:对不起同桌,对不起燕姐,我错当成我自己的数学书啦。“哼,错也不饶!”
嘎吱,旧木门开了,一身墨蓝中山装的先生,夹着灰布包和戒尺,跨上讲台说:今天作文课,题目是我的理想。现在开始写,写不完回家写。明早交。话毕,坐下,掏出包里的书纸笔,趴在讲桌上练起了庞中华。男孩,也在卷了角的作文本上用庞体字,工工整整的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或者书法家,像吴道子或者王羲之那样有名……吴道子,王羲之,是他从历史书上学到的。
铃铃铃,下课铃响了。孩子们叽叽喳喳地飞出教室。男孩背着草绿的军挎在村里逛荡。书包有节奏地拍打他的屁股。跑到大队办公室,想到几天前,自己和几个同学在这里打闹,遭打更的老王驱赶,于是从衣兜里掏出粉笔,环顾四下无人,迅速地在水泥墙上画了只大乌龟,写上老王大号,再加上大王八三个大字,一溜烟地蹽了。
“柳家二小子,有本教画画的书可好了。”听到这个消息,男孩不停地闹着爸爸去给他借。拗不过孩子,爸爸只能连夜去央求借看几天。原来是芥子园画谱,男孩从没见过这么精彩的画,尤其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抓走了男孩的魂儿。他要把他们都临摹下来。第二天中午放学,男孩兴冲冲跑回家,却满屋里找不见画谱。“画书哪去了?”男孩掀开厨房的门帘,焦急地问。“上午柳家小哥来要了回去。”妈妈答他。那天,男孩第一次剩饭。
暑假的一天下午,大人们多铲地去了。男孩从村东头的同学家写完作业,往家溜达。经过老尚家大门口,被一个尖厉地声音叫住,“马崽儿,听说你会画画,给我画一张,咋样?”是尚家那位很老很老的老奶奶,背后孩子们叫她老妖怪。“不画,不爱画。”“你是画不像。”“谁说的?”“甭管谁说的,就是画不好,要不咋不敢?”“来,我给你画,看我敢不敢”。老奶奶拄着拐杖,安详的坐在凳子上。男孩拿出纸和笔给她画像。那天有阳光,有微风,有鸟鸣,有花香,有新芽冒出,有枯枝掉落。画了很久,改了多遍,老奶奶才满意,她要去掉皱纹,要画胖一些。结束,她从怀里掏出几颗干瘪的红枣,塞进男孩的口袋。一个月后,老奶奶故去了。
一晃,六年级要毕业了,要盖新校舍了。集体劳动,孩子们坐上大挂车,去五林大河捡石子。男孩和燕姐分在一组干活,捡满一筐石子,抬到拖斗边,大人接应装上车。午休时候,男孩和燕姐去小河湾抓鱼,那银色的小鱼灵活不过男孩的手。很快燕姐的罐头瓶里变得熙攘起来。回来时,男孩用树棍儿在河滩上画了俩小人,手拉手。
再晃,又晃了几晃。男孩村里的同学大都辍学了。燕姐家在她念初中时搬到了外地,从此没了消息。男孩家在他念高中时也搬走了。男孩读了好多年书,却再没时间练字画画。后来,男人定居沈阳,他爱收藏字画。回家探亲时,父母常和他念叨家乡的消息。他的玩伴、同学也大多离开了村子,老辈人也多有凋零,曾经的老宅,红砖瓦房,也在几经易手后,扒掉,盖了新房。
开车出沈阳一千一百五十里,一座城,牡丹江;再行八十三里,一个镇子,五林;再行四里,一个山村,孔街;再北行四里,又一个山村,我的故乡,姚亮。我在稿纸上边画绘图符号边对妻子讲。“离开这么多年,你想她吗?”“想,想梦中的她。” ...展开全文
